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2024-07-05徐英振
徐英振
摘 要:随着新《课标》在教学中的落实,学科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思维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并重的学科,其中也包含着辩证思维和唯物主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新教学模式,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逐步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任务。本文从数学教学入手,聚焦传统文化,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根本,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展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1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说明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要求学生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应当具备创新发展意识,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融入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充分展现新《课标》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新形式,既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核心素养发展根本目标的有效措施,也是传承发扬文化的重要路径。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体现我国文化的精髓,教师要以数学教学内容为根本,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在教学中,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的双重熏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
通过资料查阅、实践调查可发现,当前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多学科的学习来提升对于数学学科的认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现象、数学问题的理解以及对几何知识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热情,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师生交流会发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们的反响很不错,他们也能积极投身学习中,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以上充分说明,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为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可将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融入,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图形、文化、计算方面的能力,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当下,多数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秉持积极的态度,也能够在教学中融入相关文化内容,为学生建构良好的文化氛围,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好,也并没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数学学科的价值。这主要是因为,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教师秉持文化渗透的教学理念,并且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使用上做出改变和创新,使数学知识、数学现象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中。那么教师本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起源、内涵就要非常了解,也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同时,把握教材中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具有难度的工作。
此外,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如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精确性等,似乎与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相关,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会感觉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寻找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角度,找到数学学科和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例如,教师可以基于数学的思维特点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启发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然后帮助其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会因为这种较强的直观性和对抽象问题的初步理解,产生学习的数学兴趣,这样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1.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灵活的思维以及应用能力。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并非只是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或者将这些公式套用在解题中,还要能理解数学公式是怎样来的,如此学生才能将这些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在遇到一些比较难、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才可以灵活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变通解决。而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了解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现象、数学公式的发展史,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发展。
2.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数学文化素养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要素,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学生在追求、探索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文化素养。同时使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到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因此,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同时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素养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了解深厚的传统文化,也能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
3.传承数学文化智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古人智慧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课程,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能够构建高质量的学科教学,也能对学生的德育素养、数学素养以及全面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古代数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征,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较为抽象难懂,他们无法理解古代数学文化的内涵价值。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景创设、问题设计、开展活动等,指引学生在多元化氛围中重现数学问题的发现、探究、运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将抽象化数学文化变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学生也可在此过程中感受古代数学实用性、巧妙性特征,既能够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学习兴趣,也能培养文化素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路径
1.探索教学内容,了解文化内涵
数学属于自然科学,其中涉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并且多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也有体现、应用。在探索分析教材内容以及所关联问题的内涵之后,会发现其中不乏中华传统文化的身影。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这部分内容入手设计课堂教学,指引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深刻含义,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
探索教学内容,了解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的分布以及文化内涵,是促进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苏教版数学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呈现方式非常多元。有图文并茂、直接呈现的文化内容,如计数历史、古代计时法、四季的划分、古代乘法计算——铺地锦、古代测量工具、古代算筹、天元术等,这些都属于数学传统文化。同时教材中也涵括了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有对称图形、建筑欣赏、古代几何形状与图案等。其中也有古代学者对于数学的探索研究内容以及数学问题,如《九章算术》中的土地面积计算,以及古代圆研究、割圆术、圆周率、鸡兔同笼问题等。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材体系中知识点的引子,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感悟数学知识产生、演变的过程,也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2.渗透传统文化,完成课堂导入
数学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是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有效助力。导入作为一堂数学课的开端,是学生形成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热情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可渗透传统文化,以文化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可筛选与本课内容有关联的内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作用。
以《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第一部分是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在导入环节渗透《九章算术》中相关内容,激活学生思维。书中说:“方田术日,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其中“方田”是指长方形田地,“广”和“从”是指长和宽,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可不可以将长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此,在导入环节,便可借由《九章算术》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部分充满探究兴趣,也能引导学生从长方形入手,求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融入,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入手,了解其发展历史,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小数乘法和除法》单元中小数除法的教学,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展示“算经十书”之一《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的问题解法,通过展示问题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意见,而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将题目中已知的三个条件拆分,先解决前两个问题,而学生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推翻此前的累计法,深化数学学习的印象。此外,“物不知数”的问题解法属于次同余式组,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也称“孙子定理”。教师也可扩展“韩信点兵”的问题,将两个条件合并为一个之后,再与第三个条件合并,获得最终答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数学文化创设的文化情境,可由文化内涵入手引领学生思考和探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计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根本目的是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既要把握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内容的联系,也要优化学科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那么就可运用主题学习,从课前预习和课堂实践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厘米和米》的教学为例,课前预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测量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测量长度大探秘”的绘本故事,学生可在阅读中了解长度测量的发展历史。
课堂实践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慢慢了解长度单位。任务设计之前,教师用课件展示了这样的内容:“远古时期的夏禹,以身长和体重作为尺度和衡量的标准,劳苦身躯,苦心焦虑,开发九州土地,疏通九条河道,测量九座大山。”让学生了解古人以身为度的智慧,并且将传统文化渗透学习任务中。
任务一:我们身体上的尺子。
教师借助大禹治水的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人在没有测量工具时,以身为度的智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藏在自己身体上的“尺子”。学生可在探索实践的方式得出不同的答案:手腕一周的长度、一步的长度、一拃长、臂长等,教师在此时引入秦始皇统一度量横的史实,说明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任务二:认识不同的长度单位。
这个任务开始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建立起厘米和米的概念,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首先估计身体上这些“尺子”有多长,然后选择米和厘米等合适的单位动手测量,并记录数据。本次任务重在引导学生在测量和记录测量结果的过程中认识线段,并且为培养学生的测量感打好基础。
任务三:测一测,量一量。
本次任务为实践任务,其中共有两个任务项目:用身体上的“尺子”作为测量工具开展实际的测量活动,用专业测量工具开展实际的测量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步长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或以自己的一拃长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也可以用米尺、卷尺等工具,测量数学课本、文具盒、凳子、黑板等不同物品的长度。
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而开展的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探索、实践,也能让学生学会用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并且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对于学生量感、抽象意识和使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5.开展主题活动,促进文化融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可从传统文化内涵入手,为学生设计课堂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在兴趣指引下,主动投身活动之中。主题活动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借助传统文化这一教学素材,也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与知识的融合,以此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数学活动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可以是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是社团活动,也可以是课外活动,不同的活动场合、不同的活动内容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针对低、中段学生,教师可以在学习时分秒、年月日之后,为学生设计收集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计算时间的工具,比如日晷、沙漏、古代的计时工具等,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扩展文化知识。也可在不同年级中成立数学文化社团,开展“寻找中国建筑的对称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窗格装饰”等实践活动。
总之,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要探索教学内容,了解文化内涵,运用文化故事,提升文化感知,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学习任务,培养核心素养,开展主题活动,促进文化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肖《传统文化聚焦核心素养彰显数学魅力——小学数学教学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6期。
[2] 王继鹏《谈如何巧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6期。
[3] 吕亚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