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与路径

2024-07-02封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新时代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和教师结构有所改善,但乡村学校教师仍未摆脱“来不了”“留不住”“难发展”的现实困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乡村教师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应增强政府政策供给,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倡导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氛围;抓好学校民主管理,赋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激发教师内在动力,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4)06-0067-07

收稿日期:2024-03-04

作者简介:封杰,男,陕西子洲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管理研究。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对于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振兴乡村教育政策,乡村学校办学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但乡村学校教师“来不了”“留不住”“难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前景不明、动力不足、路径不清是导致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差、流失率高、教师专业发展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亟须解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探源其专业发展的动力,打通其职业发展通道,实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外部环境方面:乡村教师外部生存环境支撑不力

社会认同、国家政策扶持以及学校支持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外部环境仍不容乐观。第一,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度低。当前,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技能在乡村地区家长中的认可度也相对较低。许多家长更愿意投入较多的资金,将孩子送往城镇学校接受教育,而不愿意让孩子留在乡村的免费学校就读。这一现象反映出家长对乡村教育质量的担忧,以及对城镇教育资源的偏好。学校的学生越少,教师的影响力越小,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越难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认同度越低。[1]第二,教育政策的失衡与保障制度的缺失。当前,党和国家实施的是以输入优质师资为主的教师政策、以改善教育条件为主的教师政策和以提高职后培训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等三大类支持性政策。[2]虽然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学校的办学环境,给乡村学校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学校“造血”问题。一方面,乡村教师教育政策失衡。一是薪酬待遇不公平。乡村教师的薪酬待遇通常较低,与城市教师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使得许多教师不愿意到乡村从事教育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相比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往往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包括教学资金、教学设备、教辅材料等,在教育政策实施和资源投入方面存在差异。三是职业晋升机制不健全。许多乡村教师缺乏职业晋升的机会和空间,导致他们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同时,乡村教师职业保障制度缺失。一是培训机会少。由于乡村学校自身的困境,乡村教师往往面临缺乏系统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的情况,使得以学校为单位的校本研修存在“教师研修少同伴、专业发展少引领、研修过程少技术”等现象。[3]二是人力资源支持不足。缺乏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人力资源支持政策,导致乡村教师在工作中缺乏相关的支持和帮助。三是岗位保障不完善。乡村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和保障机制相对薄弱,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和支持。

(二)教师个体因素: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不足和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来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认同不足和专业情感淡漠与其在满足需求层面上的不足有关。

第一,在生理需求层面:一是在住房条件方面,乡村地区的教师住房条件普遍较差,有些乡村教师只能居住在简陋的校舍,甚至没有固定的住所。乡村教师缺乏舒适的居住环境,会影响其生活品质和工作状态。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缺乏便利的交通工具、医疗设施和商业设施等,乡村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面临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三是在薪酬水平方面,乡村教师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有些地区甚至远低于城市教师,导致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中国乡村教育观察报告(2021—2022学年)》显示,以学前教育教师为例,大部分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的薪资在1 501~2 500元之间,超过60%的乡村学前教育教师没有“五险一金”的保障。

第二,在安全需求层面:一是在公共安全方面,乡村学校通常位于偏远地区,环境较为原始,存在安全隐患,如交通安全问题、自然灾害风险等,乡村教师面临意外事故的风险,特别是在交通不便、道路状况较差的地区。二是在社会安全方面,乡村地区社会治安状况不如城市,乡村教师较容易受到治安事件的影响,例如盗窃、抢劫等。此外,一些偏远地区存在社会矛盾和冲突,乡村教师需要面对这些挑战。三是在医疗保障方面,乡村地区的医疗条件和医疗资源相对较差,乡村教师在生病或受伤时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需要长途跋涉到县城或者更远的地方寻求医疗帮助。

第三,在归属与社会需求层面:一是乡村教师在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方面会感到欠缺。由于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较为艰苦,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导致他们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化状态,缺乏与其他社会成员的融合和彼此认同。乡村教师常常感到与城市教育工作者的差异,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缺乏来自社会和职业圈的心理支持和认可,缺乏与同行交流的平台。乡村教师由于所处地区人口稀少,乡村教师会面临社会交往和互动不足的问题,缺少社会活动的机会和资源。与城市教育工作者相比,乡村教师专业上的卑微感与边缘化不仅使他们成为专业化的失败者,而且使他们成为“村落生活中的‘异乡人”,“乡土社会的‘陌生人”和“村落事务的‘边缘人”[4]。

第四,在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层面:一是职业发展空间不足,乡村教师由于所处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提升学术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机会。二是教学资源和支持不足,由于乡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乡村教师面临教学资源和支持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其个人的教学需求和发展需求。三是缺乏个人成长空间,乡村教师在偏远地区工作,缺乏与优秀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缺少学术研究和成长的空间。

二、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力量相互博弈而形成的推动教师专业前进和发展力量的总和。[5]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过程,它既受到教师个人内在动机的驱动,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积极影响。为了有效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不仅需要激发教师自身的内在动力,鼓励他们不断追求专业成长和教学创新,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和优化教师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外部资源和条件,为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一)内部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源自教师个体的自觉、主动和能动性,它体现了教师在追求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种内生动力,也被称作内驱力,是一种根植于教师内心的心理动力,是推动教师不断进步和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6]121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也认为内驱力是一种源于个体生理或心理需求的内在唤醒状态,它激发个体采取行动以满足这些需求。这种内在的动力推动人们去追求目标,实现自我满足和发展。因此,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激发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推动其专业发展的自主实现。

第一,在认知层面,以增强身份认同唤醒乡村教师职业情怀。教师身份认同是整个教师发展得以实现的逻辑基础。[7]6身份认同既包括自我身份认同,也包括社会身份认同。自我身份认同是教师对“我是教师”这一身份的认知、理解和肯定,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生成的首要前提。教师先应确立清晰的自我身份认知,这是他们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只有当教师对自己在教育领域的角色和使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才能更有动力地投身于专业成长,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满足。[8]社会身份认同是教师对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同感,它会进一步强化自我身份认同。近年来,乡村教师长期边缘化的现实处境造成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使得一些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遭遇了职业归属感的疏离、职业认同感的减弱以及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不足等问题。因此,亟须重构乡村教师正面的自我及社会认知和评价,强化其职业身份的自我和社会认同,唤醒他们发自肺腑的对于其职业价值的肯定和对工作岗位的热爱。

第二,在情感层面,以厚植职业情怀生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意识。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唯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有研究显示: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较强,而职业热爱感相对较弱。同时,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各维度在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学校类型和工资水平上呈现出显著差异。[9]这表明乡村教师的情感投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乡村教师建立和加强对乡村教育事业的职业情怀和热爱,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并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乡村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职业情怀,才能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全心全意地投入、义无反顾地坚持。

第三,在行为层面,以提升专业能力夯实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定义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效管理和协调自身与教育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10]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通常包括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是乡村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包含课堂教学能力、作业批改及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能力。自学能力是乡村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和通过进修学习自觉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科研能力是指他们在乡村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主动发现、深入分析并有效解决教育问题的专业技能。这种能力不仅涉及对教育现象的敏锐洞察力,还包括对问题的系统思考、科学探究和实践创新的能力。[11]

(二)外部动力

除了教师内生动力外,教师专业发展也离不开外在拉力的规约与激励。[8]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政策的驱动、社会组织的支持以及乡村社会环境的吸引力。

第一,在政府层面,以强化政策保障驱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快乡村教育振兴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力争早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面向乡村教师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文件从师德建设、教师补充、生活待遇、教师编制、职称评聘、教师流动、能力素质、荣誉制度等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这是新时代加快推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的政策根源。2020年,《计划》实施5年周期到期,为持续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了新的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份文件不仅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规格最高、内容最全面的指导性文件,而且在第22条中,特别针对乡村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意见》强调,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乡村教师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强化政策支持,以确保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成长得到有效促进。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些高规格的政策文件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现代化整体布局之中,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上政策文件为我们加快推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在社会层面,以社会全面支持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社会环境支持体系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外生力量,除了政府政策驱动外,乡村自身以及高校、企业等社会组织都需要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环境,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抛开乡村社会发展,单纯去谈乡村教育,其实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当前,乡村教育存在教师流失和学生流失难以扭转的双重困境,亟须通过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强化乡村文化建设、全力办好乡村学校,为乡村教师生存与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吸引农民工回流,引导和支持他们就近就业创业,也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样既可以增加生源,又能满足学生的物质和情感需要,还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这都给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强大信心和希望。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培训计划,为乡村教师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这些培训可以涵盖教学技能、教育理论、课程开发、教育技术等方面,以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企业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提供资金和设备捐赠等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社会组织可以设立奖学金、资助计划,鼓励乡村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和学习,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动力。新闻媒体通过宣传乡村教育振兴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关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营造良好的舆论支持氛围。此外,还需要社会慈善机构、志愿者积极参与乡村教育振兴和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为乡村教师提供心理辅导、健康关怀等服务。

第三,在学校自身层面,以乡村学校大力支持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制度、条件、活动、文化和情感这五个方面提供支持与帮助,可以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度支持有助于指导和规范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其提供发展的框架和保障。条件支持则提供了追求专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设施,为乡村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实质性保障。在活动支持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培训、学术研讨会和教学交流活动,为乡村教师提供展示和提升自我的机会。此外,文化支持可以形成一种有利于专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最后,情感支持将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总之,这种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将有力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整体教育水平,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取得更大进步。

三、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一)增强政府政策供给,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源自政府的政策推动与制度支撑。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政策文件,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但仍未从根本上扭转并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亟须进一步增强和优化政策供给,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

第一,强化激励政策供给,保障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颁布一系列从提升教师工资待遇到完善教师福利补贴等完整的相关政策。一是建立独立的乡村教师编制体系,切实解决乡村教师的编制身份问题。有学者提出教师编制制度是乡村教师供给不足的根源[12]。事实上,正式的教师编制不仅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还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如职称评定和荣誉获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学者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在遵守现行编制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设立教职工编制的“周转池”制度。该制度旨在对现有的教职工编制资源进行有效盘活,以灵活应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实际需求。[13]二是大幅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确保乡村教师工资标准高于城市教师。研究表明,自2008年绩效工资制度实施以来,乡村教师的薪酬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工资发放也更加稳定可靠。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物价上涨、房价攀升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共同导致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相对下降。这一现象凸显出乡村教师工资水平整体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亟待进一步解决和改善。[14]三是及时缴纳各种补贴金,切实解决乡村教师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确保乡村教师在物质生活上的“安全感”。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促进乡村教育发展,不遗余力地提升乡村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增强乡村学校的吸引力,只要乡村学校的吸引力不足,就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直到城乡学校对人才吸引力的天平趋于平衡。[15]

第二,优化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拓展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当前,乡村教师存在阶层固化、“来不了”“留不住”“难发展”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为破解以上难题,应强化如下激励措施:一是优化职称评聘制度。乡村教师职称指标应根据乡村学校的实际予以政策倾斜并优先考虑。二是健全城乡教师间的合理流动机制。为调动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和政府应满足乡村教师合理的流动诉求,明确规定乡村教师城乡轮岗、换岗、调动的年限、条件、资历等,激励乡村教师通过提升专业能力实现合理流动。三是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国家应制定不同层级的教师荣誉制度,大力表彰为乡村教育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增强乡村教师的荣誉感。

(二)完善社会支持体系,营造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一,强化乡村社区支持。一是乡村社会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增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加大对乡村教师先进事迹的挖掘和宣传,大力营造关心关爱乡村教师、支持乡村教育的乡村文化氛围。二是重塑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转变乡村学校的封闭办学观念,将其定位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在地化”公共文化中心。乡村学校不应仅仅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堡垒,而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鼓励并支持乡村教师深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大局中,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引领乡村社会风尚的变革,开创乡村发展的新境界。[16]三是强化乡村教师的“大教育”理念,倡导通过“帮扶”与“家访”等有效方式,构建起乡村教师与村落家庭之间更加频繁和开放的互动桥梁。这种积极的沟通机制不仅能够加深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与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家长对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信心,鼓励他们选择让孩子就近接受教育。同时,这种深入的家校合作也将进一步激发乡村教师的职业热情,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第二,争取高校、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的大力支持。改变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除了政府的政策保障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大力支持。高校要加强乡村教师的培养、培训,为乡村教师提升学历提供优惠条件,同时也要积极开展乡村教育振兴、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企业应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吸引青年回乡就业创业,带动生源回流。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应从办学基金募捐、条件改善、师资培训、情感支持等多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协助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

(三)抓好学校民主管理,赋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

学校是教师生存发展的重要场域,学校管理理应充分支持和鼓励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中掌握主动权,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一,坚持“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要营造“以师为本”的服务文化,努力为教师在培训、进修、职称评审、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中提供便利。同时,学校领导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精准掌握教师的不同需要和合理诉求,实施有效帮扶和激励,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及时化解教师的消极情绪,让每一位教师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第二,实行民主化管理。校长要提升校长领导力,坚持民主治校、和谐管理思想,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乡村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的愿景、制度等有关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激发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共同营造一种轻松自在、团结和睦的学校环境,形成乡村学校内部治理合力。

第三,强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学校管理应该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充分尊重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并赋予他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权利。同时,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和专业培训活动,支持乡村教师的合理流动,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完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为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四)激发教师内在动力,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乡村教师个体发展的核心要素,它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自主不仅能够促使教师将专业发展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是教师迈向卓越,甚至成就为教育家的关键因素。[17]为了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质量,我们必须倡导和支持教师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

第一,增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虽然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但其他方面的条件仍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定的障碍。因此,乡村教师要遵从自己的初心,要学会以理性的态度审视自我,筹划未来,并学会控制当下的思维与行动[18]218,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二,增强自主反思。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必须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思是这一过程最好的催化剂。约翰·杜威将培养反思习惯视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认为这是教育的终极追求。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强调了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乡村教师应根据乡村学生的现实状况和成长需要,优化教学方法与内容,反思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培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不仅要成为自我反思的楷模,更要化身为坚持不懈的学习者。在知识更新换代日益加速的今天,教师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阅读和学习,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教育理念,以满足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新期待。唯有持续地追求学术深度和广度,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无限可能。乡村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教育研究文献的自主研读中,深入理解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的新目标与新要求。为了适应教育领域的新变化,他们需要加快步伐,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广泛阅读和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乡村教师应自觉坚守育人初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强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总而言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环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心。一方面,政府应该增强政策供给,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加强激励政策和优化评聘制度。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管理激励,赋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乡村教师的支持,建立良好的支持体系。只有在政府、学校、社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得到有效推进,乡村教育才能实现全面振兴,乡村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吴亮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矛盾、特质及其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24):47-52.

[2]  刘再春.乡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基于15所乡镇中小学的调查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2):64-72.

[3]  张涛.乡村教师互助式校本研修共同体创新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101-106.

[4]  张济洲.农村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公共性重建[J].教育科学,2013(1):51-54.

[5]  朱陶.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13(3):158-160.

[6]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容中逵.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想之维:一项教师发展史的文化社会学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8]  郑继超,董翠香,董国永.新时代高校公体课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分析与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2):94-106.

[9]  唐智松,王丽娟,谢焕庭.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现状与特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5):64-74.

[10]  吴志华,柳海民.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3):27-31.

[11]  姜丽娟,刘义兵.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及培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5):79-83.

[12]  赖昀,张学敏.制度变迁视角下乡村教师供给困境的编制制度创新[J].教育学报,2020(2):97-108.

[13]  张学敏,尹春杰.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2(10):146-153.

[14]  容中逵,杜薇.乡村教师难以稳定供给的系统辨症与诊断施疗:兼论以师范生分配为主体的乡村教师供给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23(6):55-60.

[15]  俞兆祥.不要让乡村青年教师有被世界抛离的感觉[J].人民教育,2022(8):11.

[16]  李涛,白雪蕾,杨桐彤,等.如何让更多乡村“大先生”扎根泥土、助力振兴[N].光明日报,2021-07-22(7).

[17]  李江.走向自主: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现代教育论丛,2016(4):73-79.

[18]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马小侠】

On the Motivation and Path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Rural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FENG Jie1,2

(1. School of Education,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China; 2. Faculty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Rural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teacher workforc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er structure of rural teachers have improved a lot, but the reality of being “unable to come”, “unable to stay” and “difficult to develop” are not changed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is problem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 policy supply for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uarantees for rural teachers perfect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creating a positive atmosphere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strengthen democratic management in schools giving rural teachers autonomy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timulate teachers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enhance the autonom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rural teachers.

Key words:New era; rural teacher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新时代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促进专业发展需要幼儿园和教师的双重努力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