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现状及模型构建

2024-07-03于欣宜

决策与信息 2024年7期
关键词:话语受众有效性

于欣宜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是指对言说对象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系统教育的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包括在理论化与大众化的张力中生成主导性、在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中生成恒常性、在解构与建构的张力中生成创造性。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有效性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功能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其核心在于实现话语实践所承载信息的有效传播。拉斯韦尔经典传播理论“5W模式”为准确识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构成要素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构建起包括传者主体性、信息服务力、话语输出力、需求响应力、话语认同度5项一级指标和15项二级指标的多维评价模型,系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的基本全貌。完善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有效性评价体系,能够切实发挥评价机制功能,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思政教育有效性评价;意识形态建设;5W传播模式;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1;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7-0076-12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担负着培育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使命[1]。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智媒时代,智能算法的“精准投喂”加剧聚类群体同质化信息的吸收,使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观逐渐产生难以突破的壁垒,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有效性不仅事关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功能的发挥,也事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否有效占据并长期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为表征并指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有必要对相关研究加以梳理整合。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先后采取不同理论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进行研究,并尝试引入多学科研究视角为已有评价体系提供有益补充。但现有研究多立足于从要素维度展开论述,尚未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展开深入探讨,极大限制了其在实践领域有效性的实现。造成这一影响的原因有二:一是基本概念模糊,导致研究边界不清、研究深度不足;二是尚未革新研究范式,不能有效满足实践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新的功能需求。

基于此,文章在辨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相关概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经典传播学5W传播模式,将已有理论和实践研究内容拆解到话语传播过程各维度,构建覆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特征的多维评价模型,探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评价与管理有机结合的综合建议。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特征,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基本概念,阐释其有效性评价的意义与理论基础,形成本研究明确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规范。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是指对言说对象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系统教育的实践活动[2]。它以解决受众思想变化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是理论与实践并存、批判与建构并举、历史与时代共进,不断发展的实践系统。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在理论化与大众化的张力中生成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导性的生成是一项精神生产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凝练提升,实现理论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还需经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话语转变,才能赢得传播受众支持,巩固权威思想。理论化与大众化相辅相成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价值,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的基本前提。

2. 在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中生成恒常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恒常性根源于产生这种话语的物质生产方式始终保持先进性,即这种话语体系所建立于其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始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始终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话语形式经历怎样的变革发展,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都具有基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恒常性优势。

3. 在解构与建构的张力中生成创造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始终能够以辩证思维批判与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偏见和话语陷阱,通过系统阐述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中的理论与实践、应然与实然、批判与建设等问题,为破除西方话语为传播受众设置的思想禁锢提供创造性的方法指引。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的概念内涵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这一概念目前尚未被明确提出,但从实践来看,已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基于不同研究目的与研究视角对其展开论述(见表1)。为避免过多术语及阐释带来的混乱,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的核心概念十分必要。

从传播学领域对“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内涵界定来看,研究者普遍认为应将传播主体的话语权威性视为获得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前提,将贴近受众多样化的话语传播媒介与传播手段看作推进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将实践成效与话语认同确定为评价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关键指标[3]。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的本质特征,结合综合研判与系统分析,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阐释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权威主体借助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将社会认可的、主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既定的传播受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承载的思想品德与伦理规范得到传播受众的认同与践行。

当前众多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影响力”等概念混同使用,造成诸多认识上的迷思与实践上的困惑。就其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是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外在表征,为其评价提供重要观测点,而话语传播有效性更强调对话语传播过程要素与综合效益的评价;话语传播影响力是话语传播主体在话语生产、话语组织、传播推广等活动带来的话语地位、话语感染力及话语认同度,话语传播有效性则是提升与扩大话语传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辨析,本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内涵是描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过程,表征话语传播活动中行为与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强调话语传播的实然效果与应然希冀间相互契合的重要因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及其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体现出话语传播活动的属性和成效,为进一步开展话语传播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是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建设、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公众认同的必要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的核心在于实现话语实践所承载信息的有效传播,这与美国大众传播学者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书中提出的“传播是有目的性的过程”观点不谋而合。结合传播过程,拉斯韦尔进一步提出传播活动的五个关键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众和效果,即5W传播模式[10]。5W传播模式为准确识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构成要素提供了理论框架,是推进其评价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理论工具。值得注意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需将上述五要素视为有机整体,依据传者与受众的互动性,不断反馈话语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话语传播策略,推动评价活动更具规范性、适切性和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现状分析

当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理论层面的零散分析,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的构成要件逐一论述;其二,实践层面的调查研究,以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实践活动的评价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以下将结合5W传播模式,对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所关涉的评价要素进行系统梳理,以期描绘出较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评价现状。

(一)5W传播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评价要素的理论研究

1. 传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特性。传者即话语传播主体,是话语传播活动的引发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是为话语传播过程提供制度支持和活动保障的决定性力量,具有权威性、意识形态性和超越性三大特性。

在主体权威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能够全盘掌控话语方向,主导话语传播过程、节奏和方式,同时能够设计完善的政策制度、制定科学的传播内容,提供充足精良的话语传播队伍及完善的场所及设施,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的顺利实施。

在主体意识形态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质的规定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意识形态粉墨登场,激烈交锋,面对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除国家(社会)、阶级、政党等一定阶级或集团等委托主体外,各级党组织、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学校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代理主体亦须提高话语影响力[11],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控制权。

在主体超越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必须不断超越社会现有的思想道德状况,提出先进、科学和系统的理论来引导和推动话语传播向更高质量发展[12]。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具有的超越性,才使得话语传播活动更具理论魅力和现实价值。

2. 讯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内容类型。讯息即话语传播内容,是由相互关联的表现形式与活动内容共同构成的信息,建立在专业性基础上的大众化的话语传播内容与传播服务,有助于筑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的根基。

在专业性内容方面,面向党政机关干部、科研工作者、教师、学生等,提供满足特定需求的理论性、学术性知识。在专业领域,可从能否精准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能否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解和分析现实问题、能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提供资政建议等方面对传播内容展开评价。

在大众化的信息方面,面向普通社会公众,精准提供满足公众关切的信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形象建设。公众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更加强调时效性、精准度和互动性,对其评价包括能否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能否建构社会价值共识以及能否引领社会舆论,三者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达和利用,支持其话语传播有效性的构建。

3. 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渠道拓新。媒介即话语传播渠道,是开展话语传播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媒介能够依托技术支持并覆盖不同受众,有利于拓宽话语传播途径、优化话语传播效果。

在话语传播媒介覆盖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依托新媒体平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构建起的虚拟现实社区,能够把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的受众聚集到一起,最大限度地减少受众因思想观念接受度不一致而游离于话语空间之外,对实现话语传播全覆盖的目标具有助推作用。此外,国际新闻媒体与社交平台的信息展示对全球视野下提升中国话语传播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13]。

在话语传播技术支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借助智能算法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效收集、整理、分析传播受众对话语内容、方式渠道等的偏好与需求,提升话语传播精准推送、按需投递的信息服务能力[14]。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借助算法推荐等功能,实现话语传播渠道的高度联合,为传播受众提供实时互动共享的传播模式。

4. 受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受众覆盖面与需求响应。话语传播受众是话语传播内容的接受者,也是整个话语传播过程的终点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受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接收者和使用者,通过与话语传播主体的双向互动,参与到信息再加工和话语传播活动反馈与提升的过程中。聚焦话语传播受众这一评价要素,可从受众覆盖面和需求响应力两个方面展开评价。

在受众覆盖面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打破传统信息传播局限,积极拓展话语传播受众范围,不仅要将教师、学生、学科领域内的科研人员、行业技术人员等作为受众对象,还应将视域拓展到学科范围之外,通过扩大受众覆盖范围,提升话语传播效果。

在需求响应力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主动高效地满足不同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关切。要强化面向科研人员的学理化研究阐释能力,提高疏解青年学生思想困惑的本领,增强对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的政策解读、理论阐释、价值宣讲和思想传播能力,重视回应社会大众的真实关切等,致力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在专业和公众领域的双向促进。

5. 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的检验与评估。话语传播效果是指基于话语传播目的获得的话语传播结果,体现为受众因话语传播活动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可针对专业人群和社会公众两类群体分别展开评价。

在专业领域方面,主要从话语传播受众知情意行发展水平的维度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效果。从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评价依赖抽象的统摄和领域孤立化的分析视角,难以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严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成效。近年来,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成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公众领域方面,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大众化,新媒体成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的重要渠道,受众在各类新媒体平台的浏览搜索、评论互动、点赞收藏等行为数据,均可作为考察其话语传播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大大增强了话语传播实际效果评价的客观性。

(二)5W传播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

在实践应用层面。已有研究主要针对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和网络思政话语权效能展开评价,研究中运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形成的评价体系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聚焦理论传播,以思政课教学活动所承载的话语内容为中心,结合议题设置理论、接受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设置评价指标,从话语传播受众对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方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有效性[15]。二是关注大众传播,以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实践行为及影响为研究对象,从政治维度、价值维度等多方面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能,有利于拓展评价场域、更新评价要素、丰富评价方法[16]。鉴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实践活动所处环境与整体活动特征具有相似性,以上研究内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现状,并为未来的评价研究工作提供参照。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评价的不足之处

综合来看,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已取得相当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的“应然”呼吁,评价标准囿于学科视野和研究立场,造成面向公众领域的外部评价指标设置精度不够,尤其是在评价活动的范围覆盖、指标设定、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二是应用研究方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还需进一步考虑设置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促进话语传播受众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防止话语传播受众行为越轨和行为异常等更具区分度的评价指标,以及以需求和效果为导向设计评价的原则和方法,推动话语传播有效性建设。此外,当前有效性评价研究主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单向传播,缺乏对新型主体间话语传播范式、系统性话语传播范式和比较话语传播研究范式的关注与应用[17]。因此,有待顺应实践环境的新变,从理论层面系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框架,在重点关注话语传播活动中主体间的互动和参与行为,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的系统性揭示的基础上,为评价活动所涉各项关切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多维评价模型构建

明确评价原则,厘清关涉要素与评价指标对应关系,阐释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设定依据,以期构建科学、系统、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模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是指开展评价活动时所遵循的原则及操作规范,为评价模型的构建提供基本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活动,需明确四点原则:第一,目标导向原则,即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紧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输出满足社会大众真实关切的话语传播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形象优化与公众形象提升;第二,科学规范原则,即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特点收集多源信息、选取多样方法,以保证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与数据分析处理的规范性;第三,系统全面原则,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要素、结构和整体功能的考察,力求全面评价话语传播活动效果;第四,可操作性与可对比性原则,即做到评价过程数据信息易获取、流程规范可操作、评价结果可信赖,以达到评价研究具有综合考察与比较分析的功能与效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模型的建构思路

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相关零散、碎片化成果的梳理,在遵循以上四大评价原则的基础上,运用5W传播模式对其关涉的要素维度进行有机整合,明确评价来源、提炼评价指标、说明评价方法,由此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模型的建构思路(见图1)。这一建构思路将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互济互促。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模型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模型在建构思路的基础上,将话语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五大要素,即传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等囊括到评价模型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传者主体性、信息服务力、话语输出力、需求响应力及话语认同度5个一级指标以及包含增值性评价在内的13项二级指标(见表2)。

1. 话语传播主体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实践活动出发,设置“传者主体性”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中,首先,将智媒时代数字技术赋能“双刃剑”效应:“信息茧房负效应”与“精准高效增值效应”分别作为扣分项和加分项进行额外赋权,形成“负效应”“增值性”2个指标。其次,基于前述理论研究,分别设置“权威性主体”“意识形态性主体”“超越性主体”3个指标,并将各大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的“搜索浏览量”“点赞收藏量”“互动活跃度”等作为话语传播主体评价的替代要素作为辅助参考项。

2. 话语传播内容维度。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内容定位与信息服务功能的考量,在评价体系中设定“信息服务力”一级指标。为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评价范围不广、信息服务评价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将话语传播内容划分为专业化内容和公众化内容两类,据此提炼出“专业化信息”“公众信息化”“综合评议”3个二级指标作为观测话语传播内容“信息服务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话语传播媒介维度。为重点观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通达度与扩散性,设置“话语输出力”一级指标,考察话语传播媒介维度对话语传播有效性的整体影响。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提炼“融媒体矩阵”“服务育人”2个二级指标。

4. 话语传播受众维度。重点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能否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情况,通过设置“需求响应度”一级指标及“受众差异化需求”二级指标,以期更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对不同受众需求的响应程度。

5. 话语传播效果维度。为重点观测受众接受话语传播所承载信息后的反应效果,通过设置“话语认同度”一级指标及“专业理论认同”“社会公众认同”2个二级指标,实现对话语传播效果的考察。其中,“专业理论认同”评价主要面向教师、学生、学科领域内的科研人员、行业技术人员等,主要通过对“理论性知识的接受度与认同度、运用理论性知识发挥政治与意识形态功能情况”等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影响力;“社会公众认同”面向包括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受众,结合网络信息平台传播有效性指数,从“覆盖面、可接受性和认可度”几个方面进行指标归类,并就话语传播受众认知、态度、行为等不同层面的传播效果设置评价指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模型指标检验与确定

为验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研究编制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问卷,选取10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采用发送邮件的方式进行。意见征询的专家分为两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从理论研究的视角修订评价指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从高校育人的视角修订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数据的统计指标包括专家权威系数、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经过两轮(其中,第一轮收回有效问卷9份,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4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5人;第二轮收回有效问卷8份,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4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4人)指标修订,指标项平均值逐渐变大,变异系数逐渐缩小,表明专家意见分歧大幅减少,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获得较高认同(见表3)。

1. 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研究采用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对专家评分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当Cr>0.7时,说明信度较高。本研究Cr=0.84(Cr>0.7),表明第一轮专家征询结果的可信度较高。根据反馈意见,研究对各维度设置、指标命名及描述进行优化,具体修改情况为:(1)优化指标结构,如增加“A4需求响应力”二级指标,结合二级指标对三级观测指标进行具体描述,以保证涵盖面;(2)提升指标表述的准确性,如进一步细化对三级指标的说明;(3)调整指标顺序,如将“B4主体意识形态性”与“B3主体权威性”调换位置,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

2. 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意见主要集中在观测点上,建议指标表述要更加清晰准确,避免指标之间的交叉重复。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本研究最终构建出包含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5个观测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

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值。首先,本研究邀请6位全程参与指标修订的专家进行群决策,专家们对每一层次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对应指标体系分别建立1、5、15个判断矩阵。其次,采用一致性比率法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研究利用Yaahp软件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6位专家的数据结果均符合一致性比率CR<0.1的统计标准,说明专家判断结果可信有效。最后,采用计算结果集结方式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所有判断矩阵经Yaahp软件全部通过一致信检验后,计算各专家判断矩阵得到排序权重均值,获得最终的一二级指标权重值(见表4)。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模型,在评价方法上,能够结合经过科学论证的科学定性与定量指标,真实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本质和发展现状;在评价内容上,能够全方位覆盖话语传播过程,积极响应社会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需求,有效发挥其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功能属性,为全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提供决策依据。

五、讨论和建议

为科学规范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评价研究工作、切实发挥评价机制“指挥棒”功能,将围绕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以下讨论:

(一)聚焦评价对象,框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范围与内容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论述是锚定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对象的关键,其不仅通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术语,形成了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功能、内容、领域、模式、方法、格局、队伍建设和领导管理等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中,还主动设置思想政治工作议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体系[18]。这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评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本身,从信息内容、动力来源、功能效果等方面系统审视其话语传播的核心价值和本质属性,凝聚社会公众的广泛共识,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实现信息共享与有效沟通。

(二)整合评价内容,厘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思路与结构要素

在智媒时代兼顾传统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融入有效性评价新范式是当前理论研究的新方向。考虑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目标和使命,突破学科间屏障,有机融入5W传播模式,基于目标结果导向、结合过程要素分析、运用多元方法驱动,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提高评价研究的系统性和适切性,补齐话语传播内容供给精准性不足的短板,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三)重塑参与主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的社会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应基于专业领域的科学论证及社会大众的接受认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话语传播受众需求为基础、以社会承认为目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走深走实,是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必要前提。

(四)完善评价制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评价机制的“指挥棒”功能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过程,并对其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展开再评价,以便更精准识别话语传播目的与话语传播成效间的差距,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主体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同时,要进一步落实评价体制机制的系统建设工作,以期完善评价体系,助推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建设工作。

六、结语

本文在综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评价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经典传播学理论——“5W传播模式”分析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要素与维度,尝试构建包含传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在内的5个一级指标及包含需求响应度在内的15个二级指标的多维评价模型,力求系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的基本全貌。当前研究仅提出对指标筛选和模型构建的初步构想,未来还将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对各项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进行检验与修正,以期形成更具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钟飞燕.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2]  侯丽羽,张耀灿.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三种基本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2).

[3]  李昕蕾.欧美学界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及实践的认知评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

[4]  徐益亮,路丙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修辞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应对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

[5]  韩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性价值取向的合理性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5).

[6]  李丽.新时代做好西藏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贺信回信精神的思考[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

[7]  李厚锐.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2,(20).

[8]  马云志,付静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22,(7).

[9]  冯游游.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析的功能结构与实现机制[J].贵州社会科学,2023,(7).

[10]  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11]  刘立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确定和分类[J].社科纵横,2012,(1).

[12]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3]  储峰,周栋.新时代提升中国话语传播效果的对策思考[J].理论视野,2020,(2).

[14]  黄冬霞.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1).

[15]  邱开玉,廖梦雅.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研究—基于浙江省7所高校的调研[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5).

[16]  丁梅君,徐建军.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能的提升[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17]  阮云志,周静.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述评[J].决策与信息,2022,(7).

[18]  佘双好,马桂馨.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及时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7).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话语受众有效性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