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肥胖的文献数据挖掘及可视化分析
2024-07-05肖瑶琪曹露张恒芬徐敏李佳琦章薇
肖瑶琪 曹露 张恒芬 徐敏 李佳琦 章薇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GZY-KJS-2020-078)
第一作者简介:肖瑶琪(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络-脏腑研究。
△通信作者:章薇,E-mail:507395550@qq.com
摘要:目的 通过对近20年针灸治疗肥胖的现代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及可视化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3年1月—2022年10月相关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肥胖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IBM SPSS Modeler 14.1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并进行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Citespace共纳入533篇文献、479位作者、297个研究机构、408个关键词、17个突现关键词;数据挖掘共纳入211篇文献、244条处方、腧穴99个,核心腧穴组合26组、聚类组合3组。结论 针灸治疗肥胖的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作者数量多,合作紧密,各机构间合作较少,研究热点以临床研究、脾虚湿阻型肥胖为主,数据挖掘得出的针灸治疗原则提示脾虚湿阻可能为肥胖的基本病机。
关键词:肥胖;针灸;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06-0069-08
肥胖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肿瘤等慢性病[1]的危险因素,来自国际肥胖症研究协会报告显示,肥胖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西医治疗以减肥药物、相关手术配合日常管理为主,易出现体重反弹、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风险[3];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肥胖,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学工具[4]和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肥胖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总结选穴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研究主要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
1.2 文献检索 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字段为主题,主题词为针灸和肥胖。检索策略:SU=(肥胖+肥胖病+肥胖症+)AND SU=(针刺+针刺疗法+针灸+针灸疗法),知网数据库的检索时间均设置为2003—2022年,不限定文献,人工筛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后,最终获得中文文献533篇,导出Refworks 引文格式作为数据源。
1.3 Citespace数据处理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进行参数设置:时间跨度(Time Slicing)选择“2003年1月—2022年10月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选择“1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作者”(Author)和“机构”(Institution),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a)设置为g-index(k=25);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Keyword),选择标准设置为TOP n=50,修剪选项(Pruning)选择“剪枝算法”(Pathfinder)中“Pruning sliced networks”(修剪切片网络)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修剪合并网络)。对关键词进行同义词合并,控制面板中选择“Burstness”(突发词),将γ设置为0.5,其他默认值不做修改。绘制作者合作图谱、机构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线图谱等。
1.4 文献纳入及排除 数据挖掘对纳入文献中的临床观察研究、随机对照研究、专家医案经验进行统计,排除文献中数据挖掘、系统综述、Meta分析、理论探讨、动物实验等非临床文献研究;排除平衡针灸、董氏奇穴等非传统针灸疗法及拔罐、耳穴、推拿等非体针疗法作为干预措施的临床文献研究,最终获得有效文献211篇,提取有效处方244条。
1.5 数据录入及处理 利用 Excel 2019 建立用穴位处方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提取、筛选、录入、统计分析录入文献中穴位处方等信息,穴位名称参照《腧穴名称和定位》进行规范,建立数据库后,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5、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发表情况 发文量——不同年份发表趋势图如图1,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11—2021年波动向下,2022发文量回暖,数量较去年大幅上升,这可能和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有关。
作者——结果如图2,共出现作者479个,连线501条,网络中心密度为0.004,可知研究肥胖的作者数量多,相互之间合作较为紧密,根据洛特卡定律可计算核心作者的分布情况。由计算得出本研究中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4。由CiteSpace软件统计出发文4篇以上的核心作者有17人,共发文120篇,占总论文量的17.8%。
研究机构——图3显示了各机构合作情况,可视化图谱中共包含297家研究机构,机构间共有172条连线,网络中心密度为0.0039,发文量排名前5的分别是:广州中医药大学(91篇,占总发文量12.9%)、南京中医药大学(58篇,占总发文量8%);成都中医药大学(23篇,占总发文量3%)、湖北中医药大学(21篇,占总发文量2.9%),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篇,2.8%)。
2.2 关键词 高频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得到413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64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875),如图4,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词频越大,与主题的相关性越大,中心性可表示该节点的重要性,如表1,中心性排名前10、节点最大的为肥胖症(0.71)、针刺(0.6)、临床研究(0.45)、瘦素(0.45)、电针(0.33)、高脂血症(0.28)、埋线(0.19)、文献研究(0.19)、耳针疗法(0.19),上述关键词多为临床常用干预措施、研究对象及观察指标,说明临床研究为针灸治疗肥胖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突现——前16个关键词突现情况如图5所示,脾虚湿阻型突现时间最长,时间跨度为2012-2019,中医药、温针灸突现时间均为2017-2022年,说明中医药、温针灸可能为未来研究趋势热点。
2.3 数据挖掘结果
2.3.1 穴位 穴位频次关联分析——对纳入244条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如表2,得到99个穴位,共使用频次645次,频次≥10次的穴位如下表所示,依次为天枢50、足三里43、中脘42、丰隆37、阴陵泉31、三阴交29、曲池28、大横23、气海23、水分22、带脉20、关元20、脾俞18、水道16、太冲16、上巨虚15、肾俞11、支沟11。合谷10,共19个穴位,总共使用频次465次,频次百分比为72%,每个穴位平均使用25次。
核心穴组——运用IBM SPSS Modeler 14.1对高频腧穴(频次≥10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建立“数据源-类型-网络—Apriori”的关联规则数据流;设置支持度为30%,置信度为100%,最大前项数为1,提升度>1等条件挖掘处方中潜在的腧穴组合,共计得到腧穴关联规则26组。如表7,其中置信度100%腧穴组合有6组,分别为水分-天枢,关元-中脘,脾俞-天枢,水道-天枢,上巨虚-天枢,合谷-足三里。六组中支持度最高的为水分—天枢,因此水分—天枢为核心穴组。
2.3.2 经脉 经脉——排除阿是穴及经外奇穴,归纳穴位归经,得出表3如下,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经络是足阳明胃经(31%)、足太阴脾经(18%)。
经脉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为40%,置信度为80%,可得到表6,现代文献针灸治疗肥胖经脉高频连接为任脉—胃经,脾经—胃经,胃经—任脉,脾经—任脉。
经脉关联网络分析——如图6现代文献针灸治疗肥胖经脉高频连接组合为脾经—胃经—任脉—大肠经。
2.3.3 部位 部位——数据处理时自动将阿是穴部位默认为腹部;如表4可知,下肢、腹部使用腧穴频次和数量最多。下肢和腹部的腧穴使用体现了“腧穴所过,主治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中医针灸理论。
部位关联规则网络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为30%,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1,现代文献部位关联配伍主要为上肢—头面部,腹部—头面部,下肢—头面部,如表8;高频链接组合有下肢—上肢—腹部,如图7。
上肢下肢84.09131.489
2.3.4 特定穴 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针灸治疗肥胖中五腧穴使用的最多(169次,涉及26个穴位);其次是募穴(127次,涉及9个穴位)和背俞穴(56次,涉及11个穴位)。如表9。
2.3.5 核心处方及聚类分析 核心处方——高频腧穴关联网络如图8:连接强度设置为10,连线的粗细及多少可表示穴位之间的关联强度,如图可发现一条核心处方:天枢—丰隆—中脘—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曲池。
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高频腧穴(≥10次)进行聚类分析,进行组间连接分析,根据针灸及相关临床理论,得到3类腧穴组合:类1:脾俞、肾俞、气海、关元、中脘、水分、带脉、大横、足三里、丰隆、天枢、阴陵泉;类2:曲池、上巨虚、支沟、三阴交、合谷、太冲;类3:水道。见图9。
3 讨论
3.1 可视化分析 近20年来,针灸治疗肥胖的研究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近年来增势迅速。研究肥胖的作者数量众多,其中,刘志诚团队合作紧密,合作范围广泛,可能是针灸治疗肥胖领域的核心团队。
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特点是南方为主、北方为辅。
通过对关键词频率和共线分析,发现针灸治疗肥胖的研究热点可以细分为脾虚湿阻型肥胖症、高脂血症和腹型肥胖。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临床研究,而非基础实验研究。针灸的干预措施多种多样,包括电针、穴位埋线、埋线、耳针、薄氏腹针、温针灸等多种方法。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瘦素、血脂和胰岛素等。
3.2 数据挖掘分析 本文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发现突现时间最长的为“脾虚湿阻型”,突现时间长达8年,突现强度为1.64,脾虚湿阻为针灸治疗肥胖的热点研究对象,肥胖之人嗜食肥甘厚味,或多食,或少食,中焦脾胃受损,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痰湿不化,泛溢肌肤则四肢浮肿而为肥胖。
本研究发现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处方、核心腧穴组合、高频腧穴归经、分布、特定穴的配伍使用均体现了“健脾益胃,化痰除湿”的针灸治疗原则,切合肥胖“脾虚湿阻型”病因病机,与可视化分析结果不谋而合。
核心处方:天枢—丰隆—中脘—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归经均属阳明胃经,太阴脾经,足三里、中脘为胃经合穴、募穴,两穴相配共治胃腑疾病,天枢位于人体腹部正中,与足三里、中脘相配共同调节脾胃气机,脾升胃降,气机条畅,水谷精微才能正常布散,配合三阴交肝脾肾同调、阴陵泉丰隆化痰除湿,诸穴相配,体现了针灸“健脾益胃,化痰除湿”的治疗原则。有研究[4]见下方采用“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法(天枢、关元、足三里、丰隆、足三里、阴陵泉、中脘)针刺肥胖大鼠,发现针刺上述穴位可抑制mTOR信号通路,降低下游蛋白、分子表达水平,达到减脂降重降糖的效果,且疗效优于雷帕霉素。
核心腧穴组合:水分—天枢,水分通调水道,助脾运化水液,治水湿之疾,天枢为大肠募穴,属阳明胃经,大肠与胃相表里,天枢调理胃肠功能;两者相配体现“健脾益胃,化痰除湿”的治疗原则。现代医学[6]发现针刺天枢能促进胃的舒张,抑制胃肠蠕动,从而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动物实验[7]发现电针“天枢”能通过SIRT-1依赖的PPARy去乙酰化途径促进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来达到减脂的目的。
针灸治疗肥胖的相关腧穴均属于足阳明胃经,太阴脾经,《素问·经脉别论 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说明脾胃为水液代谢的枢纽[8],脾升胃降,有助于水精四布,津液代谢;“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9];此气即指脾胃之气,脾胃气虚,不能运化水液,则生寒湿等病理产物;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胃经、脾经合用,置信度为88%,支持度为56%,针刺胃经、脾经穴位能起到“扶脾益胃,化痰除湿”的作用;现代医学[9]发现针刺脾经、胃经穴位可调节肠道菌群、调节瘦素、脂联素、游离脂肪酸水平、Toll样受体蛋白发挥减脂作用。
针灸治疗肥胖的相关腧穴均分布于腹部及下肢部,腹部和下肢合用置信度为89%,支持度为68%,腹部选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天枢、水道、归来,均属胃经,下肢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足三里、丰隆、上巨虚、内庭,亦为胃经腧穴;穴位均有健脾益胃,化痰除湿的作用;体现了“近部取穴”、“远部取穴”的原则,有助于胃气通降,减少腹部脂肪堆积[10]。
针灸治疗肥胖的特定穴为五腧穴、募穴、背俞穴,五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足三里、曲池、阴陵泉,为脾胃经合穴,合治内腑,阴陵泉兼有化湿作用,背俞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脾俞、肾俞,募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中脘、天枢、关元,分别为胃、大肠小肠募穴,背俞穴、募穴均为脏腑之气汇聚而成,针灸治疗肥胖的俞募配穴、募合配穴使用体现了“健脾益胃,化痰除湿”的治疗原则;尹刚[12]发现俞募配穴能改善单纯性肥胖小鼠的血脂水平,降低TC、TG,调节下丘脑及血清神经肽Y;郑婷婷[13]发现募合配穴拔罐艾灸能改善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体脂及亚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处方、核心腧穴组合、高频腧穴归经、分布、特定穴的配伍使用均体现了“健脾益胃,化痰除湿”的针灸治疗原则,对应了肥胖脾虚湿阻的病因病机。
3.3 数据挖掘结果 本研究发现了99个常用穴位,常用的高频穴位有天枢、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位常用的经络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脾经、胃经、任脉、大肠经关联强度最高,常用穴位分布在腹部及下肢部,下肢、上肢、腹部为高频链接组合,头面部与上述三个部位合用,置信度均大于95%,常用的特定穴为五腧穴、背俞穴、募穴;发现了3个聚类,1个核心处方,1个核心穴组,穴位配伍遵循健脾益胃、化痰除湿的针灸治疗原则。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可视化分析,直观展示了针灸治疗肥胖领域的研究热点、现状及趋势,同时,通过对数据挖掘深探究,揭示了针灸选穴规律,希冀为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设计提供进一步参考价值,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并未对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优劣评估,因此相关随机对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尚不明确。此外,由于受软件兼容性限制,我们所纳入的数据库相对较为单一,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郭雨阳,曾庆春.积极管理肥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6):643-650.
[2]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1,13(11):1-55.
[3]曲伸,陆灏,宋勇峰.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2021版)[J].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2021,7(4):211-226.
[4]周玉.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TOR通路影响的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20.
[5]李超德.针刺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20.
[6]卢威.不同腧穴配伍调控TLR4/NF-κB改善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2.
[7]汤倩倩.电针调控SIRT-1依赖的PPAR γ去乙酰化及线粒体生物合成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21.
[8]韦汉卿,蔡定均.“升降同用”论治向心性肥胖症理论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4):31-35.
[9]郑雅玲,金荣疆,黄依杰,等.基于“脾胃”学说探讨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概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3):793-798.
[10]司原成,苗维纳,何嘉悦,等.基 于“脑-肠-菌”轴探讨健脾益气 针法对肥胖鼠肠道菌群及 TLR4的调控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4457-4460.
[11]张国玉,燕树勋.从“五经”讨论腹型肥胖的病因病机[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8):18-21.
[12]尹刚,申国明,王浩,等.电针胃俞募穴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下丘脑和血清神经肽Y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2):49-52.
[13]郑婷婷.脾胃募合配穴拔罐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收稿日期: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