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做归隐梦时

2024-07-03程竞暄

大学生 2024年6期
关键词:归隐陶渊明文人

大学期间我的人生目标两度确认为归隐,一次是为做科研抓耳挠腮3个月有余,却屡屡碰壁,写的材料不尽如人意,我仰天长叹——“啥时候才能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啊”;另一次是在大学即将结束、“身成功退”之时,学分修完、学生会卸任、科研暂告一段落、工作落实,我再次感叹——现在这状态是不是可以考虑隐居一会儿?

程竞暄,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2019级本科毕业生

梦想归隐的文人们

当然,我的状态说是隐居未免太碰瓷古往今来的真隐士了,既达不到“心远地自偏”的境界,更没有“采菊东篱下”的条件,只能结庐图书馆,心无旁骛翻翻闲书。

这一翻不打紧,一翻就被文字击中:“中国古代文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后又总是有一个归隐田园的梦想。”蒋勋先生在他的讲义《蒋勋说文学》中如此一针见血地说到。

举个我做归隐梦时想到的代表人物:20岁出头开始游宦生涯,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到中年挂冠求去、种豆南山,可谓归隐界顶流的陶渊明。

许多古代文人都在入仕之后想着归隐,没有归隐条件的也都有个归隐梦?前有张衡在《归田赋》里喟叹“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后有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将其室命名“归来堂”,以做“归去来兮”的隐居之志。且这归隐梦来者不拒:既有“功成身退”型——乘扁舟游于江湖的陶朱公范蠡之流,又有“中道崩殂”型——三仕三隐的陶潜之辈。

就连我一介现代普通大学生,也会在学习碰壁,阶段性任务完成时做起归隐梦,作为古代文人的跨时代知音(自封的),那就斗胆用我浅薄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揣测一下和我一样有个归隐梦的古代文人们。

受挫,所以梦想归隐

古人云:“事不过三。”陶渊明的三仕三隐、中年失业践行了这句古代箴言。

如果要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从“受挫”的角度来解读陶渊明的归隐,或许是——

29岁出任江州祭酒,知识分子的自矜和底层混乱的吏治格格不入,他发现现实好像和书里的不一样:心累,我的政治理想好像没那么容易实现?此为第一次受挫。

而此次受挫,可能会引发挫折后的适应性反应。挫折—倒退假说认为,个体会以退缩的方式来适应挫折情境,退缩可能是心理层面,也可能落实到行动。

幻想,则是极具代表性的心理层面的退缩,个体会以想象和做白日梦来应对挫折,借以脱离现实。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等娱乐方式的时代,当臣子的受了挫则幻想隐居的田园生活,遂有苏轼和陶诗道“退居有成言,垂老竟未践。何曾渊明归,屡作敬通免”。当君王的受挫了心累了也幻想出塞行围,才有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雍正行乐图。

而退缩的行动派、“身心俱隐”的陶渊明,则直接从心理的幻想过渡到行为的落实,此为第一次归隐。

当“事不过三”的进度条还剩2/3:隆安二年,陶渊明再次出仕,加入桓玄幕府,内有丁忧,外有时局动荡,再受挫。义熙元年,出任彭泽县令,3个月后再辞官,此后再不入仕。

重复使用“再”这个字眼,我的确是故意的。三番两次地受挫极有可能会导致习得性无助,即个体反复经历无法控制的负面情境时,会逐渐失去信心和希望,认为自己无法改变或控制当前的情况,心灰意冷。人非草木,更非铜墙铁壁,在官场上每次受挫都是归隐田园的催化剂。

寻求平衡,所以梦想归隐

有人曾言:中国文人在得志时候是儒家,失意的时候是道家。自垂髫时,他们手执书卷,念的是经世济民、学以治世。儒家的入世思想让他们有着“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它督促着知识分子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要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信念加持,是道德性原则基础之上的理想自我的代表,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祖辈在逼仄的单间里奋笔疾书奔赴科举,在夜阑卧听风吹雨时仍有铮铮铁骑入梦。不过,现实的棒槌总是把人打得生疼,不然也不会有“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白衣卿相”的唱词,更不会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洒脱背后的苦涩。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将“现实我”和“理想我”的失衡说得很明白,人的内心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一边是被社会规范内化的理想化自我,一边是避免痛苦、追求快乐的本我,另一边是在竭力平衡另外两条边以适应现实的现实我(自我)。当三角形中“理想我”的这一边被现实拦腰截断,本着“避免痛苦”原则的本我也面临失衡,三角形的两条边都已经摇摇欲坠,这时候,“和事佬”的自我必须开始调节:鸟倦飞而知还,不如稍微调整一下目标,歇一会吧。

如果用心理动力学的理论透视“古代文人失意时就想归隐”的心态,很显然,他们是在运用道家的思想调动现实原则“自我”的力量。与儒家的入世牵绊相反,道家的出世哲学在你疲惫的时候没想为你打一剂“鸡血”,而是铺陈了一个让人忘路之远近的“桃花源”,允许生命的暂时出走而不觉负累。归隐是古代文人内心的温柔乡,仕途受挫怎么办?归隐好了!现在归隐不了怎么办?梦还是要做一做的嘛,万一就实现了呢?就像苏东坡,大半生都在做着归隐梦,靠着归隐的念想熬过了黄州、惠州、儋州贬谪和政治理想的断腕。

功成身退者的自我实现

还有一种功成身退型的归隐,但这种情况隐居的文人志士样本恐怕比前者稀有了不少,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实在寥寥、但在这本就稀少的样本中,仍不乏张良、范蠡等放弃高官厚禄、归隐山林。

促使他们急流勇退的,或许可以用“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以蔽之,用当今最热门的心理学理论之一来解释,是他们已经实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低等级需要,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内心满足感。

生理、安全、社会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传统的需求层次论中的人类5大基本需求。一般来说,人必须得先满足前4个等级低层次需要,才能够思考高等级的自我实现需要。所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才会自述“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此种基本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通过入仕来满足基本需求。

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个体身心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下得到充分发挥的境界”,所有的基本需要已经满足,那自然可以捋一捋胡须,不带走一片云彩,梅妻鹤子,怡然自适了。

责任编辑:刁雅琴

猜你喜欢

归隐陶渊明文人
你好,陶渊明
草堂归隐
文人与酒
天宫院
文人吃蛙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宋代文人爱睡觉
《陶渊明 饮酒》
文人与石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