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发出的音符
2024-07-03麦淇琳
麦淇琳
初夏的溪涧边,青苔铺撒于一截枯木旁,以它的湿润和柔软抚平着伤痛,耐心地去愈合树木的伤疤。
原来,草木也有悲悯之心,而我往往能从它的身上,观照到人,看到人一生的缩影。
拾荒助学的退休教师王坤森因肿瘤引起“肠套叠”需进行手术治疗,在被推进手术室前,吸着氧气、挂着营养液的老人面颊消瘦,声音不如往日洪亮,却依旧坚定:“等我病好了,我还要帮着贫困孩子上大学,出院后,我要把银行卡上所有的钱捐作助学金。”
作家林清玄说:“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唯有体会到一草一木都象征了万物的心,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意和智慧。”
美好的心灵是一颗悲悯之心,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的恻隐之心,以及由内而外的善良;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贴万物,无害而美好地活着。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入仕后成为“昨日尚书,今朝参议”,一时地位显要,后因直言敢谏,为当国者所不容而辞官归隐。后朝廷数次征召,他都坚辞不就。直到天历二年(1329)正月,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再次召他做官,去赈灾。张养浩年已六十,且有老母需奉养,还是毅然散尽家财奉召上路,为什么?因为他认为,“民苦饥馑,而吾宁忍之不为之起乎”。他对这次受命赈灾明确表示:“无多惭,此心非为官。”事毕,“行当还绰然”。张养浩出不为官,隐不忘世,只以百姓为重,这突破了惯见的仕为名禄、隐为全身的一己之念。
一路上,张养浩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当时遍野疮痍的大地,投向饱受饥寒的人民,他赋诗一首,就是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亲近父母重视亲人的人才会对民众仁慈,一个对民众仁慈的人才会爱惜世间万物。
可见,悲悯之心是推己及人的一种情怀,也是人心向善的精神气象,这样的一颗心是无污染的、透彻的,像清凉的月,像散淡的云,像柔和的光,像从很远的不可知的山林吹来的和风,甚至像琴弦上飘过的音符……不管是什么,有悲悯之心的人,总能体贴他人的不易和艰辛。
作家史铁生21岁时双腿严重瘫痪,接着又患上尿毒症。曾经有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经常到荒园去唱歌,史铁生也经常在祭坛东侧的小路上遇到他。小伙子经常在东南角的高墙下引吭高歌,史铁生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专心听他唱歌。有一天,史铁生和他相遇时互道了“再见”,那以后园中再没了小伙子的歌声。
人生经历了坎坷颠簸,史铁生始终让心存善良成为天然的本能,他说:“那天唱歌的小伙子或许是有意与我道别,也许他考上了哪家专业文工团或歌舞团了吧?真希望他如他歌里所唱的那样,交了好运气。”
泰戈尔在《以生命影响生命》里说:“请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心底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所以,人需要一种精神,需要具备一种有情的胸怀,对万物呈上疼惜与悲悯,让寒凉之地有温暖,让绝望之处有光明,让被伤害的有人呵护,让彷徨无助的有力量,这是你内心发出的音符,也是人心向善的一块回音石。
(编辑 兔咪/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