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探赜
2024-06-30周虎啸王红
周虎啸 王红
摘要:高中生的思维快速发展而思辨能力有所欠缺,其在面对信息时代的复杂信息、多元价值观时,常常不知如何甄别。因此,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尤为必要,可以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高考重视素质考查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导向性、全面性、反思性、逻辑性原则,坚持价值引领,建设思辨课堂,营造思辨氛围,帮助学生把握思辨方向,学会思辨并体悟思辨乐趣。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思辨能力;导向性;全面性;反思性;逻辑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7-0081-04
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高中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活跃阶段,但其仍欠缺甄别复杂信息与多元价值观的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具备独立判断信息真伪、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能力。而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分析相关概念,以及以高中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究相应策略,以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思辨相关概念以及高中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遵循的原则
1.概念界定
(1)思辨。《说文解字》在论“思”字时说:“思,容也。从心,囟声。凡思之属皆从思。”思有思考、思虑、思想等义,也强调思考和学习过程。而“思曰容”则说明人们认识到思想具有包容万物、无比宽广的特性。辨有判别、区分、辨别之义。而思辨有两种释义,一指哲学中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纯理论、纯概念思考,二指思考辨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解释。
(2)思辨能力。我国古代便有了对思辨能力的相关描述,并将其作为学习的高级层次与教学追求。例如,《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将思与辨作为学习的高级层次,强调学习者要广泛获取各方面知识,同时对所学知识保持怀疑态度。而《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强调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现代意义的“思辨能力”一词源于国内学者对“critical thinking”的翻译,最初被翻译为批判性思维。对其含义,文秋芳认为应将分辨、反思等内容加入其中,并指出思辨能力是一种能对事物或看法作出有目的、有理有据判断的能力[1]。也有学者认为,思辨能力是指思考、辨析的能力。综合以上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思辨能力概念的界定,本文认为,思辨能力是指个人内在的思维活动,其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指导,以信息的获取为基础,以“思”“辨”为方法,集分析、评估、批判、反思和实践运用于一体的能力。
(3)高中思政课培养的思辨能力内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包含大量诸如“解释、分析、概述、阐述、阐明”等具有思辨意味的词汇,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提出较高要求[2]。而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的思辨能力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思想政治方向性。这一能力具体指,在政治生活和社会参与中,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为引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运用审慎思维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合理辨析、考证,并具备识别接收到的各类信息的本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党的青年事业政治性极强,做好党的青年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3]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必须遵循德育为先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4],而学生的思辨应是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对接收到的复杂信息进行评估、分析、批判、反思的过程。
(2)全面性。全面性这一特性是指在面对复杂信息或问题时,不能武断地进行分析、评估、批判。第一,要对信息或问题进行多方面了解,在知其全貌的基础上运用联系、矛盾、发展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第二,可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比较、辨别和科学把握,然后作出合理判断,得出论证结果。高中思想政治课包含大量有关思辨的教学内容,在分析、辨别和解决复杂信息与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而非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信息和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反思性。在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分析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从思辨中求取正确的思想,掌握真正的知识。可见,思辨能力具有极强的反思性,其要求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或得到最终思考结论后,进行再次思考。具体表现为,反思自己的思考是否符合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全面彻底以及使用的方法、标准是否合理,是否能真正解决相关困惑或问题。因此,思辨能力不仅能评估、分析他人、他物的优劣,还能发现自身在思维发展方面的优缺点,并据此合理调整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是一种帮助学生科学合理评估自己与他人的思想观点,推动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最终实现自我提高的能力。
(4)逻辑性。逻辑性是思辨能力的特征,同时也是思辨的基础,思辨的过程要符合逻辑体系,具有逻辑特点,恪守逻辑规则。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相较于成人,其知识储备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较欠缺,辩证思维能力较弱。基于新课标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议题等形式促使学生在情境材料中思考,找到材料中隐含的相关因素,并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融合,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以此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高中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高中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5]。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点,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基础,能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并回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观点,坚信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思辨意识、思辨能力。
(2)满足高考重视素质考查的需要。高考不仅具有选拔功能,还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和导向功能。基于“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改革方案[6],政治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思维、思辨性的特点明显”[7]。面对政治高考试题对综合素质考查的重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思辨能力作为重点之一。
2.高中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可行性
(1)高中思政学科蕴含丰富的思辨教学资源。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必修1到必修4教材以及选修教材都蕴含丰富的思辨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材正文、阅读与思考、插图等。以必修4中的“哲学与文化”为例,教材内容充满思辨性,如其中的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等内容。另外,“哲学与文化”共有72幅图,包含漫画、人物、建筑、物品、自然景观等内容。其中的漫画类插图,如第10页的“一人骑二马”、第30页的“木桶和木板的对话”等可形象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另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部分也蕴含丰富的思辨与哲理内容,教师可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内容载体。
(2)高中生具有相应的思维基础。中学阶段与青春期高度重叠,是青少年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高中阶段,学生个体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其思维呈现出水平更高、更成熟、更完善的特点。另外,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其会经常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高中生已经具备发展思辨能力的思维基础,而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将促进其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高中思政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路径
1.坚持价值引领,使学生把握思辨方向
面对信息化社会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图文、视频等,如果学生个体缺乏思辨能力,就不能对信息进行合理评估、科学选择,出现信息消化不良等情况。而拥有思辨能力,但思考方向是错误的,学生个体也难以正确辨别与区分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甚至被似是而非的信息所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谎言所误导。可见,拥有思辨能力很重要,对思辨方向的价值引领更重要。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坚持价值引领,使学生成长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时代新人[8]。例如,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网络上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关外来文化的不同观点,即以学生的所见所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辨析,并强化价值引领,使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能坚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做到有原则,有立场。
2.建设思辨课堂,使学生学会思辨
(1)精选教学素材,创设思辨情境。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指能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分析,还指能对社会上错综复杂的信息作出正确评估、判断、选择。为此,在思政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时,教师可从社会热点话题中选取、过滤既有积极思辨价值,又与所讲授知识点相契合的案例素材,并在尊重真实性的前提下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再创作,然后借助以上思辨教学素材创设思辨情境。思辨情境的创设需遵循生活化、与学科内容相符合、融入情感三个原则。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创设情境,可使学生调动已有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案例情境与学科知识相契合,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相关知识。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点,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创设的情境要蕴含丰富的情感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建立民族自信、提升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2)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性的同时也具有超越性。因此,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和适应超越规律,设计的思辨问题不仅要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知识积累水平,还要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欲望和兴趣。另外,思辨问题还要有一定难度,即超越学生既有的问题解决水平,需要学生以合作讨论或辩论亦或借助教师的教学引导才能解决。这样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辨,并顺利解决相关问题与困惑,提升认清复杂信息背后的本质的能力。例如,在“社会历史的主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在导入部分展示唯心史观的观点,如路易十四的“国家即朕,朕即国家”,其认为自己是“王权神授”,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皇帝家族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同时,对比展示5·12汶川地震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这一事件。然后,设置思辨问题“到底谁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让学生思考。经过思辨,学生明晰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形成英雄史观的原因是什么”等思辨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考,使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3)积极反馈评价,促进学生思辨。对学生的课堂思辨表现进行恰当、合理评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借助教师的及时反馈,学生可明确自己在思辨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反思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从而在之后的思辨学习中扬长避短。在评价中,教师要改变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方式,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重视考察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为此,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展示自我,并对此进行记录,将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例如,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所见所闻的各种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然后就其中的不足进行提示,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完成新知识讲解后,教师还可抽出一定课堂时间进行测试,让学生明晰自己是否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以及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样,通过及时反馈学生的思辨学习过程与结果,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明确进一步提升的方向。
3.营造思辨氛围,使学生体悟思辨乐趣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时,教师要营造积极的思辨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9]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回答错误或偏离正确答案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思考方向和思考空间,形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松心情,乐于在课堂上思考,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可见,思辨能力不是在被动学习中形成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无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营造思辨氛围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辨方向积极质疑,勤于思考。这样,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敢于思考,敢于表达,还乐于思辨,并在思辨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四、结语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大学思想政治课相衔接的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目标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理清自我发展需要,反思和规划自己的人生,这离不开思辨能力助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思政课教师要承担起教育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价值引领,精选教学案例,创设思辨情境,合理反馈评价,并营造思辨氛围,让学生明确思辨方向,学会思辨并乐于、善于思辨,在思辨中向善、向上,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29-34.
[2]黄向娟.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政治利用议题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的有效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8):41-42.
[3]赵英杰.新时代十年党的青年工作:历程、成就、经验[J].重庆社会科学,2023(05):92-102.
[4]苏蕾,郭文苑.中国生态故事中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3):76-91.
[5]穆光宗,侯梦舜,尹书山,等.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人口学前瞻与优化青年人口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2): 5-28.
[6]李木洲,叶晓芳.高考建制70年政策演变的逻辑、特征与趋势[J].复旦教育论坛,2022,20(05):14-20.
[7]邵振乔.广东省普通高考政治试题的特征分析与教学建议[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09):79-82.
[8]周祥奉.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45):40-41.
[9]张亚男,周海玲.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21(02):79-81.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peculative Abilit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Zhou Huxiao, Wang Hong
(School of Marxism,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2, China)
Abstract: The thinking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velops rapidly but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s lacking. When faced with complex information and diverse valu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y often do not know how to distinguish.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use senior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a carri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emphasizing quality assessment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guidance, comprehensiveness, reflection, and logic, adhere to value guidance, build a speculative classroom, create a speculative atmosphere, help students grasp the direction of speculation, learn to think, and appreciate the joy of think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 speculativeability;directionality;comprehensiveness;reflective;logic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