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扛起赓续中华文脉的时代担当 奋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高地

2024-07-04陈勇

党建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南京历史

陈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唱响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的时代强音,扛起赓续中华文脉的时代担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高地、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城市窗口。

传承:深入挖掘阐释南京千年文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文化底蕴

全面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宝藏,是推进“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文化底蕴的需要。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自古以来钟灵毓秀、文脉绵长,有责任、有能力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展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城市窗口。

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塑造具有南京特色的文明标识体系,彰显南京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魅力。推进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当代价值、世界意义。加强古籍普查、保护、整理和数字化工作,参与中华版本传世工程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编纂《金陵全书》《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等,挖掘阐释蕴含其中的哲理智慧、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彰显南京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中的独特价值、重要贡献和时代意义。

深化南京地域文明历史研究。发挥南京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重要传承地优势,深入实施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南京文脉整理与传播工程,研究梳理地域文明的起始源流、历史进程、人文特质,以南京范例讲好“何以中国”。开展薛城遗址、营盘山遗址等主动性考古,深化湖熟文化、吴文化等考古研究,努力用更多有影响力的考古成果解读中华文明。参与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强化多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为中华文明活化历史场景、丰富历史内涵、增强历史信度。

深化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南京是万里长江入苏第一站,长江南京段全长97公里。我们坚决扛起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大责任,扎实推动南京段长江文化传承发展。成立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构建涵盖历史、人文、生态等学科的综合研究平台,以南京为样本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从多元保护、展现、彰显中华文明的角度,研究阐释弘扬长江文化时代内涵,形成《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2023》等一批重点研究成果。

保护:精心塑造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2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处、中国传统村落5个,明故宫遗址、南唐二陵等被列入国家级重大遗址项目,金陵琴派、南京剪纸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系统治理、规划先行,积极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精心塑造古今交融的独特城市风貌。

加强系统治理。按照“严管、控高、留白、更新”思路,建立健全严格的地方保护制度,颁布实施《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7个地方性法规,构建起“主干法+专项法”的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法规体系。率先实施“先考古、后用地”基建考古模式,将考古前置明确提前到土地收储入库前,把完成考古作为建设用地项目规划审批的前置条件。首创博物馆“总分馆机制”被写入国家文物局指导意见,通过事权下移、资金下放、人才引培等集成改革,实现藏品保护展示、文创研发统筹、宣传推广联动等多元融合。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告知书制度,通过告知历史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对历史建筑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在历史建筑的转让、出租过程前后延续保护责任。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方针,针对老城范围内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历史地段保护更新难题,改变局限于本地块、单个项目就地平衡和当前平衡的模式,建立、优化“新城反哺老城”机制,通过调整土地出让金支出结构,从新城开发建设收益中筹集资金支持老城保护和更新。坚持由大拆大建到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由保护单体建筑到保护街区格局和街巷肌理,由保护文化到注重街区功能转换,扎实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

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运用现代科技做好非遗项目的数字化采集、整理、存储等工作,积极探索转换利用机制。细致梳理非遗蕴含的工艺和技巧,深挖文化内涵,推动非遗进景区、进街区、进园区,培育一批沉浸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创意体验馆等。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老字号企业创新技术与管理,推进“十竹斋”品牌复兴计划。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推动传统技艺项目与特色生产、创意设计、市场需求相衔接,实现云锦、金箔、雨花茶等生产性保护、市场化发展,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发展能力。

转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不断丰富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进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融入社会美育行动。树立“城市美学”理念,结合城市更新、街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美学元素植入道路街巷、嵌入公共空间。广泛开展弘扬美学精神、吸引群众参与的展陈、展映、展演等活动,引导人们提高美学修养。办好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森林音乐会、南京长江民乐汇、南京长江文化旅游节等文化品牌活动,用文化浸润人们心灵。深化“书香南京”建设,健全完善全民阅读服务网络体系,发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阅读城市”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加深对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与热爱。

融入多样艺术形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南京的历史文化中提炼主题、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话剧《南京有个小西湖》、越剧《凤凰台》、杂技剧《大桥》等一批展现新时代气质和风骨、具有中华人文精神、彰显南京文化底蕴的精品力作。制作《那一年,我们正年轻》等一批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的电视节目,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生动展现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

融入文旅产品供给。依托秦淮河、中山陵、南京明城墙、南京长江大桥等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地标,加快地标性文旅集聚地建设,开发承载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高质量旅游产品,让海内外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切感悟中华文化。实施高品质文旅项目建设行动,推进栖霞山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打造“南京礼道”文创品牌、“夜泊金陵”文旅消费品牌等,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实施旅游提升计划,推进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浦口火车站休闲街区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开发高质量沉浸式演出项目,推进秦淮河西五华里沉浸式游船等项目建设,推出《金陵王府·夜瞻园》《心印·中华门》《甘宅雅韵》等常态化沉浸式旅游演出。

创新:打造展示南京地域文明的特色标识,助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作用,以南京这扇窗口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深入参与“欢乐春节”等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抓住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宣介南京推动文物保护传承的创新与实践。创新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区域论坛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通过文化的南京认识立体的南京、了解当代的中国。建好用好“发现南京”“这里是南京”等境外社交媒体平台,策划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融媒产品,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用好“世界文学之都”这张国际名片,实施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等,充分发挥中国作协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在联结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的作用,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作品。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联盟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价值研究,向世界展现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实践。

拓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参与“千帆出海”行动计划,建立30多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对外文化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在艺术品交易、文艺演出、旅游消费等领域扩大开放,让更多体现南京文化特色、彰显中华文化底蕴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主动融入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南京企业走出去、国外资源引进来提供便利,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互利共赢注入文化动能。●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赵瑞熙)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南京历史
南京比邻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南京不会忘记”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南京·九间堂
新历史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