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4-07-05汤玲玲

关键词:学术领域文献

摘 要:外宣翻译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传声筒,近年来备受关注,研究领域涌现了诸多研究热点。研究以CNKI中2000—2023年刊载的外宣翻译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和文献计量法,将21世纪以来外宣翻译历时发展时间切分为前后12年,对两段时间轴上的外宣翻译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在廓清外宣翻译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和高影响力作者、关键词共现和突变术语等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中国外宣翻译在进入21世纪后的研究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为学界展示一个系统完整的外宣翻译阶段性历时演变研究过程。

关键词:外宣翻译;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24)03-0063-12

Visu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Research:A Statistical  Study Based on CNKI (2000—2023)

TANG Ling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ohu University,Chaohu,Anhui  238024,China)

Abstract: As a megaphone for promoting China′s story to the world,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giving rise to numerous research focal points.This study utilizes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published in CNKI  from  2000 to 2023 as the data source.By employing CiteSpace,a visualization software for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alysis,and bibliometric methods,the research divides the tempor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ince the 21st century into two periods of 12 years each and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during these two timeframes.Based on clarify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s,research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highly cited literature and influential authors,co-occurrence of keywords,and terminological shift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trajectory,focal points,and cutting-edge dynamic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ince the turn of the century.It aims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process on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providing the academic community with a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its developmental phase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bibliomer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了解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着更深刻的渴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作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一环,外宣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渠道,在提高文化认知水平、消除语言障碍、塑造国家形象以及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关系日益紧密的国际背景下,外宣翻译对于应对动荡局势和推动多主体、立体式大外宣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关于外宣翻译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汉译英为主要载体,黄友义和张健等学者关于外宣翻译的领衔研究在业界颇受认同。黄友义认为外宣翻译是一种“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的过程”[3]。张健则进一步细化了外宣翻译,指出广义的“大外宣”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狭义的“小外宣”涵盖各种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4]。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些学者从传播学、叙事学、修辞学、哲学等视角对外宣翻译的接续研究,也为外宣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构筑了稳固的根基[5]。纵观国外,尽管研究未专攻于外宣翻译,但围绕翻译展开的相关研究仍有可供借鉴之处。翻译研究史可追溯至二战时期,其在战争海报和传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政治和军事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Eugene A.Nida[6]、James S.Holmes[7]、Susan Bassnett[8]、André Lefevere[9]和Mona Baker[10]等学者通过考察文化和社会背景在翻译中的转换问题,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他们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还包括对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处理,在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80至90年代,随着全球化向信息化、技术化和细分化演变,James S.Holmes[11]、Eugene A.Nida[12]等将文学翻译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传播和商业推广当中,并强调翻译在语言权力和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入21世纪,Sharon O′Brien[13]、Mona Baker[14]和Federico M.Federici[15]等学者为翻译与数字时代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独到见解。这些研究为外宣翻译提供了有关文化转换、跨文化交流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要启示。

当前,外宣翻译研究领域涌现了诸多研究热点,跨学科研究更为其注入了新鲜活力,外宣翻译研究在不同的视角和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拓展,形成了多元化和多层面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研究集中于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交流等宏观领域的思辨总结,缺乏基于学科背景下的本体微观阐释。研究散见于传播学、叙事学、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且多为单一定性或定量研究,缺乏以计量学为视角的定性与定量融合分析。此外,当前学界对外宣翻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综述性阐释研究旨趣不浓,鲜少出现外宣翻译学术领域的知识网络、研究热点和趋势等方面的综括分析。鉴于此,研究拟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和文献计量法,以CNKI中2000—2023年刊载的外宣翻译文献为数据来源,将21世纪以来的外宣翻译历时发展时间切割为前后12年,对两段时间轴上的外宣翻译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呈现21世纪以来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态势、研究热点和兴趣以及高产机构及作者等,廓清外宣翻译研究的系统知识架构、核心研究和发展历程,为深入探究外宣翻译前沿话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作为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涵盖面广,专业认可度高,筛选机制完善,可为本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布拉德福定律即文献分散规律认为每一学科的关键文献会集中发表在其代表性期刊上[16],因而研究通过筛选CNKI中核心期刊收录文献和博士论文合集作为数据来源。以“外宣翻译”和“外宣”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学科设定为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相关内容,时间区间为2000至2023年,数据检索时间为2023年5月14日。剔除会议论文、书评、访谈录、编者按以及其他主题关联度较低的数据后,逐一阅读筛选,获取期刊论文278篇,博士论文47篇,共计有效文献325篇。其中2000—2011年(以下统称“前12年”)有效文献69篇,2012—2023年(以下统称“后12年”)有效文献256篇。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在关于计量方法的研究中,南京大学潘雪莲团队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使用文献计量工具的部分论文展开了调研,并对10种文献计量测绘软件工具CiteSpace、VOSviewer、HistCite、Bibexcel、VantagePoint、CitNetExplorer、SciMAT、CoPalRed、Sci2  Tool、Network Workbench Tool进行了排序统计[17]。结果表明,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的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独占鳌头,成为被广泛应用的文献计量测绘软件之一。CiteSpace作为一种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绘制工具,具有“图”和“谱”的双重特质,拥有多元、分时、动态可视化呈现等特点,能够显示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18]。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6.2.R3)作为数据分析工具,通过其强大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功能,对21世纪以来外宣翻译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和高影响力作者、关键词的共现和突变术语等内容进行了辨别和分析。

(三)研究问题

通过对2000—2011年和2012—2023年两个时段的外宣翻译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揭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前沿动态和历时性演变过程,主要探讨前后12年外宣翻译研究的异同情况。具体涵盖问题包括:(1)不同时段的外宣翻译研究总体发展趋势有何变化?(2)哪些机构和学者在该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3)哪些文章、作者和期刊在外宣翻译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4)两个时段的研究热点有何变化?(5)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及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二、外宣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对比分析

从CNKI下载前述325篇论文的信息,以Refworks格式导出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单位、关键词及摘要等内容,保存为文本(TXT)文档后建成小型文献数据库,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并结合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和知识图谱分析(参数见表1)。

(一)总体发展趋势

对外宣翻译领域总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能够全面把握该领域学术发展的演进方向和动态变化。通过深入研究外宣翻译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助于推动学术思想的创新和理论的完善。根据图1、图2可知,在2000—2011年和2012—2023年这两个时段,外宣翻译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前一时段发文总量共计69篇,在经历了2000—2005年的肇始期和2006—2008年的低速发展期之后,研究领域迎来了2009—2011年的高速发展期。尤为显著的是,2011年的发文量较2000年增加了21篇,年均增长率达33.16%。虽然前12年外宣翻译研究的发文基数不大,但研究趋势相对稳定,呈逐年递增态势,发展态势和研究增速较为可观。后一时段发文总量为256篇,相比前12年有较大增长。但根据此次时间区间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后一时段发文量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其中2017年出现发文高峰期,共发文38篇,而2023年前4个月发文量仅为4篇;2021年出现发文低谷期,与2017年相比,2021年发文量降低了约81.58%。也就是说,这一时段研究数量波动较大,外宣翻译相关研究稳定性不强、持续力不足。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知,前12年外宣翻译研究呈上升趋势,增速较为可观。这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后期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深度参与国际交流不无关联。与此同时,可以看到,虽然前12年外宣翻译在起步阶段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学术研究活动逐渐增加,研究持续性较好,但是这一时段研究基数较小、研究成果较少等问题也反映出外宣翻译相关研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反观后12年外宣翻译研究数据,可以发现,尽管该领域研究出现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研究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一时段的研究总量,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GDP下降4.4%,国际交流日益减少,外宣翻译研究增速回落,总体呈现出不稳定的小幅下滑趋势,并且仍有继续下滑的迹象。进言之,受全球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影响,后12年外宣研究波动性显著,学界研究兴趣不够浓厚,论文发表数量下滑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反思。

(二)作者合作和发文机构合作

作者、发文机构合作图谱分析对于揭示学术合作网络、评估作者和发文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探索研究趋势和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突出作用,可以为学术界提供宝贵的信息基础和学术交流指导。在图3和图4外宣翻译研究作者合作共现图谱中,分别选取了前30位学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位学者,节点大小反映了其学术影响力的程度。

前12年外宣翻译研究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包含75个网络节点(N=75)和19条节点连线(E=19);而后12年外宣翻译研究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包含246个网络节点(N=246)和65条节点连线(E=65)。对比而言,后12年的网络节点和节点连线数大幅增加,意味着后12年研究者之间合作更加紧密,学术交流更加频繁。如图3所示,袁晓宁、刘雅峰、洪明、陈小慰、黄友义5位作者的节点相对较大,发文量位居前5。袁晓宁作为这个阶段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与袁超在外宣英译和翻译策略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除了学者王银泉、钱叶萍和仇园园形成明显的三角合作关系外,其他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主要呈碎片化趋势,并以孤立节点和少数两两合作集群为主。这说明在前12年的外宣翻译领域,作者合作关系相对稀疏,缺乏协同性,仅愿意在小团体中开展合作。如图4所示,张健作为后12年期间最核心的学者之一,与胡兴文、朱义华、杜丽娟形成明显的学术团队合作关系,几位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外宣翻译进行了新的探讨。朱义华是本阶段最高产的作者,主要关注外宣翻译中的政治性问题,与张健、王宏等学者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前12年不同的是,这个时段外宣翻译研究的学者们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采取相互协作的形式展开学术合作,从多个两两合作和三角合作的集群中可见一斑。

通过对两个时段的机构合作共现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研究机构存在多个共性。一是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带,这与该区域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密不可分。二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始终处于最核心的位置,这与“双一流”高校强大的办学实力和学科优势不无联系。与此同时,两个时段的机构合作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首先,前12年,出现了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杂志社内部之间的多重合作集群,而后12年,合作关系主要存在于各高校之间。其次,由图5、图6可知,前12年机构合作共现图谱包含66个网络节点(N=66)和15条节点连线(E=5),后12年出现了217个网络节点(N=217)和61条节点连线(E=61),表明后12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交流更加密切,合作关系也更为多样化。

对比前后12年外宣翻译领域作者合作图谱,发现学者之间的合作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但合作团队规模较小,多为两两合作和三角合作关系。此外,学科带头人更替频繁致使学术积累不够深厚,这与外宣翻译作为一个新兴学术领域稍显稚嫩的学术成长历程一脉相承。值得关注的是,涌现的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带头人为外宣翻译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提供了“老带新”“传帮带”的学术培养理念,  为学术传承和延续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对比前后12年外宣翻译领域机构合作图谱,发现高校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匮乏,这与当前外宣翻译领域更注重基础和理论研究而较少关注实践研究有一定关联。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双一流”高校在外宣翻译机构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始终如一,但一些非“双一流”高校在该研究领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天津外国语大学和江苏大学等,显示出诸类大学在该领域同样具备很好的科研潜力。未来应当加强这些高校的学术引领示范作用,跨越地域障碍开展机构合作、人员互访和信息共享,通过建立学术联盟或科研平台等方式集聚资源,合力攻克外宣翻译领域存在的难题。

(三)高被引文献和高影响力作者

高被引文献通常是在该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高影响力的作者能够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推动整个学术领域的研究进程。通过梳理高被引文献和高影响力作者能够更加全面展现外宣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进一步评估该领域的研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通过表2可知,在前12年外宣翻译研究被引频次前10的文献中,基础研究有5篇,占比50%;个案分析有1篇,占比10%。可见,外宣翻译中原则和特征探讨是前12年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黄友义发表的《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一文被引用频次最高,达到2 155次。该文主要探讨了外宣翻译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并提出了“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需求”以及“贴近国外受众思维习惯”的“外宣三贴近”原则,不仅在学界得到了普遍认同,被公认为外宣翻译写作的经典参照,也使黄友义成为该时段最具影响力的作者之一。这一成就与黄友义作为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以及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的专业背景密不可分。另有袁晓宁、洪明等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外宣翻译效果的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也对外宣翻译研究后续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术影响力不容小觑。

通过表3可知,在后12年外宣翻译研究被引频次前10的文献中,基础研究有6篇,占比60%;实践分析有2篇,占比20%。可见,外宣翻译策略探讨依然是后12年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陈小慰发表的《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一文被引用频次高达287次。该文在当代修辞理论框架内对外宣传翻译的“文化自觉”进行了深入研讨,成为这一时期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卢小军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外宣翻译策略研究,其成果多次被学界引用,学术影响力有目共睹。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切分的缘故,个别优秀学者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等人的文献未能纳入榜单。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及时观测外宣翻译研究的新动向和新变化,关注学术研究的动态变化和学术领军人物的更迭。对比前后12年外宣翻译研究中的高被引文献和高影响力作者,可以发现,两个时段的文献被引频次相差较大,前12年最高引文频次是后12年的7.5倍。这可能与外宣翻译研究中高影响力作者更迭频繁、青年学者不断涌现相关。可见,研究领域中知识更新之迅速和学术探讨竞争之激烈。尽管如此,两者仍然存在一定的共性。首先,学者们研究的主题关联度较大,主要体现在对外宣翻译原则的归纳以及对翻译策略的探讨上。这为学界未来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其次,两个时段的高被引文献主要源自中国翻译界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中国翻译》。这说明该期刊在推动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和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进研究成果传播和加深学术交流的同时,也为外宣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学术平台。

(四)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章主题概念的高度概括和提炼,通过对领域关键词的共词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19]。图7、图8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反映了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也就是说,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就越高。而节点之间的连线体现的则是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的疏密程度与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呈正相关关系,即当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增加时,连线的疏密程度也随之增加。图7包含117个关键词网络节点(N=117)和179条节点连线(E=179),图8含有关键词网络节点301个(N=301)和节点连线376条(E=376),后12年外宣翻译研究核心关键词网络节点数是前12年的2.6倍,关键词节点之间的连线数是前12年的2.1倍。可以看到,后12年外宣翻译研究无论是在关键词数量还是关键词之间的内部联系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从图7可知,关键词最大节点是“外宣翻译”,其他较大的节点包括“对外宣传”“外宣英译”“翻译策略”“翻译”“翻译过程”和“外宣材料”。由此可知,前12年外宣翻译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宣翻译的基础研究,涵盖“外宣翻译”“对外宣传”“外宣英译”等内容;二是外宣翻译的纯翻译研究,包括“翻译策略”“翻译过程”“汉英翻译”“翻译质量”等关键词。此外,其他受关注的热点课题还包括“翻译专业”和“翻译人才”,这也充分说明外宣翻译与教育的联系日益紧密。从图8可知,后12年外宣翻译研究热点中最大的节点仍是“外宣翻译”,随后是“翻译”“对外宣传”“翻译策略”和“英译”等内容,同时也兴起了一批新的研究热点,如“传播学”“茶文化”“目的论”和“互文性”等。依此可窥,后12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领域,一是继续聚焦外宣翻译的基础研究,二是拓展外宣翻译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因此这个时段外宣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趋势在不断加强,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衡量关键词重要性的指标之一,代表了特定时期内研究热点的核心课题。陈超美教授认为,中介中心性可以用于寻找不同专业之间的枢纽点(Pivotal Points)或发展中网络的爆发点(Tipping Points)[20]。即,通过计算节点的中介中心性来突出在整个知识图谱中充当“介质”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节点,以此观察其他节点对中介节点的依赖性。中介中心性高低与节点之间的联系呈正相关关系。当中介中心性较高时,意味着该关键词所控制的其他关键词之间信息流动的频繁程度较高。通常情况下,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被视为关键节点,在CiteSpace中常用紫色光圈进行凸显。这些关键节点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该领域重大课题和核心研究方向至关重要。

通过对前后12年外宣翻译研究部分关键词的频次及中介中心性数据(见表4)进行分析,发现两个时段中介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均为“外宣翻译”。在2000—2011年的研究中,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关键词占比为50%,而频次高于10的关键词仅占10%。其中,“外宣翻译”以频次25和中介中心性0.52位居首位,“对外宣传”紧随其后。虽然“对外宣传”的频次较“外宣翻译”低,但其中介中心性与之相差不大。然而,其他关键词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与“外宣翻译”差距明显。相比之下,在2012—2023年的研究中,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关键词占比高达80%,且频次高于10的关键词占比高达60%。除了“外宣翻译”作为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外,对该领域研究热点影响较大的还有“翻译”“对外宣传”“翻译策略”等关键词。

CiteSpace关键词聚类图谱在揭示研究主题和热点、理解领域交叉性、识别核心关键词和评估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学界提供了深入理解和分析学术领域的工具和方法。此外,CiteSpace提供的模块值Modularity(Q值)和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值)两个指标是评判图谱绘制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当Q值大于0.3意味着划分出来的聚类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大于0.5表示聚类是合理的,大于0.7则说明聚类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依据图9、图10可以发现,前12年的外宣翻译研究关键词聚类具有较高的S值和Q值,分别为0.97和0.82,而后12年的关键词聚类结果显示了更高的S值和Q值,分别为0.98和0.84。因此,本次聚类的结果在效率和可信度方面是令人信服的。

鉴于不同时段外宣翻译关键词聚类存有较大差异,本研究选取了前12年的5个聚类团和后12年的10个聚类团进行比较分析。将2000—2011年外宣翻译研究关键词聚类设置最大值5,系统分别出现“外宣翻译”“外宣材料”“翻译策略”“翻译”和“时政术语”5个聚类团。而2012—2023年外宣翻译研究关键词聚类较多,故将聚类最大值设置为10,随后出现了“外宣翻译”“对外宣传”“互文性”“翻译策略”“外宣资料”“英译”“传播学”“语篇分析”“应用”和“策略研究”10个聚类团。对比发现,“外宣翻译”和“翻译策略”主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研究焦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宣翻译领域的研究趋势发生了变化,如前12年中出现的“时政术语”在后12年的接续研究中未能引起更高的学术热度,这可能与后12年外宣翻译研究侧重于跨学科和具体应用领域研究分化有关。

一是在关键词共现方面。“外宣翻译”作为主题的基础性研究在两个时段均得到延续,但交叉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主题的集中度有所不同。前12年研究在翻译认知层面占比较大,后12年则多为跨学科领域研究;前12年的研究主题少而密,后12年的多而散,后者未能形成一个连贯性的研究体系。这可能与学科交叉与研究领域扩展、学科发展和研究趋势、数据和研究资源的可得性以及学术社群和合作网络的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有关。二是在中介中心性对比方面。两个时段的核心研究仍然围绕着“外宣翻译”,同时“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研究热度也并未减弱。然而,两个时段的差异主要集中于研究频次的变化。前12年排名前10的关键词分布相对均衡,频次差距不大。反观后12年,呈现出“小圈子”格局且研究年份集中分布于2012—2016年,研究分布不够均衡。尤其是2017年以后外宣翻译研究关键词出现频次较低,未能进入前10名,说明学界受疫情以及国际局势的影响,对外宣翻译的研究有所减弱。当然,研究中出现的“传播学”“茶文化”和“目的论”等关键词,揭示了学界在后12年积极致力于跨学科研究以及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际社会的外宣“本土化”研究。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焦点的演变、研究兴趣的转移以及研究动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三是在关键词聚类方面。两个时段研究的重点锁定了“外宣翻译”,并拓展了有关“翻译”和“翻译策略”的基础性研究。前12年的研究聚类团较少,研究相对局限,但出现的“时政术语”研究为后12年的“语篇分析”和“互文性”等主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后12年的研究则呈现出更明显的聚团现象,研究领域更加丰富。然而,两个时段的研究都过于注重基础领域,缺乏对实践应用的研究和创新性的探索。这可能是研究发展的阶段性、学术趋势和研究动态的变化、实践应用的研究欠缺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导向和奖励机制等多种因素所致。

(五)研究前沿

CiteSpace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揭示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了解关键词的频率和关联性变化,识别新兴概念和前沿领域,发现该领域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随着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和知识量的增加,关键词突现还可以用于学术文献主题建模和知识发现、文献检索和过滤、学术合作和研究团队构建,以更好地应对信息过载和知识复杂性的挑战。

根据外宣翻译研究关键词聚类生成结果,对2000—2023年外宣翻译研究中的突变术语进行梳理,发现前12年的突变术语仅有4项,而后12年的突变术语高达26项(本次仅选取前10项)。图11、图12中Strength为突变强度,Begin和End分别为突变起始年份和结束年份,红色加粗线段为突变发生显著变化的年份区间。根据图中提取和检测的结果可知,前12年突变关键词为“翻译策略”“对外宣传”“外宣”和“翻译”,后12年的突变关键词为“意识形态”“目的论”“英译策略”“修辞”“英译”“茶文化”“外宣资料”“茶产品”“翻译”和“翻译策略”。两个时段共有突变关键词2个,即“翻译策略”和“翻译”,从中可以看出自21世纪以来外宣翻译对基础研究的热度从未减弱。不同之处在于,“翻译策略”作为前12年最早发生突变的关键词,在后12年却是突变时间最接近当前的关键词。这说明学界对外宣策略等基础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后12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研究。此外,前12年的突变词数和突变强度不敌后12年,突变内容多样性较少,突变强度较弱。后12年出现了两次与茶相关的关键词突变,即“茶文化”和“茶产品”,这可能与中国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战略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策略”既是前12年关键词的最高突变强度,也是后12年关键词的最低突变强度,这种极端转变可能与研究热点的演变密不可分。因为前12年的“翻译策略”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和话题,吸引了更多的研究兴趣和关注度,而后12年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已相对成熟,学界可能已经对大部分翻译策略进行了探索与挖掘,故而关键词的突变强度相对较低。

三、研究展望

本研究以CNKI中2000—2023年刊载的外宣翻译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和文献计量法,通过梳理本世纪以来外宣翻译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脉络,对2000—2011年(前12年)和2012—2023年(后12年)两个时间轴上的外宣翻译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系统归纳中国外宣翻译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为学界展示一个系统完整的外宣翻译研究阶段性历时演变过程。前后12年外宣翻译研究的共性在于:首先,外宣翻译与翻译策略的研究数量繁多,注重基础性研究,皆缺乏对实践应用的研究和创新性的探索;其次,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间缺乏团队合作,核心研究圈的学者、机构之间合作频率不高,学术领军人物更替频繁;再次,研究主题呈老生常谈的倾向,“外宣翻译”“外宣”“翻译”以及“翻译策略”等仍是主要研究内容;最后,研究热点比较一致,外宣翻译研究关注度最高,翻译策略研究次之,外宣翻译与实践应用、个案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发现两个时段也存在一些差异:一是研究总体趋势,前12年外宣翻译研究趋势相对稳定,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而后12年研究波动性显著,总体呈现出不稳定的小幅下滑趋势,并且这种趋势仍有继续下滑的迹象。二是相较前12年,后12年研究机构合作更加频繁,学者交流更加密切,合作关系也更为多样化,但文献被引频次不及前一时段。三是前12年研究在翻译认知层面占比较大,注重对外宣翻译基础性研究的探索,而后12年则致力于外宣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际社会的外宣“本土化”研究。四是前12年的突变词数和突变强度不及后12年,突变内容的多样性匮乏,突变强度较弱,出现了外宣翻译关键词两极化转变的现象。

综合上述对比分析,未来的外宣翻译研究热点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注重跨学科研究,将外宣翻译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如传播学、文化研究等,以拓展研究视野和提供新的理论框架。第二,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建立国内外学术网络,促进学术成果的分享和合作研究的开展。关注学术导向和奖励机制的调整,鼓励更多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推动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与应用。第三,应关注实践应用,挖掘与人工智能、机器翻译之间的联系,探索外宣翻译在实际传播中的策略和效果,为外宣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注重创新性研究,探索诸如语料库、知识图谱和多模态分析等新的翻译方法、技术和工具,以适应信息时代外宣翻译的新需求和挑战。

四、结束语

研究以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为基础,剖析了CNKI 2000—2023年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通过两个12年时段的比较分析,绘制了21世纪以来外宣翻译研究阶段性历时演变的系统图谱,旨在为外宣翻译研究的未来走向提供有益启示。研究认为,语料库、知识图谱、多模态分析等新方法将成为未来外宣翻译研究的重要方向,可为研究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工具和途径。在未来外宣翻译研究中,深化语料库建设将是提升翻译质量和研究深度的重要一环,将推动外宣翻译研究走向新的高度,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其一,要采取多层次、跨学科的建设模式,包括基础性、专题性和实践性语料库,满足多元化研究需求。其二,跨学科合作必不可少,将传播学、符号学、文化研究等内容纳入语料库,实现跨学科综合分析。其三,开放数据分享平台,加入多模态数据如图像、音频、视频,构建实践性语料库,定期更新和维护以确保数据质量。通过不断加强语料库的实时性、自动化和个性化功能,全面理解外宣翻译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此外,跨学科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实践应用、创新性研究等方面也会成为未来外宣翻译研究的关键方向。因此,在信息时代,外宣翻译研究需要持续创新和发展,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共产党员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3-04-25].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2]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2021-06-01)[2023-04-25].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3]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9-30.

[4] 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19-27,43,72.

[5] 汤玲玲.外宣翻译内在意义的衍生之道[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68-75.

[6] NIDA E 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1964:1-222.

[7] HOLMES J S.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M].Amsterdam: Rodopi,1972:1-191.

[8] BASSNETT S.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Methuen,1980:1-98.

[9] 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Routledge,1992:1-179.

[10] BAKER 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1992:1-298.

[11] HOLMES J S.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M].Amsterdam: Rodopi,1988:1-148.

[12] NIDA 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96.

[13] O′BRIEN S.Machine Transl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ed Language Services[M].London:Continuum,2011:1-280.

[14] BAKER M.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M].London:Routledge,2010:1-218.

[15] FEDERICI F M.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From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M].London:Routledge, 2017:1-182.

[16] 金胜昔,林正军.国内翻译认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外语教学,2016(5): 96-101.

[17] PAN X L, YAN E J, CUI M,et al.Examining the usage,citation,and diffusion patterns of bibliometric mapping softwar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tools[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8,12(2):481-493.

[18]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9] 黄琼珍.2000—2013 年教育信息资源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分析:基于八种教育技术学期刊刊载文献关键词共词分析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8):17-24.

[20] CHEN C M.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编辑:洪梦绮]

猜你喜欢

学术领域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