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理学科本质,培养人地协调观
2024-07-01吴义生
吴义生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地理学本质上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人地协调观就自然成为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我们要立足地理学科本质,培养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一、借助生活实践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
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前提是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来自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高考评价体系也将情境明确为高考命题的平台和载体。因此,可以说,高考地理命题已经进入“无情境不命题”的时代。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生活实践情境来培养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生活实践情境分为生活情境和生产情境。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为生活情境,与产业等生产联系紧密的为生产情境。
以《常见地貌类型》内容为例,该内容主要讲述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这几种地貌类型。我们可以借助有关的生活实践情境,来理解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如通过学习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我们能够描述沙丘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分析沙丘的物质来源,理解河谷地貌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我们还可以通过寻找隐藏在红柳沙包中的环境变化信息,了解红柳沙包的景观特点,了解我国科学工作者是如何在野外发现红柳沙包并利用红柳沙包提取环境变化信息的。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感知,关注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而且能够深化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二、借助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案例分为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借助真实的案例,更有利于我们将所学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利于培养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在学习“洪涝灾害”内容时,我们可以借助2016年夏季武汉遭遇的洪涝灾害的案例,理解洪涝灾害发生的过程和影响,进而深刻总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如河流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下泄不畅;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的调蓄作用。为了促进人地和谐发展,我们就要针对原因调整人类的行为,如河流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增加湿地面积。
三、借助人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并且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是循环流动的,而人类社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单向流动的。认识人类社会物质和能量的这一非循环特点,是我们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关键。如我们可以借助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这一内容来培养人地协调观。扩大耕地的原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可能是原有耕地土壤趋于贫瘠,产出减少或者人口递增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垦荒的方式有围湖造田、填塘塞河,这些容易导致湿地减少、水利破坏、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带来草场破坏、风沙侵蚀;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带来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影响人类自身,使人类越垦越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