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华:沉于湖湘文化之野
2024-07-02刘跃兵
刘跃兵
张京华,1962年2月生,北京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国学研究院前院长。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致力于研究湖湘文化,躬耕教育,打造地方学术殿堂。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整理古籍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湘江碧透,沿永州市零陵古城蜿蜒北上,两岸绿叶新裁,红花似火,生机盎然。从北京大学到湖南科技学院,从大都市到江南小城,张京华只为深入研究、传承国学,弘扬湘楚文化。在湖南科技学院19年,他出版相关著述41部,发表文章200余篇。如今,60岁的他仍在这片土地上忘我耕耘。
痴心研究,挖掘“湘楚文明”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书声琅琅,已退休的张京华教授仍在悉心指导学生。
张京华于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在北大从教16年,被破格评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2003年,他带着2吨书籍来到湖南科技学院。
对湘楚文化,张京华如醉如痴。
10多个寒假,妻子回河南老家陪父母过年,张京华留在永州,买些鸡蛋、白菜、面条煮着充饥。除了每晚回家睡几个小时,他都在研究室看书、写作、整理书稿。
张京华出版了50万字的《湘楚文明史研究》,在学术界首次提出“湘楚文明”概念。他研究楚国始祖、楚国第一位国君鬻子,将不到2000字的《鬻子》做了10万字的《鬻子笺证》,用大量史实考证鬻子其人、其文的真实性。
他还在湖南率先开展对湖南和越南文化交流研究。他购买《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25册,与学生一起撰写发表《三夷相会》等论文10多篇。在他影响、指导下,他的同事、学生也对湖南与越南文化交流课题开展深入研究。
明末清初大学者、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很多学者做过注解。张京华一字一句阅读《日知录》原著和历代名家500多万字的批注,用了整整5年时间,撰写《日知录校释》《抄本日知录校注》,公开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全国古典文献专家栾保群专门给他写信,认为在现有校注本中,张京华“做得最好”。
爬洞攀岩,唤醒千年石刻
2006年,张京华陪同汉代思想研究专家金春峰到永州朝阳岩参观,无意中发现宋代政治家邢恕的石刻,引发他对石刻文化研究的兴趣。
因为特有的地质条件,永州唐宋石刻在全国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然而,永州石刻研究却少见。
从这次起,每逢节假日,张京华或独行或结伴,到九嶷山、浯溪、朝阳岩、淡岩、拙岩等地,整理、发掘永州摩崖石刻。
在江华阳华岩洞考察石刻,时值寒冬,张京华穿着防水服,在洞中及腰深的冰冷溪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道县月岩绝壁上摩崖石刻太极岩,高10余米,张京华带领大家搭建脚手架,攀上去细细端详。
永州城郊石山脚湘江边的拙岩,创自明代文人沈良臣、沈良佐。这里荒草丛生,荆棘密布,无路可访。张京华及其团队10多次前往探寻、勘察,先后发现石刻32块,其中诗词26块,都是绝世珍品。勘察结果公布后,文物部门闻讯,立即申报拙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寒假,张京华组织月岩田野考察。10余人历时7天,爬洞攀岩,勘得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石刻63块。
经过艰辛考察、研究,张京华得出永州摩崖石刻总量近2000块的推论,并首次提出“摩崖文学”“摩崖书法”新概念,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
2021年,永州摩崖石刻成功出圈,“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系列丛书》中出版大型图册,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学术研讨会。
创新教学,育得桃李芬芳
偏居永州,张京华以旁人眼中近乎“愚痴”的方式,诠释何为“老师”。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老师?”张京华自问自答,“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老师要有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不能以学历‘投资混饭吃。”
在湖南科技学院师生眼中,张京华是一位好老师,也是一位好兄长。在课堂上,张京华自编教材,因材施教。走出教室,张京华与学生在校园的桂花树、大樟树下一起吟读、交流;带领学生走进西山,读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走进柳子街,读柳宗元的游记、小品和《愚溪诗序》,探讨柳宗元的文学成就;走到潇湘河边,诵读古往今来歌咏潇湘的诗文……
张京华把自己的藏书搬到一间空屋,中间拼两张乒乓球桌,谁有兴趣都可以来看书。他鼓励学生只要静下心坐得住,人人可以做学问。彭二珂是预科生,在张京华指导下出版了20多万字的作品,后来考上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彭二珂回忆:“暑假里,张老师帮我校书稿,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我每天搬个小板凳坐在一旁跟着学,实打实改了一周。”
2009年,张京华带领中文系49名学生到朝阳岩,上古代汉语选修课。朝阳岩精湛的石刻、优美的诗句,让学生沉迷其中。一门课下来,10多名学生爱上了摩崖石刻研究。学生欧阳衡明、刘瑞、侯永慧、汤军等先后出版《零陵朝阳岩诗辑注》等著述4部、发表论文20多篇。张京华与学生一起发现最早的朝阳岩石刻,系唐代大历年间安南都护张舟真迹,填补国内对朝阳岩摩崖石刻研究的空白。
从2004年起,张京华在学校组织成立国学读书会,不分年级、系别,面对面、手把手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研究。几所大学出高薪聘请张京华,被他婉言谢绝。2015年,他创办湖南科技学院国学研究院,“培养读书种子”。国学院教学采取小班制、导师制,学经典原著与田野考察并重,文史哲融合,还开了古琴、汉服等课程。
在张京华悉心指导下,他的学生共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7部,30多人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
(本文选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湖南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