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体育教学策略

2024-07-01张国平

新教育·科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张国平

【摘要】“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成为教学新热点,有必要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教师应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要求,从“教”法、“练”法、“赛”法、“评”法四个方面探究初中体育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目前,初中学生普遍体质较差,社会与家庭都十分重视,应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转型为“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练赛评”一体化指的是教学、训练、比赛、评价四个主要环节,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将四个环节互相融合,才能承担体育教学的改革任务,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

一、优化“教”法,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作为“学练赛评”一体化的首要环节,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只有打造牢固的体育基础,才能继续推进后续的环节。

1.创设趣味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比较贪玩,他们经常希望体育课能够尽快解散,让他们自由玩耍,但基本都会遭到教师的反对,反而使他们更加不愿配合。教师应避免枯燥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趣味情境,为学生带来新鲜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游戏中,对体育课程改观,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跳绳时,很多学生认为跳绳很累,也没有趣味,教师引入游戏情境,让学生进行花样跳绳游戏。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两人跳绳,一开始屡屡失败,但学生表现得很开心,磨合一段时间便自然学会。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8字跳绳,安排2名甩绳员,其他学生排成交叉两列,按顺序完成跳绳。学生在不断挑战中,逐渐沉浸在跳绳运动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趣味的跳绳游戏情境,使学生自然地克服困难,一边玩跳绳游戏,一边训练跳绳技能,实现教学目标。

2.落实分层教学

每位学生的体育基础不同,天生的体能素质也有很大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总是有一部分学生难以跟上集体行动,并表现出消极的情绪,这可能无关态度问题,而是其体能素质较弱,不适应目前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落实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差异性的学习目标,使高层次的学生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也避免低层次的学生掉队,增强其体育自信心。在短跑教学中,教师发现有几位学生很努力地奔跑,但依然不能达到设定的平均速度,询问学生得知,学生天生就跑得不快,可能是腿或动作的问题。教师则进行分层教学,为短跑速度设置差异性的时长,例如,女学生的100米短跑,成绩在12秒以内为优秀,在15秒以内为良好,在18秒以内为合格。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短跑组别,不擅长跑步的几名学生分散在最后两组,速度对比不明显,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心态,最后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合格及以上的标准成绩。教师设置短跑的速度层次,将跑步速度快与速度慢的学生分开进行分层教学,设定分层目标,维护学生信心,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3.注重学法指导

体育教学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为,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在一旁列队观看,模仿教师开展体育活动,而教师偶尔走入列队,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指正。这乍一看不存在大问题,但依然有所疏忽,学生只学到了皮毛,而没有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学生被限制在模仿学习中,对教师过于依赖。因此,教师应注重学法指导,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指导方法。学法指导具体体现在技巧性体育运动中,例如教学广播体操时,教师最初将动作分节教学,让学生进行模仿,但学生的学习速度很慢,无法将各个动作进行连贯。教师则改变指导的方法,让学生为各个动作编口诀,取名字,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动作记忆。学生则发挥想象力,将伸展运动中的弯腰触脚动作取名为“捡钱”,将扩胸运动取名为“拥抱”等,实现广播体操的快速记忆。教师改善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并独立解决体育学习中遇见的问题。

二、完善“练”法,增强训练效果

在“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完善“练”法,采取增加练习密度、开展小组练习、启动战术训练等科学的练习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管理下参与练习,增强训练效果。

1.增加练习密度

初中体育的课时较少,教学结束后,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也不充裕,大概只有15-20分钟,教师经常会让学生自由练习,到下课的时间就自行解散。而考虑学生的运动负荷量,练习时间的长短不是关键,练习密度才最为重要。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重复集中训练、自由活动的两个过程,使学生产生目标感、计划感,也不至于过度紧绷神经,提升训练的整体效率。教学结束后,教师预留了3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先集中练习5分钟,整体的练习强度较高。然后休息5分钟,学生在旁边聊天、散步、坐下都随意。再重新练习5分钟、休息5分钟,重复三次直至下课。教师询问学生的感觉,学生认为这样的练习感觉比较轻松,劳逸结合,不知不觉就达到了要求的练习强度。教师增加练习密度,对学生进行集中式练习,将练习与休息互相穿插,使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有效减轻学生对练习的抵触。

2.开展小组练习

初中学生更喜爱结伴,而不适应一人独处,教师应多开展小组练习,让学生结伴练习,使学生互相产生积极影响。小组内部会自发产生一个领头人,带领小组成员一起练习,学生之间也能互相交流体育知识与技能,使其产生更强烈的训练动力,在友好的氛围中获得更好的练习效果。教师完成羽毛球教学后,组织学生1对1自由训练,但很多学生都在偷懒,教师则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4人进行双打练习,并互相交换队友进行练习,学生在多个小组成员的激励下,感受到自己的使命,随之参与到羽毛球练习中,其运动心态发生改善。教师将学生随机分组,开展羽毛球的小组练习,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唤醒了学生的运动动机,使其参与小组练习,获得预期的训练效果。

3.启动战术训练

初中体育学科与考试挂钩,而日常教学中的体育技能要用于考试,则需要进行特别的战术训练。通过战术进行分解训练,类似于在游戏中完成任务,也能让学生产生更深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挑战欲望,既能使其体育技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提升,也能满足体育新中考的要求,使体育教学内容在现实中得到应用,提升学生对体育训练的价值认同。开展长跑练习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他认为长跑训练没有作用,很难提升跑步速度。教师为解答其疑问,开展长跑战术的训练,告诉该学生,单纯的长跑确实没作用,应该带着战术进行长跑,才能取得好成绩。在学生跑步时,教师在一旁传授技巧,让学生在初期保持匀速,口鼻同时呼吸,调整步频,并尽量在内线压线跑等。在一轮训练过后,学生跑步没有以前吃力,获得一定进步。教师在适当时机启动战术训练,让学生根据战术进行训练,提升了超预期的训练效果,减轻学生的训练压力。

三、强化“赛”法,转化学习成果

为充分掌握体育技能,必须将在“学”与“练”中的学习成果通过“赛”进行成果转化。“赛”指的是比赛、竞赛,能有效调动课堂氛围,唤醒学生的体育热情,使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体育技能,并一定程度上增强体能与意志。

1.精选竞赛内容

竞赛的方式多种多样,初中阶段学生所适应的竞赛内容有限,教师不能设计过于严峻、复杂的竞赛内容,也不能让竞赛没有任何挑战性,教师必须精选竞赛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容易上手,也要增加竞赛的回报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在竞赛中实现体育技能的阶段性提升,也提升其竞争意识与坚强意志。为提升学生的投篮机巧,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定点投篮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每组5人,每人有8次投篮机会,5人轮流进行投篮,在8次以内投中的个数计入小组的总成绩,最后以累积投篮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在之前的训练中,学生平均能投进3-4个球,而比赛时,学生投篮更为专注,平均能投进5-6个球,有显著的进步。教师组织投篮竞赛,给予学生符合其能力水平的投篮机会,并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挂钩,促使学生通过投篮竞赛取得进步与发展。

2.优化组织形式

最常见的体育比赛组织形式为对抗比赛,由两个以上的团队互相对抗,最先达到胜利要求者获胜。虽然对抗比赛的教学效果很好,但也不能过于依赖。除了对抗比赛之外,教师可以开发更多的体育比赛组织形式,将比赛与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丰富多样的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上进心、竞争意识等。为迎接国际奥林匹克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迷你运动会,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知识测验与达标测验赛。学生先进行体育知识的笔试测验,通过笔试后再随机参与跑步、排球、篮球、跳高等达标测验赛,达到标准即可在集点卡上获得盖章,最后盖章达到6个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教师以迷你运动会的形式优化组织形式,安排学生参与达标测验赛,满足学生的收集爱好,并激励学生参与竞赛以获得奖励。

3.延伸运动维度

体育综合素养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而体育比赛可以最高效率地培养体育综合素养。教师不能只组织单一的比赛,而要延伸学生的运动维度,让学生通过比赛进行多个维度的锻炼,因此要选择综合性较强的比赛,或者将多类型的比赛相结合,制定比赛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整理训练记录,发现学生在有氧运动的训练较多,而缺乏无氧运动,学生普遍存在肌肉力量和耐力不足的问题。为训练学生的肌肉力量及耐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铅球、拔河、俯卧撑、引体向上的竞赛,让学生通过实际成绩进行竞争,学生渴望赢得竞赛,尽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肌肉力量与耐力,取得一定成果。教师延伸运动维度,找到学生的欠缺点,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弥补,使学生不畏惧运动维度的延伸所带来的未知恐惧,产生强烈的动力。

四、创新“评”法,建立运动习惯

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保障性环节,只有落实体育教学评价,才能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改善自身的不足,并为教师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1.强调评价主体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为教师,教师可以单方面决定学生的评价结果,主观性较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减少自身主观意识对学生评价结果得到影响,选择更多的评价主体参与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使学生获得全面、科学、公平的评价结果,提升学生的发展动力。在期中的阶段性评价中,教师整理学生的测验成绩,对学生进行初步评价。而在课堂中,教师选择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逐一念学生的名字,其他学生就给出评价,例如“上课态度很认真”“会耐心指导我”等评价,教师将两类评价相结合,获得最终评价结果。教师不再以自己为评价主体,而将其他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从其他学生在上课时观察到的情况出发,获得客观评价结果。

2.组织互动形式

体育学科偏向实践,而学生天生的体能素质会对其最终评价结果有很大影响,导致评价有失偏颇。教师应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为保证评价的准确性,教师可以组织更多的互动形式,增加与学生互动、沟通、接触的机会,实现互动评价。教师在每堂课的结尾都会进行适当评价总结,并将每个学生的表现记录在手册上。这些评价的依据是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教学时,会随机抽问学生体育常识,主动询问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受,观察学生在练习时的表现等,以此进行互动评价,落实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教学时与学生频繁互动,在互动的同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观察,再进行课时评价与记录,达到了过程性评价的要求。

3.培养运动习惯

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帮助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初中学生还没形成完善的自我意识,难以自主产生培养体育运动习惯的意识,对体育运动也缺乏信心。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认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优点,以及在体育课堂中的良好表现,鼓励其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给足学生信心,唤醒其体育运动的动力,在教师的配合下养成运动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体育运动没有自信,很容易受到表现不好的打击。为激发学生的信心,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在学生的评语中写下鼓励的话语,强调学生的优点“态度认真”“运动潜力很大”“耐力很强”等,让学生摆正心态,积极参与运动。教师还鼓励学生每天进行运动,养成运动习惯,提升体育成绩,争取超越其他同学。学生十分受用这些鼓励的话语,为实现教师的期望而努力。教师将鼓励性评价作为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契机,为学生带来了极强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提升体育综合素养。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练赛评”是一个整体,教师要将学习、训练、比赛、评价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接受科学的体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还要持续探究更优质的教学模式,为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推动初中体育学科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良.“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在初中体育课中的运用——以篮球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3(33).

[2]张鹏.初中体育“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探究[J].学苑教育,2023(16).

[3]苏云英.新中考背景下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2(20).

猜你喜欢

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