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的合理性、合适性与有效性

2024-07-01何志平

湖北社会科学 2024年3期

摘要:新时代,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中国理论。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区别于西方的宣传话语,有其自洽的合理性与合适性。中国媒体人“拟态公众”角色身份的一致性与真实性,决定了在中国特色新闻话语范式中,作为宣传的新闻,宣传的不是某个财团、利益集团的观点,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赋予其合理性;其合适性在于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其对内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外是形塑中国正面形象的需要;在践行路向上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在网络空间中发力三个方面增强有效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闻学;宣传话语;话语范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4)03-0152-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1]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国的新闻传播学起步晚,和很多学科一样,现行的一些理论和话语框架是以西方概念、术语和逻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这种弊端显而易见:“新闻学院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写毕业论文,死记硬背与中国的人文史地无关、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关、与中国人的生命健康无关、与中国的国防外交无关的数以千计的美西方的传播学新名词和新概念。而一旦离开中国的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这些名词套话和概念在他们的新闻工作中毫无用途。”[2]

就拿“宣传”这个概念来说。“宣传”的英文对应词是propaganda。据孙宝国考证,“无论是中文‘宣传的本义,还是英文‘propaganda的本义,从起源上来说都基本上是一个中性词。”[3]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中的一些说谎行为在战后不断被揭露,及至二战,各国基于上一次的经验更加有效地运用宣传战术,尤其是德国纳粹国民教育与宣传部十余年间“卓有成效”的说谎行为,极大地煽动起德国人的民粹主义情绪,致使众多纳粹暴行发生。这成为众多西方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在西方经典新闻传播理论中“propaganda”逐渐被打上“控制意见”[4](p22-23)“抹煞一些事实”[5](p714-715)的标签,被视为说谎的代名词,且常常跟独裁、暴力等负面概念联系使用。冷战时期至今,propaganda更是被西方专门用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那么,西方又是如何表述他们自己的宣传行为呢?他们找到了新词来替代“propaganda”,如“publicity”(公开、公布、宣扬、宣传)和“public relations”(公共关系)。

为了对外准确表达我们“宣传”的含义,1991年1月成立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其对外职能就表述为向世界说明中国,而不提宣传中国;1997年底,中共中央通知要求,各级宣传部此后不再使用propaganda作为“宣传”的英译词,宣传部的英译名为“publicity Department”,对外宣传办公室英译名定为“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fice”。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用西方垄断定义权和话语权的新闻传播理论和概念来比附和度量中国本土的新闻宣传活动,我们就会陷入西方的学术话语框架陷阱,处处被动。因此,我们不得不反复解释或参照西方的定义来修正我们的概念。

西方经典的新闻话语范式包含商品、交往、专业等要素,常常呈现出作为商品的新闻、作为交往的新闻、作为专业的新闻的特质。而中国特色新闻话语范式除了包含上述特质外,更具有典型的宣传特质,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新闻话语范式中,新闻常常具有倾向性、鼓动性与指导性的宣传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特色新闻话语范式中,作为宣传的新闻,宣传的不是某个财团、利益集团的观点,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赋予其合法性与合理性。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刚成立时的50多人的地下党,经过短短的28年就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然后又仅仅用了不到70年的时间就将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一个典型经验就是通过宣传手段,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组织起来。然而,如果我们用美西方的新闻传播概念和话语框架来描述中国的这个典型经验和走过的道路,那么我们就会陷入西方为我们设置的有理说不清、理论不能自洽的陷阱。因此,是时候为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正名了。

一、合理性: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的理论逻辑

在西方,新闻学界对于宣传的态度普遍是消极的、质疑的。在西方新闻学中,宣传被认为是一种有意图地施加影响的行为,其目的是操控公众的意见和行为,其更是被视为一种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传播工具,因为它可能会被用于掩盖真相、误导公众和维持权力,抑或是故意传播有偏见或误导性的信息,以操纵公众舆论或推进特定议程,且往往以牺牲真相和客观性为代价。拉斯韦尔就曾认为,“宣传,从最广泛的含义来说,就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其实质就是思想对思想的战争”。[4]很多时候,宣传是一种对信息的选择性使用,即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以此来阻碍受众对真实情况的了解,进而影响受众对于某一事件的态度和意见,此时的媒体人则成为“拟态公众”,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6]构筑起对于受众的“拟态环境”。正如李普曼在《Public opinion》一书中所言:“回过头来看,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我们看到,报道现实环境的新闻传递给我们时快时慢,但我们把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当作现实环境本身来对待。”[7](p4-13)

然而,宣传并不总是消极的、邪恶的,它也可以是积极的、正向的,也可以成为引领人、鼓舞人的精神力量。在李普曼看来,新闻媒体往往是代表它所属的阶级、政党、集团,以“拟态公众”的身份进行发言,或者是进行宣传任务,从而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向。媒体人“拟态公众”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一是特定阶级、政党、集团的代言人,二是社会公众的代言人。作为前者媒体人的身份角色是真实的,作为后者媒体人的角色可能真实,也可能不完全真实,因为媒体人往往要以社会公众角色发表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政党、集团的意见。当媒体人所代表的阶级、政党、集团和社会公众意见一致时,媒体人的角色是真实的,如果意见不一致,而媒体人又以社会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发言,那么媒体人的身份角色是不完全真实的或是虚假的。因为这时媒体人首先考虑的是他所代表的阶级、政党、集团的意见。他会对社会公众的意见有所选择,或选择事实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向。[8]

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毫不隐讳自己的政治倾向,这是因为我们的党和政府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最鲜明的品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区别所在,所以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9]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0]胡锦涛同志也曾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11]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通过对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观察、体验,写出人民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新闻作品。多借鉴人民群众的话语和智慧,创作出更多能够引起人民群众共鸣的新闻作品。同时,新闻媒体对于人民群众的批评与建议要虚心接受,要时刻接受人民的监督。这就赋予了我们媒体人“拟态公众”身份的真实性,以及双重身份的一致性,进而也就赋予了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的合理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因为我们媒体人“拟态公众”身份的真实性就要唯社会公众的意见是从,我们也要关注到社会公众意见的复杂性。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单向度的传播模式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早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于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接收,并且在网络世界中表达、传播自己的观点,还与大众媒介一起参与到拟态环境的建设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12](p328)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宣传舆论环境中,我们媒体人就要区分哪些是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见,哪些是非主流意见,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积极传播主流意见,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一些网络上的错误思潮要进行及时纠偏。

作为媒介来说也要发挥“拟态公众”的正面效应,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要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3]要通过积极传播,将党的政策主张传播到寻常百姓家,进而变成亿万群众的实践;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要用新闻来反映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鲜活事例,利用新闻传播来推动社会进步;要坚持正义、为公理发声,敢于揭露黑暗,做到为党分忧,为民尽责。

二、合适性: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的现实需求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宣传话语范式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

首先,对内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目前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还存在着种种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这也是我们目前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所在。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代中共领导人都对此作了丰富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14](p385)他们把舆论工作看作是一种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力量。列宁指出,“除了利用全俄报纸之外, 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培植起强有力的政治组织”,[15](p438)认为新闻舆论工作是党团结和统一的纽带,是一种组织力量。此外,他还指出,“报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16](p493)“应当成为我们加强劳动者的自觉纪律、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陈旧的即完全无用的工作方法或偷懒方法的首要工具”,[17](p136)强调新闻舆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属性。毛泽东同志在《驳“舆论一律”》一文中提出“舆论既一律又不一律”,即“就是不许一切反革命分子有言论自由,而只许人民内部有这种自由。我们在人民内部,是允许舆论不一律的,这就是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18](p495)其在舆论问题上实行“既一律又不一律”的策略旨在确保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巩固。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19]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全国团结一致方面有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提出了“祸福论”。胡锦涛同志要求“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11]他认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部分,将新闻舆论工作提到了党的建设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创造性地将新闻舆论工作上升到“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13]“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13]

其次,对外是形塑中国正面形象的需要。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不断输出其核心价值观并辐射全球,并不断地扩大其世界影响力。西方国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出版媒介、影视音像产品等文化及信息产业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形无形的主宰、支配和控制, 以达到在军事殖民主义和重商殖民主义时期难以达到的目的。[20]“资产阶级的民主文化与商业文化非常接近, 都是同一经济过程的产物”,[21](p104)资产阶级主流价值观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巧妙融合,在商业市场的运作下,编织出了流行的大众文化。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在西方文化占主导的世界话语体系中依旧处于弱势地位。在当前国际局势日益复杂的环境下,尤其是在西方媒体舆论对中国的打压下,如何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积极、真实的中国形象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对外传播的规模、渠道、技术、影响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但传播理念、传播技巧、话语体系、技术手段等与大国地位和国际水准、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相比,仍存在严重的滞后和不适。“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找不准站位、对不准频道、发不准声调、讲不好故事,“金话筒”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摆设。[22]在这种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环境中,如果我们主动放弃宣传,无异于自废武功。

当然,在国际传播中,我们要注意内宣与外宣的区别,宣传话语要跳出国内传统的宣传话语逻辑,将中国文化置于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之中。同时,加快完善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规范表达和语用逻辑,通过合适的表达找到中国文化与国际受众的联结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3]即将镜头聚焦于真实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故事,努力发掘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和文化魅力,在强大的西方话语体系中,我们要借鉴西方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技术并将其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要理解运用好流行文化和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充分了解国外受众的文化思维习惯,运用海外观众通俗易懂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要了解海外观众的话语偏好,用他们感兴趣的话语、视角去传播中国故事。此外,还要发挥自媒体和民间博主的作用,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展现中国文化之美,展现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海外受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最后,是巩固网络舆论阵地的需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舆论的传播更加普遍,这就使得各种不同的声音都能在网络中发声,而且在网络时代,西方世界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宣传他们的价值观念,其中也包括一些负面的、不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思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社会舆论中各种光怪陆离的观点层出不穷,其意识形态渗透的形式也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隐蔽。

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三个地带。第一个是红色地带,主要是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这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绝不能丢了。第二个是黑色地带,主要是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构成的,还包括各种敌对势力制造的舆论,这不是主流,但其影响不可低估。第三个是灰色地带,处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24](p30)他运用红色、黑色和灰色这三种颜色来描述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地带,这种划分不仅体现了他的战略思维,也展示了他从把握全局的角度来思考意识形态领域所出现的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不仅如此,他还深刻把握了三色地带之间的关系,指出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虽然相互对立,但可以通过不断、长期地扩大思想领域的红色地带,来促使黑色地带转化为红色地带,反之,如果不重视对红色地带的建设,则会被黑色地带逐渐侵蚀。而灰色地带具有两面性,既可以滑向红色地带,也有可能滑向黑色地带,因此要重视对于灰色地带的治理工作,要用辩证思维来看待灰色地带,要警惕灰色地带对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消极影响。这就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话语中的指导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正如习近平所说,“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25]

在巩固网络舆论阵地中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意见场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意见场要努力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多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宣传话语形式,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指导地位。

三、有效性: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的践行路向

首先,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一个国家的话语内容,是与这个国家的民族和文化密不可分的。中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和历史遗产,“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26](p161)在构建宣传话语时,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习近平非常善于借用中国古代特色话语来进行新闻宣传话语的表达,他曾用“新菱笋、活鱼虾”来比喻新闻作品的质量,在这里,“新菱笋、活鱼虾”这一句是源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中的“凡菱笋、鱼虾,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变;其为菱笋、鱼虾之形质,依然尚在,而其天则已失矣。谚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可悟作诗文之旨。然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作者难,知者尤难”。在《随园诗话》第一卷中,袁枚同样有类似的表述:“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如此,而后可与论诗。”熊掌、豹胎虽为珍馐,但被割下来之后,就失去了鲜活之感,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句话中创造性地将袁枚“以食喻诗文”引申到“以食喻新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将专业新闻话语变为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话语表达,强调舆论引导也要保证新鲜劲,不要错过引导时机,让舆论“变了味儿”。不仅如此,习近平在谈到网络空间的宣传时也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27]“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8]在这里又一次借鉴了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话语表达。“天朗气清”这四个字出自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原文是指天气良好,空气清爽,这里将其引申到网络空间之中,强调网络空间也应该与大自然湛蓝的天空一样,晴朗清爽,形象生动。“风清气正”这四个字则源自《论语》:“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习近平借用“风清气正”这四字,认为要有积极向上、弘扬正气的网络生态环境,才能在网络空间形成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劲往一处使。因此,在宣传话语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丰富中国宣传话语内容,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它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8]

其次,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新闻宣传话语范式并不排除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而是要科学运用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同时,也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新闻规律观念的实质是以新闻为本位,在职业新闻活动中,规律观念表现为专业新闻观念。在新闻工作中,规律观念要求坚守专业精神、专业伦理,按照专业原则、专业方法生产传播新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规律观念意味着,所有新闻活动主体要承认新闻规律,尊重新闻规律,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断探索新闻规律。[2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 与政治的关系很密切。但不是说新闻可以等同于政治, 不是说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实性。”[30]胡锦涛同志也曾强调:“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 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31]要更好地运用新闻传播规律,进行党的舆论宣传工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客观、真实、全面”地报道事实,[32](p26)“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13]要在坚持新闻真实的前提下,对于突发的新闻事件力争第一时间介入,赢得先机,掌握话语权,尤其是针对某些突发事件时,主流媒体要尽快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及时开展沟通与对话,牢牢掌握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而且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新闻话语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博流量去夸大事实,而是要拿捏好“分寸”、控制好“火候”。政府和主流媒体再通过各种传播或者技术手段、创新话语方式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将时、度、效构成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 三者的辩证统一, 使得舆论引导更具科学性。[33]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新闻舆论工作的特点是常干常新,“不日新者必日退”。[34](p84)其中,脚力是基础,眼力是关键,脑力是核心,笔力是落点。范长江同志是践行新闻工作者“四力”的先驱,他脚力惊人,无论是原始森林、西北沙漠还是战争前线都有他的足迹。他目光如炬,他的新闻始终以人民的利益、国家大局、民族大业为重,对社会热点事件看得透彻,这帮助他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这一佳作。时人评价道,“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他还主张新闻记者要向群众学习,要有真人真事真情,范长江的新闻生涯是践行新闻工作者“四力”的典范。在此之前,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也曾对新闻工作者四种基本能力提出过“四能说”,即“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35]要求新闻工作者应该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要腿脚勤,也要有出色的交际能力;要能够举一反三,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保证新闻真实,文字既要有力度,也要有风度。这样才能在宣传话语范式中,更好地在操作层面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最后,要在网络空间持续发力。目前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思想文化和思想斗争的新阵地,我们需要“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主导权”。[36](p6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我们凝聚共识的新空间。”[37]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场域,要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网络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即网络空间的宣传话语要传播主旋律,体现网络正能量。“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34](p83)网络空间作为一种社会空间,有着独特的话语习惯。因此,网络宣传用语的塑造应充分借鉴网络用语和网络热梗,此外,网络中不同的网民所处的网络语境认知水平、上网的目的以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网民应采取不同的宣传话语方式,进行分众化传播。不仅如此,在网络中不同领域的宣传话语的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在一些民生、生活、娱乐等相关领域,传播的语言方式可以更加轻松、风趣,应以短视频、声音、图片传输为主。要契合如今网民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而在一些与政治联系密切的领域,应尽量避免娱乐化的宣传话语的运用,语言风格应更加“正统”。这就要求网络宣传工作者要增强创新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38]无论在什么时代,内容永远都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网络宣传工作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于一些网络空间中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思潮能够及时甄别,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有其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具有合理性、合适性。我们要努力提高传播能力加以践行,以增强其有效性。(海南省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基地研究助理鲁珂帆参与了此稿部分写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2]李希光.有关新闻学学科建设的五点思考[J].开放时代,2022,(1)

[3]孙宝国.对外传播三组概念辨析[J].北方传媒研究,2014,(1).

[4][美]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田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第8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6]张北坪.拟态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应对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3,(8).

[7][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何志平.对记者“拟态公众”角色的思考[J].新闻前哨,2004,(5).

[9]刘云山.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J].求是,2011,(16).

[10]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https://news.12371.cn/2013/08/20/VIDE1376998202283659.shtml?isappinstalled=0,2013-08-20/2023-05-08.

[1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J].新闻战线,2008,(7).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0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毛泽东.毛泽东著作专题摘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9]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EB/OL].https://news.12371.cn/2013/06/26/ARTI1372246738863609.shtml,2013-06-26/2023-05-08.

[20]周凯.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反思与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借鉴[J].东岳论丛,2012,(9).

[21][澳]迈克尔·A·豪格, 多米尼克.[英]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2]杨振武.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N].人民日报,2015-07-01(07).

[2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601/c1024-32119434.html,2016-06-01/2023-05-09.

[2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J].新闻战线,2019,(2).

[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7]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1).

[28]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29]杨保军.新闻规律观念:“马新观”的基础观念[J].国际新闻界,2020,(2).

[30]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1]胡锦涛.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N].人民日报, 2002-01-12(01).

[32]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3]蔡小伟,任君翔.时、度、效——新时期新闻工作的着力点[J].新闻战线,2014,(7).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5]董路.浅谈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J].新闻传播,2013,(5).

[36]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7]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38]新华社.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  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J].中国报业,2016,(1).

责任编辑   郁之行

收稿日期:2024-01-12

作者简介:何志平(1973—),男,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教授、高级编辑(海南海口,571158)。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智媒时代应用型新闻人才‘3+4生师双中心培养模式研究”(Hnjg2023ZD-19)的阶段性成果。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