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州集》中的意象翻译策略研究

2024-07-03张红菊

新楚文化 2024年13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意象

【摘要】作为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领军人物,庞德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现代化诗歌实验,他创造性翻译的《神州集》以骨感有力的意象塑造见长,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从《神州集》的翻译背景入手,聚焦意象翻译问题,分析庞德所运用的意象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神州集》;意象;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3-006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3.020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诗歌中的中国文化显现和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1CPYJ49)的研究成果。

中国诗歌以其深邃的底蕴、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深入而对世界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庞德创造性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集《神州集》(Cathay)是一部现代主义杰作,也是一部世界文学经典。庞德译文以骨感有力的意象塑造见长,对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产生重大影响,并激发了追捧中国诗的热潮,对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庞德与《神州集》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编辑、剧作家,他广泛吸收了中世纪、意大利、美国、英国、中国、法国等文化传统,创作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作品。作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执炬人,他将视线投向古老的东方文明,认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希腊人那里寻找推动力”(庞德,1915)。他创造性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对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产生重大影响,其中《神州集》最为瞩目。

《神州集》的问世可谓是偶然事件中孕育出的必然结果。1912年底,年轻诗人庞德在伦敦偶遇东方学者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遗孀,并获得了费诺罗萨的部分中国诗和日本诗手稿,后续整理出三本书籍付梓出版,其中《神州集》出版于1914年。费诺罗萨笔记中的中国诗只有原文、日文读音和每个字的释义和理解,缺乏系统梳理,但他却为庞德打开了一片新的世界。中国古诗的含蓄隽永、凝练精巧给庞德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与他的新诗革命理念不谋而合,为他的诗歌事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神州集》一共有18首诗,涉及19首中国古典诗歌,其中有12首出自唐代诗人李白。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但是因为中英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和诗歌体裁的独特属性,这些诗歌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译性,文化缺省更是导致意象翻译困难重重。庞德本人不懂中文,主要以费诺罗萨笔记中字对字的日语注音和注释为依据,“误译”在所难免,在忠实于原作方面差强人意。对此学术界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庞德对这些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所带来的影响远非某些攻讦可以磨灭的。

这部译文集一经出版,赞誉如潮,哪怕坚决反对庞德学说的英国学院派在内也对此表达了赞赏。福特·马到克斯·福特认为,“《神州集》中的诗是至高无上的美”,这些诗歌带来了“意象和技法的新鲜气息”,“能帮助我们的诗”,它“是英语写成的最美的书……如果这些诗是原著而非译诗,那么庞德便是当今最伟大的诗人”(Homberger 108)。学院派批评家爱德华·加内特认为,庞德翻译的中国诗是他最出色的作品。艾略特说:“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的发明者。”《神州集》体现出了典型的庞德风格,他在探寻一条新诗的写作途径,试图发现一种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有节制的自由诗,“他通过对李白之类大诗人的译介来推动他的新诗运动向前发展”(Rothenberg 114),其本身的价值超越了翻译本身。

二、《神州集》中的意象

意象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概念,指诗歌作品中表达诗人主观情感和独特意境的典型物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意”侧重诗人的情感思想,“象”侧重具体的外在物象,是承载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象。诗歌意象塑造形神兼备,诉诸具体的物象,而呈现深层的精神实质,意象两大要素经由语言媒介交融应和,塑造出无限的艺术之美。中国诗学家认为,意象与意境是诗的艺术精髓。一系列意象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好的意象是鲜活的,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精心雕琢,融情、情、理一体,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

20世纪初在英美诗歌的现代主义运动过程中,一大批英美诗人把东方诗歌理念与西方经验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借鉴现代主义艺术表现手法,发起现代主义诗歌革命。“意象”成为20世纪现代诗歌的核心概念。杰伊·帕里尼(Jay Parini)曾说:“20世纪的美国诗歌大部分是以意象为中心的,甚至在总体上是叙事的时候也是如此。”而庞德的诗歌翻译与他推动的意象派诗歌运动相辅相成,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有丰富的意象构成,《神州集》中意象呈现更为集中,包含色彩、植物、动物、器物、河流、山川、建筑等各种物象,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文化主题和审美旨趣。以river意象为例,它深得庞德的喜爱,出现12次,3次是在标题中。其中,The River Song的前半部分译自李白的《江上吟》,诗人感叹于“世途迫隘”的现实,通过纵情酒乐、随波去留实现对自由理想的追求。而《长干行》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都与离别、送别主题相关。这与庞德个人辗转海外、上下求索、追求革新的文学追求和个人经历非常契合。江河奔流,世事飘忽,江河物象常与漂流无依、离愁别绪、时光易逝、咏史伤怀等情感关联。庞德在整理费诺罗萨手稿中的中国古典诗歌时,势必会从个人的知识视域和情感体验出发进行筛选,必然会呈现出他本人远离故国、四处漂泊的经历,终会跨越时空、文化阻隔,与古代中国的诗人们产生基于的情感共鸣。

三、《神州集》中的意象翻译策略

译者在翻译诗歌意象的过程中,既要传递原诗意象的意蕴,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在文化缺省的情况下,还需要甄别文化缺省的具体情况,采取文化补偿式翻译。在《神州集》中庞德运用了意象直译、意象音译、意象替换、意象释解等翻译策略,创造性地翻译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意象。

(一)意象直译

同处相似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系,虽不同文化存在历史地理人文的差异,但也存在诸多共同共通之处,面对相同的意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常会激发出类似的情感和哲思,这为诗歌意象直译提供了基础。如月亮意象在中美诗歌中往往表达着高洁、恒久、思愁、孤寂等情感,太阳往往象征着生命、活力、希望、热情等。庞德将《江上吟》中的“屈平辞赋悬日月”句翻译为Kutsu's prose song/Hangs with the sun and moon,将原诗中的日月意象直译为相应的the sun and moon意象,用来歌颂屈原诗歌高雅圣洁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魅力,与日月同辉,亘古流传。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直译《玉阶怨》中的“玲珑望秋月”句,刻画了一幅独立玉阶上,望月寄哀愁的闺怨图,“秋月”意象衬托人的幽怨和孤寂,令人印象深刻。再如,“舟”意象在中西文化中,都与漂泊、自由相关。《神州集》中,With boats floating,and the sound of mouth-organs and drums译“浮舟弄水箫鼓鸣”,描写李白与朋友元参军浮舟弄水,击鼓吹箫的快乐时光,将其放诸李白经历政治失意、遍尝人情冷暖的经历之后,这句“忆旧游”之句弥漫着纵情无拘之感与压抑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对照,表达了诗人追求思想自由的理想。因此,在存在文化意象共识的情况下,直译在保持原作意象的同时,能使目的语读者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二)意象音译

在诗歌意象翻译过程中,部分文化缺省的意象无法在目的语文化中找到对应物,而且这些意象多属于专有名词,这是音译加注无疑是很好的解决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在于能够直接植入源语文化,给目的语读者带来异域文化体验,但它的弊端在于文化缺省会导致读者出现理解障碍,这时加注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神州集》中,庞德大量采用音译法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专有名词,偶有加注情况。但由于庞德是基于费诺罗萨的日语注音手稿进行的汉诗英译,所以他采用的是基于日语发音的音译法。如,“李白”根据日语发音翻译成了RIHAKU,Sennin“仙人”,Kutsu“屈平”,King So“楚王”,Yei-shu“瀛洲”,Ko“镐京”,Hori“蓬莱”,Cho-fu-Sa“长风沙”等。

虽然这种语音直译给诗歌加注了异域文化特色,但往往让不懂源语的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尤其是庞德《神州集》的这些音译词基于日语发音,哪怕深谙中文的读者也无从理解,难以产生应有的意象想象,无法调动读者的文化共识,故而译者常常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进行文化缺省补偿。如,《神州集》中The River Song篇中,Sei rock采用音译加注释法来翻译原诗中的“茝若”,在音译的基础上加rock做注释,解释Sei的属性,但存在误译的情况,因为“茝若”是汉代未央宫中的一个宫殿的名称,并非岩石或石山名。又如,“Ku-to-yen,by 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翻译的是《长干行》中“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句中的“滟滪堆”一词,“滟滪堆”是瞿塘峡附近的一块大礁石,每年农历五月份河水涨潮季,过往船只容易触礁翻沉,描写的是诗中主人公惦记远行的丈夫,想到他旅途中的危险之处,心中充满担忧。此处,庞德采用音译法并在后面加注释“by 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可以让读者迅速理解这一中国文化专有名词的大概意思。

(三)意象替换

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习俗和语言使用偏好往往使人们诉诸不同的意象表达类似的情感体验,译者处理这类意象时可以采用意象替换策略,使用目的语文化中的意象替代源语意象,以避免意象的象征意义在翻译过程中消失或淡化。庞德《神州集》多次采用这种策略处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特有意象。如,用the village of Chokan翻译《长干行》里的“长干里”一词,其中village替代“里”。汉语中的“里”在汉代是一种聚居区的基层组织,可代指居民区。虽两者指称的具体现实不同,但都指居住区,两种语言的读者能获取相同的意象联想信息,指诗中男女两人从小毗邻而居,关系亲密,两小无猜。而中英文化中,颜色意象往往代表着不同的语义内涵。对比《神州集》及其源语诗可以发现,庞德根据英语中的颜色表达习惯将源诗“青”替换翻译为blue。如,用blue plums翻译“青梅”,“Blue,blue is the grass about the river”译自“青青河畔草”,a blue jeweled table“青玉案”,blue mountains“青山”等。而根据中英文化中的文化负载意义差异,庞德将源诗中的“鹤”意象替换成了stork(鹳)。“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常称“仙鹤”,象征长寿、吉祥、高雅等,而在西方文化中“鹳”,常象征家庭和顺、幸福美满。如《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故事中说,一只鹳被农夫捉住,它求饶说:“我不是鹤,而是一只鹳,我是性情温和的鸟。我孝顺父母,为他们辛勤劳作。”由此可见,鹤和鹳在中西方文化中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想象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意象替换策略能更好地传达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意象释解

古典诗歌中含有丰富的俗语、典故、谚语、成语等,在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应的事物或相关概念,这时可以采用意象释解法,绕开直接处理源语意象,采用解释说明其上义类属、基本意义、寓意等信息实现语境意义上的文化对等。如汉诗中的“胡关”意为靠近北方胡人居地区的关隘,如玉门关、雁门关等,常用来泛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很强的空间历史涵义,是目的语文化缺省的内容,庞德将其翻译为the north gate,省略了缺省的源语意象,阐释了该意象所表述的空间方位概念,传达了原诗呈现的北方边地风沙弥漫,荒凉萧瑟的场景,为描写百姓惨罹兵祸、民不聊生的现状,抒发诗人对统治者行役不断、边将无能的愤慨之情。此外,庞德用the narrows of the river Kiang释译《长干行》原诗中的“三巴”概念,“三巴”是中国古代地名,诗中夫人惦念的丈夫彼时应身处三巴地区的长江上游,回家要坐船顺流,所以为“下三巴”。庞德译文舍弃了“三巴”这一非常具体的地标意象,而选择使用美国读者更熟悉的“长江”来表达相对地理信息,对呈现全诗情节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除上述策略外,庞德的《神州集》还运用了省略、增补等翻译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虽存在为人所诟病之处,但总体来说,他的意象翻译准确把握到了古典汉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旨趣,摸索出了有效的以意象为核心的艺术创作方式,为他的现代诗歌实验提供了丰富的依据,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英美诗歌的现代主义发展。

四、结语

意象凝结了丰富的具象和抽象文化信息,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诗歌精髓之所在。然而,正因为诗歌意象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蕴导致其成为诗歌翻译的难点,在诗歌翻译实践中应该综合运用多元化的翻译策略,把握双语文化间存在的显著差异,厘清文化缺省的具体情境,了解双语读者的文化认知情况,综合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充分尊重源语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意象表达的准确性、对等性,将异域文化信息和艺术效果更好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有效促进跨文化语境下的诗歌文化交流和传播,而庞德的《神州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有效的启迪。

参考文献:

[1]Eric Homberger ed.Ezra Pound:The Critical Heritage[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2.

[2]Ezra Pound.Cathay[M].London:Elkin Mathews,1915.

[3]Jerome Rothenberg.庞德文集[M].蒋洪新,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4]刘岩.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5]刘燕,周安馨.“愁”之“流”——《神州集》中sorrow与river的词频数据分析[J].翻译界,2021(01):56-76.

[6]王梅.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及其英译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23(05):42-44.

[7]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张红菊(1982-),女,山东临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英语教学、英汉翻译。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意象、形神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