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文艺发展之观察与思考
2024-07-04胡智锋胡雨晨
胡智锋 胡雨晨
进入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迭起的浪潮中获得了巨大发展与突破,其创作品种类型之丰富、传播覆盖面之广泛,相较于其他文艺类型,都体现了明显优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喜爱,在广泛的青年群体中拥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整个中国文艺格局中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网络文艺的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由此影响到网络文艺本体并产生了一些新特征,面对未来发展的诸多未知与挑战,到底应当如何去把握其发展趋势?同时,如何推动网络文艺更加多元、充分地表达人民生活与情感,推动文艺的“百花园”更加鲜艳多彩地为人民绽放,为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丰富而饱满的精神文化支撑,这些都是当前值得深思的时代性命题。
一、新时代网络文艺发展新环境
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样态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网络文艺本体的繁荣离不开坚实的技术底座的支撑。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5G、AI等新技术不断推出,多种技术、媒介、文化在网络空间实现多维度融合,并生发全新样态与景观。融合,可谓当前网络文艺新环境中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为技术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三个方面。
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为新时代网络文艺提供了基础性技术支撑,这不仅以多种网络文艺创作技术的高度融合为表征,同时推动着网络文艺媒介与文化环境发生变革。当前AR、VR及AIGC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文字、图片乃至影像等各个维度的信息生产,真实与虚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难以辨别。无论是传统艺术的网络化、影像化,还是网络文艺本身的发展,都离不开现实世界土壤。但是技术融合环境下的网络文艺,则将艺术的“真实性”命题重新悬置在公众视野当中,这一方面为网络文艺特别是网络视听内容的创作拓展了创意及表达的空间;另一方面带来了“真实性确认”与“版权归属”等新的问题。
媒介融合。媒介融合首先体现在媒介形态的融合,网络文艺的媒介形态不再是单一的媒介形态,而是呈现相互融合、相互包含的特征,“大屏+小屏”“横屏+竖屏”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艺传播形态的新格局。另外,媒介融合还体现在媒介组织方面,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交互与融合,网络文艺特别是网络视听的生产与传播,依托各媒介组织的优势资源,形成了“网台联动”的制播新模式,并进一步针对不同媒介形态供给最适合的内容,面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群体愈发细分、用户需求愈发多元的现实,新时代网络文艺打造了丰富、多元、全面的媒介格局。
文化融合。过去受技术、媒介等因素限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化内容,往往是相互分割而少有交集的。网络文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不同文化的融合进程。横向来看,网络文艺发展打破了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厚重壁垒,为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畅通和多元的渠道;纵向来看,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加速弥合,并由此带来了不同年龄段群体文化的纵向流动。文化融合的背景为网络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文化资源,也极大丰富了网络文艺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提升了新时代网络文艺对文化资源的探索广度与挖掘深度。
总之,在技术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的新环境下,网络文艺的价值与活力日益凸显,它吸引了大批年轻用户,让网络文艺成为当今文艺格局中最具时代性、前沿性、年轻态的文艺样态与族群。
二、新时代网络文艺发展新特征
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9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其中超过97%的网民为网络视听用户。网络用户规模的扩大,呼唤更多高质量网络文艺作品的有效供给,新时代网络文艺面对进一步增长的网民规模和网络用户不断多样化、精细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深度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探索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的多元表达,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持续供给了一批网络文艺精品佳作。总的来看,新时代网络文艺呈现了一些鲜明的新特征,这就是重大主题引领、主体性高扬和“双主流”对接。
重大主题引领。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同党和国家的时代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以生动笔触书写了党和国家的光辉历史与近年来的重大主题事件,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到历史伟人、民族英雄、时代模范,从“新中国成立70年”“建党100年”等重大历史节点到脱贫攻坚、“冬奥会”等党和国家的重大主题,新时代网络文艺始终承担着传播中国主流价值的使命任务。这些重大主题创作矗立在新时代网络文艺发展潮头,引领了整个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
同时,重大主题创作也有效引领了全社会的审美风尚、思想内涵与社会道德建设。以主流价值的“正能量”引导网络空间的“高流量”,用鲜活丰富的网络文艺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凝聚力量。这些重大主题作品蕴含的建党精神、红船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无不凸显着中国人民独特而宝贵的思想与智慧,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主体性高扬。新时代网络文艺的主体性是指以“我”为主,也就是以中国为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为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与文化支撑。
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守正创新,持续深挖中国文化深厚内涵与价值,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以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主体,而不是过度依赖“洋版本”和“洋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中焕发全新生机活力,通过与时代性话题和时尚化表达相结合,那些历经千年的传统文化内容得以转化为年轻态的可观、可听、可感的网络文艺作品。近年来更有大量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网络文艺作品成为现象级爆款,受到广大网民特别是Z世代的热爱和追捧。
同时,中国网络文艺还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走出去”,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跨文化传播。新时代网络文艺一方面以中国文化及其精神价值为主体,另一方面准确抓住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共同共通之处,以人类共同感知、情感和价值,构建中国网络文艺的精神文化内核,既充分展示和表达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思想内涵与价值追求,又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国际化阐释和演绎,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亮,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作出了独特贡献。
“双主流”对接。尽管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依旧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群体,因此网络文艺的发展离不开对年轻用户群体审美趣味、接受方式等方面的把握和调整。新时代网络文艺中涌现的一批弘扬主流价值与主流文化的精品内容,通过多元丰富且充满艺术性、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将主流价值观传递给以年轻人为代表的主流受众。
所谓“双主流”对接,并不是主流价值和主流文化单向、自上而下地对社会大众的简单灌输,“双主流”对接是指:一方面,网络用户特别是大量年轻用户现实存在各种复杂多元的文艺消费口味和需求,需要丰富而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供给;另一方面,面向这些多样化需求,网络文艺创作者深度开掘丰富的历史与现实土壤,同时不拘泥于过往表达方式,通过网络纪录片、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等多种网络文艺样态,运用VR、AR等前沿交互技术,结合当下时尚化、年轻态、具有“网感”的互联网语态表达,最终用凸显主流价值、主流文化的高质量网络文艺作品来回应主流观众的需求与期待。
三、新时代网络文艺发展新思考
面向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目标,网络文艺理当自觉提升自身的品格、品位与品质,以高质量的艺术精品来回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作者应着力从以下四个“加强”发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走向更加健康繁荣的新天地。
一是加强引领。参照对传统文艺的引领经验,加强对包括互联网平台在内的多个媒体平台的引领,以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网络文艺精品为目标,建立和完善网络文艺评价标准,引领网络文艺发展走高质量健康发展之路。
二是加强监管。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在未来不断完善和加强网络文艺生产与传播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艺术内容生产与传播,既充分保障网络文艺的创作热情、创作活力和网络文艺传播的灵活性、便捷性,又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文艺的发展在顶层设计上做好规划与指导,为网络文艺的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
三是加强教育。未来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的网络文艺从业者的教育,提高广大网络文艺从业者的思想素质和艺术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水平,不断适应未来网络文艺的融合发展环境;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承担培养青年网络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为未来中国网络文艺发展培养更多专门人才,为繁荣中国网络文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是加强研究。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还应当通过理论学术研究,不断梳理和总结网络文艺发展的脉络与规律,不断完善中国网络文艺的理论建构;同时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发展,以高质量网络文艺评论更好地指导网络文艺创作实践。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当以深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未来网络文艺发展做出新探索,与网络文艺的生产者、传播者一道,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网络文艺生产传播与消费新格局。W
(作者胡智锋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雨晨系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