领导干部要善用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2024-07-05李婷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困难挑战的成功密码。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调查研究,并善用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做决策,破难题,抓落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领导干部 ; 调查研究 ; 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2.3;D26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4.03.008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提高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能力。早在2020 年秋季,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要提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提升“七种能力”。而其中包括的调查研究能力作为整个能力体系的基础,具有“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的地位。2023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新时代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方法步骤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2023年4月3 日,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将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因此,领导干部要善用调查研究,把发现问题、调查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第一要务,追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围绕问题定课题,依靠调研解难题,以此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内在要求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困难挑战的成功密码。毛泽东同志认为,调查研究是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他在《调查工作》中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理论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邓小平同志指出:“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2]1993年,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把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视为“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3]。胡锦涛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4]。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发表关于调查研究的专题讲话,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功,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部分”[5]。因此,领导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扑下身子搞好调查研究,把问题找准,把思路厘清,把办法找到,做到对照问题聚焦、抓住典型解剖、拿出硬招实招。
●做决策要靠调查研究找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决策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先调研后决策、不调研不决策,才能克服其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之所以如此强调调查研究在决策中的作用,是因为决策严格遵循这样的逻辑: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哲学上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在这个逻辑链条中,无论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过程(实践-认识),还是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再实践-再认识),都离不开对客观实际的深入调查和系统研究。现实工作中,有的人决策又快又准,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熟悉情况、经验丰富,平时能用大量的时间去搞调查研究;相反,有的人迟迟不敢拍板,往往是因为没有深入具体地进行调查研究,情况不明,心里没底。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为我们擘画了发展蓝图,怎样依据自身资源特色和实际情况,科学谋划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固根基的对策举措,需要党员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做好工作。
●破难题要靠调查研究寻答案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6]。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调查研究,“调”就是调取样本、调阅材料、调访群众,“查”就是查实情、查问题、查数据、查来龙去脉,“研”就是研机析理、研寻经验、研析规律,“究”就是究其根源、究其实质、究其对策。这些问题都弄明白了,答案就出来了,问题也就得到解决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自以为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问题,为了解决大党的独有难题,为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次大调研,体现了我们党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东北调研,每次都明确指出了钳制东北及吉林发展的羁绊问题,如体制机制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及思想观念问题等等。如何深挖根源症结,需要领导干部盯紧关键问题,排查梳理难题,着力打通发展的堵点淤点难点,进而破题解题答题。
●抓落实要靠调查研究出成果
抓落实就是让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果不抓落实,再宏伟的蓝图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抓落实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公里”。为落实“十三五”期间困难群众脱贫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把指导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作为调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问题,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中国减贫成绩有目共睹,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当前,东北振兴的号角再次吹响,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发展再创佳绩,需要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一项项任务压茬推进,一个个部署有序落实,确保东北振兴战略部署在吉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回避问题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让问题越积越多。问题是调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只有找准问题,才能把握调查研究主动权,从根本上保证调查研究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因此,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要聚焦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聚焦党委和政府工作要点,聚焦人民群众的烦心事、闹心事和揪心事,做到直奔主题、贴近实际、突出重点、服务决策。
●寻破题之法,认认真真查明问题
聚焦了问题,调查研究就有了主题,接下来就要进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把情况摸清。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曾经提出过“七项调查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也曾概括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了“五个必须”“六大调研”“十二方面问题”“六个步骤”。这些重要论述都是我们在振兴东北过程中做好调研工作的根本遵循。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以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及农业农村“集群现代化”,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指引需要更为扎实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保持获取信息的务实作风。关于作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过,调研活动要尽力掌握主动权,可以有“规定路线”,但一定要有“自选动作”。因为“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多到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多搞一些随机性的调研,才能够防止调研走过场。《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调查研究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轻车简从,厉行节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这样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直入民舍、直接面谈,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同时,调查研究要走好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是大兴调查研究最根本的方式方法,为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引。也就是说,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调查过程中,要讲贴近老百姓的话,问贴近老百姓的事,做贴近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政策好不好,老百姓感受最直接;落实到不到位,群众最有发言权。而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知识”、总结的“金点子”、闯出的“新路子”,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因为群众作为当事人,对问题了解最多、体会最深,往往对破解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从群众的呼声中寻找问题根源、求解问题答案,也往往是最管用、最能让群众满意的。因此,只有走近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才能把准群众的脉搏,体察群众的期盼,听到在办公室难以听到的实话,看到不易看到的实情,才能真正做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循着群众的呼声这个“第一信号”,调查研究才会有价值,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谋解题之策,扎扎实实解决问题
如何谋划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把问题清单变成满意答卷,让民生所盼变成民生所赞,必须借助“思考”的力量,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分析,把真实情况提炼出来、把问题短板揭示出来、把正确观点总结出来。找准根源和症结,研判动向和趋势,“使调查资料中共性的东西条理化、零散的东西系统化、粗浅的东西精深化、感性的东西理性化”[7]。一是转换身份,以“三种身份”扛起责任。转换身份就是强调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身份,解决我是谁的问题。首先,作为调研者要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全面真实地了解事情的原委,客观准确地分析其中的机理。其次,要坚持人民立场,洞察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忌、所需所求,不断涵养“共情能力”,用心用情用力研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使相关决策和工作部署能够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深得民心。最后,要做到“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不在其位,学谋其政”“思领导之所思,谋领导之所谋”。综合各方站位,分析得出的结论才能“参”到点子上,“谋”到要害处,提高参谋水平和服务决策质量,才能协助领导化解难题,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二是调整视角,以“七种思维”研机析理。分析问题时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学会转盘子,不断变换思维通道,多角度、多层次去看待问题。《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提及的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而“七种思维”便是多维度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无缝衔接的方法论体现。具体地说,战略思维要全局上下看关键,底线思维要未雨绸缪看风险,创新思维要把握潮流看发展,历史思维要以史为鉴看规律,辩证思维要对立统一看变化,系统思维要普遍联系看关联,法治思维重在建章立制看长远。可以说,这“七种思维”从上下、前后、内外、深浅、远近、表里等维度,以一定范式、流程提供了视角多元性、影响跨期性、层级互适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框架,为领导干部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把得准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三是对策务实,以确保解决问题。调查研究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调查。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是进行调查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有效解决问题,关键就是要提出对策措施。《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要把对策提实,就是要确保对策务实管用,成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首先,提出的对策要具有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因为有些对策建议看似正确,却因不能操作,只能束之高阁,止于会上、挂在墙上、却落不到地上,致使调研“烂尾”,失去价值。因此,对策建议必须是可行的,而且得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能进入决策、变成政策。其次,要形成推动问题解决的时间表。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
由此可见,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先导,也是贯彻始终的主导,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就是要奔着问题聚焦,针对问题出招,向着解决问题发力。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使调查研究成为我们谋事的根基、干事的支撑、成事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2]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3]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4-306.
[4]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9.
[5]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
[6]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261.
[7] 刘淑英.关于提升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1,(03).
作者简介
李婷,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长春市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学; 领导科学。
责任编辑 王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