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缕“晨光”破穷根

2024-07-03冯思聪

中国石油石化 2024年12期
关键词:晨光工作队队员

冯思聪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2018年初,来自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的于晨光怀揣为民初心、对党的无限忠诚,肩负起脱贫攻坚使命,担任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马庄村第一书记。

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他坚守脱贫帮扶一线,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在帮助马庄村脱贫后,乡亲们舍不得他离开。2021年5月,面对756户村民的联名挽留,于晨光毅然选择了留守,继续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用石油红继续描绘和美马庄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荣誉是对努力和付出的肯定。于晨光获得了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好人、河北省扶贫脱困优秀第一驻村书记、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石油劳动模范、华北油田道德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在中国石油举办的首届“感动石油人物”颁奖典礼上,他再获殊荣。

忘我拼搏的新铁人

刚进马庄村,于晨光就经历了一场大考验。

马庄村地处太行山革命老区,人口多,村里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群众不认可原有的贫困户,不断上访告状。

一天晚上,400多名村民以评定贫困户不公为由,雇了六辆“大轿子”车,连夜就要去北京“讨说法”。

“大轿子”车伴随着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缓缓启动,于晨光想都没想冲向车头,迎着刺眼的车大灯,高声喊道:“我是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于晨光。请乡亲们相信我一回,给我点时间,我一定给大家一个说法!我拿我这条命担保!”

“大轿子”车停了下来。于晨光带领工作队队员一个一个耐心劝导村民下车回家。

随后,他顶着各种压力,冒着威胁,挨家挨户访遍全村1181户家庭,将原有名单筛查了9遍,手写了千余册扶贫资料,首创“马庄扶贫地图”。

通过对所有农户进行反复筛查、甄别,于晨光重新界定了贫困户,并张榜公示。根据村民的反馈,他及时调整修改,最终确认93户207人享受国家贫困帮扶政策。

无漏评、无错退,他带领工作队让真正困难的村民享受到了国家补贴,把假贫困户全部清除出列。

老百姓心服口服,怨气全消,都说于晨光铁面无私,是黑脸包公,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干部。“于晨光书记晒黑了、累瘦了……”村民们心疼地说。

村民的怨气要消,扶贫工作队队员的消极情绪也要消。

刚进入马庄村时,队员们看到的是整个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垃圾遍地、脏水横流。住的是一栋破旧民房,几张床铺,简单得有些凄凉。午饭是谁有空谁做,忙起来的时候就用一碗泡面凑合解决。吃水都要用塑料桶拉运,洗澡更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村民们对工作队爱搭不理。

于晨光用无私奉献的行动感动了每一个人。有群众来反映困难,政策范围内能解决的,于晨光就带着扶贫工作队队员忙前跑后排忧解难;政策范围内不好解决的,他就自掏腰包。为帮助贫困户看病、孩子上学、发展扶贫项目,他垫付资金超过20万元,解决问题200余件。

一件件暖心事,逐渐感化着村民。大家的态度慢慢地变了,村民们主动找工作队唠家长里短,还时不时有人给工作队送些大枣、核桃。

于晨光经常说:“既然干这份工作,就要扛起这份责任。和乡亲们接触多了,就觉得自己不能走。群众那么信任你,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就是把这条命搭进去,也值了!”

于晨光家里老人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他的爱人身体不好,独自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在马庄村的2000多个日月里,于晨光从来没有因家里的事情请过一天假,一直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连续5个中秋、春节驻村值守。

在于晨光的带动和感染下,所有队员全身心扑在了扶贫脱贫事业上。遇到急难险重问题时,大家常常主动放弃休假。疫情期间,于晨光带领工作队扛起责任,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昼夜轮守,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于晨光却深深地扎根在了这里,用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学铁人、做铁人。

脱贫路上的领路人

攻坚脱贫靠干,致富圆梦要拼!从一名油田基层干部到马庄村第一书记,于晨光的身份虽然变了,但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没变,石油精神、铁人精神的基因传承一直没变,华北石油人战天斗地的文化底蕴一直没变。

摸透实情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前提。从驻村开始,于晨光就带领队员们白天在马庄村走访摸查情况,晚上加班加点学习,书写了20万字的扶贫日记,精心制定了“一户一策”扶贫方案。

村民郑英民退伍复员后在家务农。十年前患上白血病后,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成为了贫困户。

于晨光带领工作队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为他申请了5万元免息金融贷款,帮助他办起了绒布玩具加工小手工作坊,并且帮助联系产品销路。

现在,郑英民的手工作坊里有13台缝纫机,解决了10余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他们每年可增加收入5万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郑英民夫妇每次见到工作队队员,都紧紧握住队员的双手不愿松开。

脱贫需要产业。于晨光带领工作队通过推行“支部+致富能人”模式,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培育古建、手工业、种植、养殖、有机肥等23个项目,实现产值3亿元。村里饲养牛、羊、猪、鸡、鸭等畜禽15万头(只),种植各类果木3万余株,每年粮食产量稳定在百万斤以上。

村民年人均收入由原先的1500余元提高到现在的近2万元,93户207人整体脱贫出列,村中新建房屋一栋栋拔地而起。当地群众亲切地称扶贫工作队是“党派来的石油亲人”。

脱贫攻坚需要“志智双扶”夯基固本。

村民马盼勋、马玉卫夫妇文化水平不高,靠种地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想搞养殖但苦于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和技术。

于晨光了解情况后,带领工作队帮助夫妻两联系了本村有养殖经验的村民及养殖专家传授他们养殖技术,又为他们家协调了5万元的免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肉羊养殖。如今,马盼勋一家人均年收入超过26000元,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过程中,于晨光联系技工学校举办美容美发、育婴、烹饪、公益岗等长短期免费培训班23期;组织县乡技术人员送教入村,以“种养殖培训+金融帮贷”模式,安排就业700余人;依托村务公开栏、农民夜校等载体,邀请致富典型讲脱贫故事、传授致富经验……

种种举措有效激发了村民致富的内生动力,推动了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乡村振兴的追梦人

“不离岗不离村,只要组织需要,我就一直干下去,把马庄建设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未来宜居宜业的和美马庄将给百姓带来满满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和现代感。”于晨光坚定地说道。

带着初心,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于晨光扬帆起航再出发。

他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重要回信精神,带领乡村振兴工作组创新开展“一看二访三算四纳五帮六消”一线工作法,并以此编制出被称为防止返贫工作活字典的《防贫手册一本通》,确保了贫困户返贫率为零。

他带领工作队,在马庄村大力发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未来农业,增种玉米、大豆等带状复合植物700余亩,试种文冠果等抗癌油料作物,规划农作物种类,打造区域农业品牌。

村民张永欧家原先种植普通玉米,每亩地收入约1000元。通过种植工作队引进的玉米良种1号,他实现了每亩地增收300余元。

大力打造村西生态园,帮助建设有机肥厂6座;推树“十星文明户”,引导村风民风向上向善……

非凡五年,乡村蝶变向未来。

马庄村村内破旧的危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亮丽的楼房。弯曲坑洼的土路变成了宽广平坦的水泥路,路旁安装了路灯。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到处堆放的垃圾也不见了。经过全体工作队队员和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五年的植树造林和护林爱林,马庄村南山绿树成荫,风景宜人。

现在的马庄村,空气清新、生态宜居,令不少城里人羡慕不已。马庄村被河北省推荐为国家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学习交流基地。

今年于晨光已经59岁了,但他说只要政策允许,他打算今后就在马庄村做一名村民,干到退休。“如果非要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忘不掉村民们满怀期待的眼神。小康路上,我想陪着他们一路前行。”

于晨光的行动不仅留在了村民的记忆里,而且激励着众多石油人扎根岗位、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晨光工作队队员
牛来了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晨光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晨光改造大多数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