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锅之仗

2024-07-02无心镜

小品文选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互市铁器女真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都御史杨善作为使者去往瓦剌和谈。

瓦剌首领也先友好接待了杨善一行,也先和杨善两人还在一起聊天,就说到了也先为何攻打明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不卖铁锅给瓦剌。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发兵入掠前,就曾说:“我每奏讨物件,也不肯与。我每去的使臣,做买卖的锅、鞍子等物,都不肯着买了。”

对于也先的抱怨,杨善这次做出了解释:“又说买锅一节,此铁锅出在广东,到京师万余里,一锅卖绢二匹,使臣去买止与一匹,以此争闹,卖锅者闭门不卖,皇帝如何得知。”

杨善把责任都推到了卖锅的商人头上,实际上是明朝严禁出售铁锅给瓦剌,因为铁可以制作箭矢、刀具等,属于严格管控的战略物资。所以,即便在土木堡之变以前,瓦剌诚服于明朝之时,双方有着互市,但铁锅的贸易依旧是受到严格管控的。

正统八年(1443)十二月,明朝官方对位于瓦剌使臣团主要入贡通道的宣大地区下达敕书,下令:民有以铁器卖与瓦剌使臣规厚利者,诏锦衣卫擒获监禁之。

所以,明朝在大同设立的马市上,瓦剌也是连一铁锅都难以买到。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瓦剌为了获取铁锅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明朝并没有因为土木堡之战的失败,就放弃了对蒙古铁锅交易的限制。

成化元年(1465)六月,朵颜卫右都督朵罗干派遣指挥苦列歹等人来朝贡马,向明朝提出了将铁锅和帐篷也作为回赐物品的请求,工部以此事没有先例为由拒绝了。

老是用堵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也有官员建议允许一定数量的铁锅贸易。

弘治十六年正月,吏科给事中邹文盛上奏,表示针对兀良哈三卫对铁锅的需求,应当允许其定期定量购买。他主张:旧例许五人十人共买一锅,今立年限 ,或二年三年许买锅铧一次,其进贡夷人回,有买锅亦照此例。

这个建议并没有得到执行。

到了嘉靖时期,曾铣担任三边总督时,为了破敌,他利用蒙古士卒对铁锅的渴求,将数百口铁锅做诱饵,引诱蒙古士兵。蒙古士兵深知此事有古怪,就聚集围观,不敢前来取,也不愿意离去,此时曾铣下令开炮,蒙古士卒死伤惨重。

到了隆庆朝,俺答封汗成为了明蒙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双方在和谈之时,铁锅等物资都被列入商谈内容。宣大总督王崇古与大同巡抚方逢时提出允许铁锅等生铁铁器的贸易,而禁止熟铁流入蒙古。

但此事可没有这么简单,建议提上去之后,遭到了兵部的否决,兵部给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以铜锅代之,但由于铜价较贵,蒙古牧民根本买不起。这件事最后闹到了隆庆帝那里,隆庆帝下令让官员们再作商议。

王崇古最终提了一个建议,使用广锅。所谓广锅就是广东佛山生产的锅,由生铁铸造,锅轻且薄,不可能将其打造成兵器。

但隆庆帝十分谨慎,要求王崇古做好实验,确定不能制造兵器,才可以进行互市。

最终,明朝终于在万历年间放开了对蒙古的铁锅互市,准许朵颜三卫在当地马市,每人买锅一口。但明朝官方规定的价格是一口大铁锅等同于一匹上等马的价值,互市的蒙古牧民根本不买,而是更倾向于购买民间更便宜的铁锅。

其实不仅蒙古需要铁锅,辽东的女真同样如此。

宣德年间,女真剑走偏锋,向朝鲜求易铁器。朝鲜深知此事的利害,赶紧将此事报知明朝。宣宗的态度很明确,女真是接受了明朝的官职,也就是明朝的官员,如果想要互市,那就在辽东进行。但女真并没有放弃和朝鲜贸易的想法,天顺三年 (1459) ,由于在土木堡之变中,瓦剌军在脱脱不花的带领下横扫辽东,明朝在辽东威望大损,而女真一些人也被迫逃入朝鲜境内,建州女真又欲与朝鲜李朝交易铁器,朝鲜李朝则与建州女真进行铁器贸易。英宗得知之后,严厉斥责了朝鲜李朝国王,朝鲜无奈之下只得断绝了与女真的官方贸易往来。

女真对铁锅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为了得到铁锅,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成化十三年(1477) 十月,海西女真联合建州女真侵寇辽东清河、叆阳,而禁止铁器自由贸易,则是导致女真入侵的原因所在。面对女真的侵扰,明朝立即关闭了辽东三个马市中的两个以示惩罚。成化十四年(1478),事情解决之后,复开辽东三马市后,这次直接允许民间交易铁锅,女真人五人、十人可以共买一锅。

而明朝也不断给予女真铁锅进行赏赐,且数量呈现出井喷之势。嘉靖二十九年赏官锅每次大多为一口、两口,最多一次不过 26 口。但到万历四年十二月,一次就抚赏女真首领官锅 218 口。万历六年(1578),给女真的封赏中就有铁锅1189口。

选自“无心镜”

猜你喜欢

互市铁器女真
出土和馆藏铁器的保护简析
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
吉木乃边民互市贸易区简介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发现西夏窖藏铁器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加快河口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碱性溶液对出水铁器中四方纤铁矿(β-FeOOH)相中氯的脱除研究
女真文“契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