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城凤池书院
2024-07-05施昱
施昱
一
梦里,已然坐在凤池书院的蒲团上,聆听陈昌言先生的讲座,书院桂花弥漫,被风拂来,我不知,这是天堂的书院,还是书院的天堂?
从四川启程赴任的日子,昌言的心是复杂的。杜甫草堂的那份清凉,是否已浓缩了他此时的心境,前途似乎已被杜工部的诗境渲染得有些悲壮。仰望长空,草堂上的秋色已尘染心境,时空深处,他深躬一拜,亦步亦趋的步幅,丈量着千山万壑里的线条。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才到水城厅的通判陈昌言,虽是有些狼狈的,但是他心中燃烧的亮光,兴修书院的善举,却点燃了边远小城百姓心中蒙昧的圣火。他的身体羸弱,却赢得了荷城百姓的拥戴,他的思想,穿越了历史蛮荒的天空,以及飞鸟也难飞跃的峰岭。
荷城边远,百姓吃尽教育落后的苦头,所以目光热切,更如千钧力量,像千丛峰岭,压在昌言身上,更压在他的心上。
昌言感受到乡亲父老的希冀,他把大把大把的精力,放在兴修凤池书院,兴办教育上,当孩子们琅琅的书声,像桂花香味弥漫荷城时,他畅想着走出大山的孩子,那晶亮的目光在荷花上闪烁,那可是一树清雅之莲?托起荷城的希望?这座边远的小城太需要这样的目光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孩子们的诵读之声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家长们,伸长脖子,探向窗口,挤脱毡帽。他们真想挤进书院的门,真真切切地看看孩子读书的样子,一睹昌言教课的形象,感知这位身体羸弱却思想放光的小城厅官。
二
同治年间,水城的日子和其他小城一样,好不到哪里去。
昌言兴办书院,文蔚水城,教育渐兴,水城三美之誉,像荷香,一阵一阵拂来。但是这座边远的小城,怎能支持他的改革!缺师资,乏钱粮,甚至看不见的无形阻力,一浪一浪向他涌来,像荷城夏日的洪水,淹没了清雅的荷。
他穿越无人的深山,消失在雾障里,被滔滔的鸭池河冲到险滩,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府衙,争取到一名平远的训导来水城建厅学,这可是水城历史上的创举,却差点儿耗尽了他的生命。后再到四川寻求教师,方得燃起一城教育的星火。在那教育人员匮乏的水城,这样争取的老师,百姓视之犹如圣贤,尊为先师,写上神龛,逢节焚香,携子跪拜,水城人尊师的行为刻在骨子里,在虔诚的言行中,像一株圣洁的荷。百姓的言行触动陈昌言心里的柔软,他把自己的薪俸捐完,赠完,奖励授课者。城因教育而兴,教育因昌言而盛。但昌言生活的清寡,百姓又怎能体会得到,他们只看到昌言一天天消瘦,清风拂过他渐宽的衣带。这种悲悯情怀感动得凤池书院桂花雨,簌簌地飘落,荷城的秋雨似乎也哭了一个一个的秋天,只有那树清荷像昌言瘦弱的身躯,居然站立成了一座书院。
在大定府边远的城池,昌言带人把莲藕一株一株地种植在书院的周围,既是凤池书院的风景,又可解决饥馑的窘困。夜间禾田的蛙声,形成一道凄清的风景,昌言想他四川的家、亲人,和他一起远赴他乡执政的知己。
他把亭亭的荷想成自己的家,亲人的身影,这儿不是“西北楼台高耸耸,东南两岸出大贤”吗?清朝云贵总督张广泗的希望,在昌言兴办的书院像莲花盛开,开在昌言的心里,在百姓的梦中。小城北有麒麟,南有凤凰,双钟鸣响,地灵人杰。书院荷香,从小舟上顺风而来,从缥缈的钟声里拂过。昌言坐在书案上,在桂香里入睡,嘴角翘起,笑意微微。他可是看到书院的梧桐树上飞出的凤凰,闻到羽翼也沐浴着荷花的芳香?
昌言来到荷城,他不嫌小城边远、落后。润物细无声,他带领百姓疏河道,建书院,改良田,短短的四年是他人生中最苦的四年,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四年。城南桂树香远,秋天农田用金黄献给昌言约定的苦乐,环城凤池河,游鱼怡然自乐,他可看到另一种人生的景象?城里叫卖声不断,那儿的人间烟火,撩拨着昌言的心,可否慰藉了他的孤独?原来打杀汛官,寻衅滋事的小城,真的会被凤池书院的桂香所教化?
这样的盛景少不了书院的成风化人。那时兴修书院时的艰辛像一场梦,修建半途,钱粮不继,昌言带头捐完薪俸,荷城百姓感其诚,纷纷解囊助教,那可是场搏命的壮举。
建成书院以后,他又重治社会秩序。他不容混乱的社会治安扰乱本就苦寒的百姓,更不容对书院的扰乱影响学子们难得的黄金般的求学与教化,这样的施政举措得到百姓的拥戴,官民一心,擒杀窜匪胡成隆,老百姓挤满大街小巷一路欢呼,在书院前的街道中像一条绕城的洪流,一浪一浪地涌来。这是书香孕育了民心,还是民心浇灌了书香?
铲除豪霸的那天夜里,一滴一滴的雨水从院墙的芭蕉树上滴落,敲击着书院的桂花簌簌地落,在这样的场景中,昌言更加接近了泥土,贴近了百姓的心,那滴落的雨声可是百姓担忧的心跳?可是书院街巷百姓的欢呼?这是昌言兴建书院播下教育种子的意外收获,那枚种子已然在荷城凤池书院的土地,开花,结果。城北扒瓦河畔的血拼搏击,平定的“苗变”,安抚了乡民受伤的心;添筑的东西南三方城楼,让小城人心得以安宁,更多了一丝的韵味,提升了小城的格局。
凤池书院无形增添了小城的声誉。
大定、平远、普安、威宁、安顺所属的求学者,负笈奔来,慕名投奔这座小城的书院。昌言严时授课,端坐书堂。他还从四川聘贤授课,颁奖鼓励其勤。一阵又一阵的书声,一篇又一篇荷花般的诗文,像一树又一树的桂香,飘过小城荷叶般的路纹。
那可是荷城的未来和憧憬,可是书院沐浴百姓的曙光?
三
步入二百九十多年后的小城,因怀旧而走进凤池书院旧址、田君亮故居。抚摸遗留的一块残碑,以及碑石上敦朴端庄的字,内心惶然。
“环山无翳水无波,回望城浮一叶荷。除却酒杯忙不得,夕阳亭上听秧歌。”闻到凤池的荷香,远远近近来的游人,夜游荷城,品诗人李天极的《荷城赋》,遥想桂天相的书法,热议单辅国的画,还有水城地下党留在时空深处的精神之光,以及文脉绵延的香味,你心间的路,清幽致远。
那册穿过历史时空的典籍《水城厅采访册》,留下昌言的墨迹,熠熠生辉,那册闪烁先生心血的文字,映照书院,阳光般洒满那座小城。凤凰山秀美地扇动羽翼,麒麟山披上亮绿的新颜,双钟和鸣,警醒世人。灵鹭翩翩,画出优雅的弧线,栖息在湖心书院北角羽翼上,清辉明月,把静谧的氛围染照得气象万千。突然想起清朝著名书法家桂天相之名作——“凤立高岗传诏至,鹤眠深树任云来”。那样的意境,气象宏大,格局悠远。岂止是郁居小城之躯?文化育人之境,绵延致远,那种格局来自书院对小城的影响。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下联这样和之:“寒水鲜花,不败流水潺潺。吾家明月,常在春风徐来。”
联是水城名流萧辑轩老屋上的对联,联文怀古凭今,诗意悠远,催人惜时,风物宜人,诗书传家远。那岂不是得荷城文化之孕育?小城文脉可否得以传承?睡梦之中,我也似在反复回味,聆听花开花落之声,前朝后事似乎在一种恍惚中,随梦而来,又在泉脉的时空中流走。走进荷城书院旧址,抚摸那树桂花以及龟裂的老榆树,贵州大学第一任校长田君亮先生之故居,我心摇曳,一阵清风袭来,心似桂花,不知是怀古太深?还是我愧对了古城?或许我不配谈及这穴文脉的渊源,因为自己的肤浅,也未传承好老城丰腴的文化,甚至在老城修建中成为一个懦弱者,未敢诤言,保留存放百姓心中的文化以及古城的遗迹。遥思过往,沉浸在近三百年的荷城历史中,一种运化不息的脉动,和着荷香入鼻,桂花树围住我,我可否能捡拾到一枚珍贵的籽粒种在心里,向往着昌言先生的向往,踩着先生未竟的路……总之,一切都很亲切却又在彷徨。
荷城百姓记住了凤池书院,修建书院的厅官陈昌言,及其主持纂修的志书《水城厅采访册》。
文风浩荡,运化不息,这脉动成了后人心间的风景,成了文人士子的精神寓所,一代代传承发展,像一朵清莲,长在凤池荷心,长在荷城人的心里。
美术插图:曲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