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对当代语言思政教育的影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

2024-07-05高丽娟

关键词:思政传统语言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现代教育中的融合与传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教育方法以及增强文化教育内涵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深入挖掘和创新性地应用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现代公民,对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言思政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39

一、传统文化在语言思政教育中的角色

语言思政教育作为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精粹的重要途径,旨在通过语言的力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显得尤为关键,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也提升了教育的内涵与深度。探究这一结合的相关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还能指导我们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有效地传承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培育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自信的现代公民。

1.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历史沉淀的独特生活方式、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艺术形式,既是民族记忆的载体,也深刻影响着个体行为和思维。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它遭遇挑战同时迎来机遇。技术进步使得数字化成为传承新路径,使文化遗产得以在虚拟空间保存与传播。教育体系内传统课程的设置和家庭习俗的传承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面对文化断层和全球文化影响的挑战,传统文化的适应与更新成为必须应对的课题。这需要政府、学术界及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共同努力,创新实践,以确保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活力和持续的相关性,使其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架起桥梁。

2.语言思政教育的目标与意义

语言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通过语言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核心在于利用语言的独特功能,即传信息、表情感和进行思维活动的功能,来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培育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语言思政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窗口,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和批判性思考的平台。通过对经典文学、历史文献和当代媒体语言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学会在言语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语言思政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应新时代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通过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民族精神、传承道德规范,对于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

3.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

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于它们共同的目标——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思政教育强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而传统文化是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在教学实践中,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和谐观、法家的规则意识等,融入课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样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价值观,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当代教育

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交汇点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那些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思想体系——儒、道、法。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模式,也为现代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道家哲学的自然和谐、法家理念的规则秩序,均在今日的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我们培育有道德、有智慧、有责任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诠释与应用,我们不仅能维系文化传承的连续性,还能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教育意义。

1.儒家思想在现代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在现代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儒家倡导的仁爱、礼义、智勇等价值观,在今天的思政教育课程中仍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孔孟之道的学习,学生被教导要尊师重道,孝顺父母,注重集体利益,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承担。

在教学过程中,儒家的“仁政”理念被用来培育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而“中庸之道”则教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平衡与和谐。同时,儒家强调的个人修养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也鼓励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追求学识与德行的统一。

在当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其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与现代思政教育的结合,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深厚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途径。

2.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导向

道家思想以其提倡的自然无为、顺应天道、内在宁静和个人修养为核心,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导向。在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以柔克刚”为现代人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和内心平衡的智慧。它倡导的简朴生活和内心自省,反映在今天的社会价值中,就是倡导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心理健康。

在思政教育中,道家的这些原则帮助学生认识到在追求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避免过度消耗资源。此外,道家强调的个体自我修养和内心平和,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对压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将道家思想融入现代社会的价值导向中,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并指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这种思想的传播和实践,能够促使现代人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反思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长远影响。

3.法家思想对于规范制度建设的启示

法家思想以其“法治”核心原则,在现代规范制度建设中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法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无授权不可为,这为构建一个公正、透明的社会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这一思想强调制度的普遍性和执行的不偏不倚,提倡通过一套完善的法规来规范公民行为,确保社会公正和秩序。

此外,法家思想还倡导以严格的法律制裁来维护规则的尊严,这对于现代法律执行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政教育中,法家的这些观点被用来教育学生遵守法律,认识法律的重要性,以及理解良好的法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益处。通过法家思想的引导,可以帮助当代公民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法制精神的内化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语言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语言的海洋中,传统文化的元素犹如闪耀的珍珠,为教学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将古典文学的智慧融入语言教学,运用成语和典故来桥接过去与现代,以及通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来活化教材,这些方法不仅传承了文化遗产,也激发了学习者对语言深层次理解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教授语言,更是在培养学生对文化根源的认同与尊重。

1.古典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古典文学是语言教学的宝贵资源,它不仅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信息,还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和审美。在教学中,古典文学作品的引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质,增强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能够体会到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这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奇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背景、分析诗词结构、指导文学创作等方式,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在创新中应用。此外,古典文学中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对于学生品格的塑造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古典文学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工具,更是传递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文精神的桥梁。

2.成语、典故与现代语境的结合

成语和典故是汉语中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凝结了丰富的历史哲理和深刻的生活智慧。在现代语言教育中,有效地将成语和典故与现代语境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传达效果。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些语言元素,引导学生探索它们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故事,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将成语和典故融入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讨论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它们,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适当的语境下恰如其分地运用它们,从而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生动性。比如,现代商务沟通中常常提到“三顾茅庐”的故事来形容诚挚的邀请,或者用“胶柱鼓瑟”来比喻机械地套用经验。

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对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思维训练。通过成语和典故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3.传统节日与习俗在教学中的传播

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与习俗,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春节、中秋、端午等节日背后的历史和习俗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库,还增进了他们对语言中深层文化含义的理解。例如,讲述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的传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这些习俗中蕴含的家庭和睦、祈福平安的美好愿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节日主题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吃月饼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节日的氛围和文化的魅力。这种亲身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和体验中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文化知识。

此外,节日习俗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他们将来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四、传统文化对当代思政教育方法的影响

在现代思政教育的舞台上,传统文化与教育技术的融合揭开了新的篇章。这一融合不仅挑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边界,也推动了教师角色的重塑。我们见证了传统文化如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得以新的传播与实践,同时也探讨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文化的引领者。这种转变不仅影响了教学内容和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和方向。

1.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

在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中,我们发现一个创新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传统教学,以师生互动和经典文本为核心,强调知识的传承和思想的启发。而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平台、虚拟现实等,为传统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扩展性。通过这些技术,古老的知识被以全新的方式呈现,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好。

这种融合让传统文化教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即便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能够深刻地体验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亲临”古代的历史现场,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教学的魅力;在线讨论平台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参与到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讨论中。

这样的融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培育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2.教师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随着教育模式的演进,教师的角色也经历了显著的转变。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在这一角色转变中,教师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授,而是成为连接古今、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桥梁。他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数字媒体和互动软件,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更吸引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得传统文化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教师也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组织主题性的文化活动、模拟历史场景的角色扮演、开展跨文化的交流项目,教师不仅传递了文化知识,更促进了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思考。这样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感悟,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创新的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不是僵化不变的遗物,而是生动活泼、可塑性强的教育资源。它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实践。最终,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培养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刘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路径探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2] 刘冠东《“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研究——以外语教育为考察中心》,《人文杂志》2023年第6期。

[3] 巩若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路径研究》,《文化产业》2022年第31期。

(高丽娟,1984年生,女,汉族,河南新郑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文系塔里木大学校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成果,编号:YLZYXJ202105;塔里木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成果,编号:TDYLKC202328)

猜你喜欢

思政传统语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语言是刀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