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安全技术感知与不安全驾驶行为的关系

2024-07-05倪祥祥

时代汽车 2024年11期
关键词:交通事故

倪祥祥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从基本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到复杂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驾驶环境和驾驶者的行为模式。然而,不安全的驾驶行为仍然普遍存在,这些行为常导致交通事故。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驾驶者对汽车安全技术的感知与不安全驾驶行为之间的关系,旨在提升公众对汽车安全技术的认识,改善驾驶行为,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关键词:汽车安全技术 驾驶行为 安全感知 交通事故

汽车安全技术从早期的被动安全设备如安全带和气囊,到现代的主动安全技术电子稳定程序(ESP)、自动紧急制动(AEB)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等,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然而,尽管安全技术不断进化,不安全的驾驶行为仍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驾驶者对于汽车安全技术的感知会显著影响其驾驶行为,一些驾驶者对车辆安全性能过度信任,在道路上高速行驶,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因此,探索和解析汽车安全技术感知如何通过心理和行为机制影响驾驶行为,是当前交通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汽车安全技术感知与不安全驾驶行为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两者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以期可以为制定更有效的驾驶培训和公众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高道路安全水平。

1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1.1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被动安全技术:这类技术旨在减轻或防止事故发生时对乘员造成的伤害,包括安全气囊系统和车身结构设计等。其中,安全气囊系统从最初的单一前部气囊到现今的前气囊、侧气囊、窗帘气囊及膝部气囊等形成了全方位的保护。这些气囊在碰撞的瞬间迅速充气形成缓冲层,显著降低了乘员在剧烈撞击中受到的冲击力和伤害。在车身结构设计上,现代汽车车身的吸能区设计可在发生碰撞时有效吸收并分散撞击力,从而减轻对乘员舱的冲击;而车身结构的刚性区则保证了驾驶舱在碰撞中的结构完整性,可以最大化保护乘员空间不被压缩。

主动安全技术:其不同于传统的被动安全装置如安全带与气囊,是利用先进的感知与控制系统预防事故的发生,大大提高了驾驶员对潜在危险的应对能力,包括了电子稳定程序(ESP)和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等。电子稳定程序(ESP)是一种高度先进的动态控制系统,能够感知车辆即将发生的滑移现象,并在驾驶员尚未完全察觉 前即刻介入,有效避免了车辆的失控和侧滑,极大地增强了行车安全性。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则是利用传感器、摄像头或雷达等技术监测车辆前方的行驶环境,当探测到前方有碰撞风险时系统将会自动启动制动,从而在驾驶员未及时反应时独立作出制动决策,可有效避免交通拥堵时的小范围碰撞。具体见表1。

1.2 不安全驾驶行为的因素

从人为因素的角度来看,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使用移动通讯设备、与乘客交谈或操作车载系统等,注意力被分散;驾驶者疲劳驾驶、情绪波动及压力过大也会显著影响其判断和反应速度,进而诱发不安全驾驶行为。驾驶者故意忽视安全驾驶原则,超速、酒驾,这些不安全的驾驶行为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从环境因素的角度来看,交通环境的复杂性可直接影响驾驶者的驾驶行为。具体而言,不稳定的交通流、复杂的路口设计、不良的道路条件如湿滑的路面、狭窄的车道等,均会使得驾驶者做出风险较高的驾驶决策;而不良的天气条件、不足的照明以及视线受阻等也会严重影响驾驶者的视觉感知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加剧了驾驶风险。当在能见度低的雾天驾车时,驾驶者往往难以准确判断车辆间的距离和速度,因此很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2 汽车安全技术感知与不安全驾驶行为的关系分析

2.1 安全技术感知对驾驶行为的心理影响

随着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的普及,驾驶者对这些技术产生了过度依赖的心理状态,如过分相信自动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在驾驶中与前车的距离过近或者在高速公路上以更高的速度行驶,误认为技术能在必要时有效介入,确保安全。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减弱驾驶者对潜在危险的警觉性,也容易在技术失败或未按预期工作时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一项关于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的研究显示,在紧急制动事件中仅约50%的系统能按预期性能完全成功避免碰撞[1]。与此同时,安全技术感知也导致驾驶者对技术的“盲目依赖”,一些驾驶员过度依赖车道保持系统,依赖系统来纠正车道偏离。这种依赖性不仅削弱了个人的驾驶技能,而且在遇到系统无法正确识别复杂或突发道路情况时,驾驶者也无法有效应对。

2.2 安全技术的使用与驾驶习惯的形成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允许车辆自动调整速度以维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长期依赖自适应巡航控制的驾驶者会逐渐忽视对周围交通环境的主动监控,习惯于技术自动完成的驾驶任务。这种依赖性在技术出现故障或在非标准的道路条件下,容易导致驾驶者反应迟钝,不利于紧急情况下的有效应对。车道保持辅助系统通过持续监测车道标记,并在驾驶者无意间偏离车道时自动调整方向,可以帮助保持车辆在车道中央行驶。据交通安全数据统计,装备有LKAS的车辆在进行长途驾驶时,驾驶者因过度依赖这一系统而减少主动操控的比例高达25%。这种依赖导致当系统因识别错误或技术限制未能正常工作时,驾驶者的反应时间比常规情况延长了30%,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2]。一旦习惯了系统的辅助,驾驶者在系统关闭或功能失效时会在维持车道上显得不够敏感或精确,这也增加了潜在的行驶风险。

2.3 安全设备的误用与不安全驾驶行为的关联

AEB系统设计用于在检测到迫在眉睫的碰撞时自动激活制动,以防止或减轻撞击。然而,根据国际交通安全组织的报告,高达20%的交通事故与驾驶者对安全技术的误用有直接关系。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虽设计用于在驾驶者未能及时反应时自动介入,减少撞击的严重性,但研究显示约15%的驾驶者误认为AEB能在所有情况下完全避免前方撞击,导致他们在高风险情况下保持不安全的跟车距离[3],从而实际上增加了事故的风险。误用还体现在对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的错误操作上,该系统旨在通过自动调节车轮的制动力来帮助驾驶者控制车辆在急转弯或滑滑路面上的稳定性。部分驾驶者因过于依赖此系统而在不适当的条件下进行高速驾驶或采取冒险的驾驶行为,错误地认为ESC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车辆的稳定,这种误用导致系统超出了设计工作范围,使得驾驶员难以应对复杂的交通环境。

3 现存问题分析

3.1 安全技术感知与实际性能的差异

对于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等主动安全技术,驾驶者往往对其防护能力给予了高度信任。这种技术可利用前方摄像头和雷达感知潜在障碍物,并在检测到碰撞风险时自动启动刹车来避免或减轻撞击。然而实际上,这些系统在特定情况下难以达到驾驶者的预期。在大雾、暴雨或雪天等极端的天气条件下,感应器的性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系统响应不及时或误操作。并且,系统对小型或突然出现的障碍物的识别能力也有限。这种感知与性能之间的差异会导致驾驶者忽视基本的驾驶警惕性和安全操作。同时,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的实际表现与驾驶者的期待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系统是通过识别车道标线来帮助驾驶者保持车辆在车道中央,减少由于注意力分散或疲劳驾驶导致的车道偏离。然而,在车道标线磨损不清、路面标记不明显或多车道交汇的复杂路段,系统的识别能力就会受限,难以准确地进行辅助。当驾驶者过度信任这一技术,那么一旦系统未能正确执行,那么就需要面对迅速手动纠正的驾驶情况,这无疑增加了驾驶的不安全性。

3.2 高风险驾驶行为的常态化

长期的驾驶实践中,一些驾驶员由于对交通法规认知的缺失或忽视,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驾驶模式和心理预期。具体而言,对于经常超速行驶的驾驶员来说,速度给予他们达到目的地的效率感,长此以往,超速驾驶就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同理,疲劳驾驶也常因驾驶员对自我疲惫状态的误判或忽视而发生,这种自我感知的偏差直接导致了不安全驾驶行为的常态化。 而在另一方面,现行的社会监管体系的效用发挥不足,无法有效遏制高风险驾驶行为的常态化。尽管我国各地区已建立相对完善的交通法规和监管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监管力度不足或执行不严的问题。警示和惩罚措施实施力度不足,驾驶员在违反交通规则后,接受的处罚较轻,难以激发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的动机。而由于监控设备覆盖不全、执法人员数量有限,一些违规行为未被即时发现或处理,进一步助长了驾驶员忽视交通法规的心理。

3.3 安全教育与培训的不充分

在汽车驾驶安全教育方面,教育内容的更新滞后。随着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安全设备和驾驶辅助系统不断被引入市场,然而这些新技术的操作和潜在风险还没有被及时纳入现行的驾驶教育课程中。由于缺乏对这些先进技术正确使用方法的教育,驾驶者会出现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提供的安全保障或过度依赖某些功能的情况,容易忽略基本的驾驶原则和技能。而从汽车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来看,现阶段依旧依赖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和模拟驾驶训练,这种教育模式缺乏实际驾驶中遇到复杂情况的应对训练,不能充分模拟真实道路环境中的突发事件。同时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参与感,教育效果不佳。驾驶者在完成基本的驾驶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后,缺少持续学习和技能提升的机会,致使难以提高驾驶安全水平。

4 对应改进策略与建议

4.1 增强公众对汽车安全技术的认知

目前,许多驾驶者对车辆内置的安全技术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正确的操作知识,导致安全功能的误操作或未能充分利用。因此,可以在驾驶学校的教学大纲中增加关于现代汽车安全技术的模块,教授如何正确使用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等先进设备,并解释这些技术在实际驾驶中的作用和限制;也可以借助公共媒体和在线平台开展针对广大非专业人群的安全技术普及活动,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和深度,从而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和技术使用能力[4]。与此同时,汽车制造商和相关技术开发者应当提供详汽车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适用条件、潜在风险以及操作指南等方面的安全技术信息,以用户手册、互动式网站教程和直观的车载信息系统等形式清晰地向驾驶者展示每项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提高使用安全操作技能。

4.2 强化对高风险驾驶行为的监管

当前,尽管我国许多地区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交通法规体系,但对于酒驾、超速等高风险行为的处罚标准和执行力度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不一致性弱化了法律威慑力。因此,应制定统一严格的交通法规,并加强法律教育以提高公众对这些规定重要性的认知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利用高科技设备对交通行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具体而言,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可通过安装在路面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的行驶速度、行驶轨迹等关键数据,并在驾驶者出现超速、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时立即进行警告或通知执法部门;推广行车记录仪的应用可为事故分析和责任追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汽车驾驶监管效率,还能够增强法规执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3 扩大安全驾驶教育和训练的覆盖面及深度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安全技术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等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汽车中。因此,应将这些高科技安全设备的操作方法、局限性及其与传统驾驶技巧的协同效应纳入教育课程中,同时模拟突发事件,进行针对性的应对训练,如开展急停、避让行人等紧急操控技能的训练,以有效提高驾驶者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急反应能力[5]。安全驾驶教育应不仅仅局限于新手驾驶者,还应包括有多年驾驶经验的司机。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驾驶者也会养成一些不安全的驾驶习惯或对新兴驾驶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应当为这部分人群提供定期的安全驾驶复训,更新他们的驾驶知识,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5 结语

综上,安全技术的发展对提高交通安全具有积极作用,但这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驾驶者对这些技术的理解和正确使用。因此,应加强对驾驶者的教育和培训,并提高他们对安全技术的感知。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不同驾驶者群体在安全技术应用中的差异性,以便制定更为针对性的教育和政策措施,从而降低不安全驾驶行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於俊安,耿纪超,朱俊奇.汽车安全技术感知与不安全驾驶行为的关系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0(02):46-53.

[2]王剑阳.试析汽车安全驾驶及应急处置技术[J].时代汽车,2023(19):190-192.

[3]宁华晶.不安全驾驶行为与道路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23.

[4]钟康宁.夜间汽车安全驾驶技术分析[J].时代汽车,2023(02):190-192.

[5]宋知霖.基于深度学习的不安全驾驶行为检测算法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21.

猜你喜欢

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处理
——事故分析
对上下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思考
到单位途中发生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并非都要认定为工伤
不同寻常的交通事故
预防交通事故
基于ARM的防疲劳驾驶和二次交通事故处理的汽车系统设计
质疑与反思 秦岭隧道交通事故的关键问题在哪儿?
一起高速交通事故院前急救工作实践与探讨
交通事故中新闻的角度选择
中国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