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多元化作业设计
2024-07-02汪漩
汪漩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外延和补充,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减轻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的重点之一,所以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重新设计作业,才能实现提质减负。教师可以丰富并优化作业形式,重构作业设计理念,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增强作业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在乐中学,从作业“题海战术”迈向“多元化作业”,减量增质,把握质和量的平衡,让“双减”真正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核心环节,作业是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但大部分的教师主要在课后习题或教辅用书中选取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很低。如何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提高做题效率,做到课内高效、课后高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双减”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着眼于课堂效率,实现精细化的教学和作业设计,缓解学生压力,而不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来获得优异的成绩,做到真正的提质、减负。不变的课堂时长,不变的教学内容,“双减”之下如何做好课堂的“加法”,着眼于提质减负呢?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实验创新的时代化、作业布置与指导的分层化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后作业中体现以人为本,因人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学无余力则夯实基础固本,学有余力则适度拓展提升,最终实现提质减负。“双减”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但如果单纯从量上减少作业,会引起家长的担心,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份作业,既要按照学校要求统筹配合控制好课后作业量和完成时间,又要合理设计,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多样性,把握好质和量的平衡。为此,本文以多元化教学理念为基准,以提质减负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优化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多元作业,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一、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情境性作业
初中化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把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元素通过不同的方式融入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提高效率,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用于解决有困惑或者好奇的生活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第八单元课题三《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探究了铁生锈的条件,在学生认识铁生锈的原理后,我向学生展示了“暖宝宝”的主要成分,在了解暖宝宝成分后,布置课后作业:(1)暖宝宝为什么能产生热量;(2)探究暖宝宝烫伤原因,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得出正确使用暖宝宝的方法;(4)反思废弃暖宝宝如何处理。该项作业分小组完成,四人一组,第二天进行汇报。
问题(1)学生可以从说明书上可知其主要成分为铁粉、蛭石、活性炭、水、无机盐等,查阅资料可知蛭石是保温材料,通过分析成分,学生就能解释暖宝宝发热原理:撕开袋子,无纺布袋子中的铁粉接触到空气发生缓慢氧化放出热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2)学生分析同样是铁生锈,为什么暖宝宝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热,分析可能存在的变量继续探究,找到问题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迁移,通过暖宝宝的发热原理以及对比暖宝宝和铁丝生锈的变量,讨论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成分表中铁粉和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缓慢氧化,无机盐是催化剂,因此得到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可能有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催化剂。问题(3)让学生认识到要仔细阅读说明书,隔着衣物使用,以防烫伤。问题(4)树立学生要保护环境的价值观。通过此项作业,学生通过铁生锈在带来金属资源浪费和缓解污染的同时,也可以为人们带来便利,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高效完成作业。
生活化的作业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需要对生活中的知识进行改进、加工,再以由浅入深的问题抛给学生。尤其是化学学科,学习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身边的实物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内容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完成下一次作业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为以后的学习建立基础。
二、结合趣味实验,设计实践性作业
实验教学是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教学的魅力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后,笔者设计了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设计并完成实验来验证:冰块在食盐水中融化得更快,还是在自来水中融化得更快?同时,让学生完成实验总结和反思。该项作业的要求是独立完成实验,完成一份实验报告,通过查阅资料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实验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刚抛出问题,学生就开始讨论,对该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通过初二物理的学习,直接下结论提出在盐水中融化得更快,因为盐能够降低水的凝固点,所以在盐水中也能融化的更快。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1)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变量,如冰块的大小、形状要控制,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2)盐水的密度大于自来水,冰块在盐水中浮出水面的部分大于在自来水中,从而影响了融化速度;(3)食盐水中的食盐对冰块的融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自来水中也有复杂的成分,会促进冰块的融化等。在此次作业后,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课外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了解到实验的影响因素不是单一的,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化学核心素养打下了基础。
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在布置趣味性实验探究作业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具体、更直观。
三、关注学生差异,设计分层性作业
教育对象是存在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而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困生”夯实基础、中等生巩固知识、优秀生拓展思维,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应该精心设计,将分层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和作业上,既要考虑整体的学习,又不能忽略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使课后作业多层次,有针对性。后进生基础较差,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中等生在掌握基础的同时,适当加深知识,对基本概念能够举一反三;优等生不仅需要充分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情感、态度、创新实践能力需要提高。
在学习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时,对后进生来说,布置基础性的作业,侧重教材上重点记忆的知识点,并且作业量不能太多。这一类学生的特点就是不能静下心坚持学习,作业太多会降低他们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出现敷衍了事甚至不交作业的情况。所以作业的重点在于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简单应用;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求教师布置难度中等的练习,侧重提高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一类学生的特点是不主动思考,依赖性很强,所以成绩无法提高,要引导这一类学生积极思考。在本课题中不仅掌握公式及其变形,还需要掌握简单图像题的分析、反应后溶质成分的判断以及反应后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综合性比较强,包含探究性和思维发散的练习,教师要侧重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学完本课题后能够熟练掌握表格类、图像类等需要具体分析类的计算。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一些教师因为大多数学生无法接收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难题,为了追求平均分而进行填鸭式教学。通过反复灌输和背诵基础知识,确实能提高后进生的分数,但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因为只讲简单的基础题,导致教师缺乏探究和创新精神,形成教学上的惰性,很少研究教学设计和难题。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求教师用心准备,保证每一位学生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去完成任务,能在分层作业中有所发展,收获自信。
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围绕课程标准,突出学生主体性,改变学生被动为主动的学习以及思维方式为根本,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体现层次差异与多元化的原则下,坚持“以生为本,基础作业提效;因材施教,分层作业提质”的作业设计理念,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快乐成长还给学生。
四、发展学生思维,设计开放性作业
开放性作业主要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减少思维定式,发展发散性思维。教师以教材为根基,将问题整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具有发散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能主动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
例如在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了蜡烛在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的实验探究,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究蜡烛的燃烧,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开放性的作业:(1)点燃蜡烛的瞬间,你观察到火焰的颜色和熄灭后观察到的火焰颜色有什么区别?(2)如何熄灭火焰?(3)将玻璃杯罩住蜡烛,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不拘泥于课堂,学会对事物提出问题,从而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结合实验并布置开放性的作业,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改变思维方式,还能强化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双减”的真正目的在于打造“高效”“乐活”的课堂,所以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作业,闭环式提问,而要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学是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在完成作业这一过程中,开放性问题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教学直指以提效增质“加法”为途径的精准施策,设计多元化作业,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做到减负增效,成为做好这道“加减混合运算”题的关键。“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师精细设计课堂作业,做到少而精,既让所学的知识得到有效巩固,又让“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学生体会到“双减”带来的变化,让教育回归本真。
(本文系“基于5G背景下的微课及作业设计实践研究G/D/2021/1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