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像丹青亦像诗
2024-06-30周光辉
我同谢玲相识,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我记得几年前我们东坡赤壁诗社同仁,前往阜阳诗词学会学习取经,并在阜南县焦陂酒业公司参加阜阳诗词学会举办的诗赛颁奖活动。当主持人宣布谢玲的名字时,我发现一位窈窕淑女走上了舞台,顿觉眼前一亮,内心不禁叹道,果然是皖北多美女,美眉吟美诗。自此以后,我对诗人谢玲有了一些关注,关注其人,其事,其诗。这一次全球发行的《东坡赤壁诗词》从众多的安微诗人中,选择她的一组田园诗词,在《诗人看台》栏目刊发。我觉得她实至名归,我也很高兴为其评论。当然我修为不足,评论可能偏颇不如她愿,但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不会妨碍我们共同为弘扬中华诗词而发奋的决心与信心。
我对谢玲的这组田园诗词,进行了认真阅读,感觉非常好。觉得与其说是她内心吟诵出的一首首田园诗,还不如说是她内心描绘出的一幅幅田园画,给人们一种亦像丹青亦像诗的视角冲击,颇有王维风格。这组诗画,可以从时间上来划分,把皖北农村春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四时美景描绘、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动人。也可以从认知上来感悟,我觉得她吐出的是淸新,饱含的是美韵,流露的是真情!
一、诗人笔下出清新
读罢谢玲的田园诗,便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她能够把俗事变成诗话,把平凡升华成高雅,这是她的功力,也是她田园诗词的一个鲜明特点。
如她的七绝《插秧姑娘》:
巧手翻飞绣绿田,心中经纬织无边。
秧苗插在白云里,靓了乡村一片天。
我们儿时都插过秧,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劳作,一天下来,一身汗水一身泥,还要时刻防范蚂蟥的叮咬,我的感觉是不堪回首。但谢诗人笔下的插秧却不是这样的。她诗中记叙的劳动过程十分地美好,如诗、如画、如舞、如歌。首句“巧手翻飞绣绿田”,就是一幅春耕画。在这幅画里,有姑娘翻飞的巧手,有一望无涯的绿田,巧手与绿田的交流融合,使得这个画面非常地养眼和灵动。次句“心中经纬织无边”,就是诗的语言了。它表达的意思是姑娘在劳动过程中,不仅没感觉苦和累,而是体验到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生活、创造未来、创造美好的感受,心中怀有更广阔的天地。第三句“秧苗插在白云里”,这句既是诗又是画,我觉得更像一支舞。我们都知道,舞蹈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提炼出来的,中央电视台也播放过把打农药变成了跳舞的小品。我认为作者定是受到了启发,不然写不出这样精妙的诗句。秧苗只能插在绿田里,如何插进白云里呢,只有姑娘怀飞天梦想,展舞蹈英姿才能达此目的。尾句是合,是诗的结尾和高峰。它是一支歌,是一曲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颂歌。综观全诗,既写景,又叙事,还抒怀,环环紧扣。清新脱俗,是诗人田园诗中之上品。
又如七律《小村初夏》
荼蘼枝上老春风,夏日初临暖意融。
杨柳成荫凝软绿,蔷薇满架正娇红。
凉生修竹摇清影,雨过新荷映碧空。
极目田原翻麦浪,鹃声不住到云峰。
这首诗全写景,描写的是皖北乡村春末夏初的田园景色。它并没有因季节更替而有大的变化,空气清新,大地祥和,万物安守,生生不息。
首联“荼蘼枝上春风老”,春天已过,夏日初临,暖意融融,这是季节交替的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这种变换我们没感觉到时空上的大起大落,所以,这个变化是宁静而少露痕迹的。既然首联已起,二、三联必然要作相应的承接。我认为承接所描写的物和景都十分恰当,给人以清新淡雅之美感。“杨柳成荫凝软绿,蔷薇满架正娇红”。软绿是初绿,娇红是新红,素不?雅不?我觉得又素又雅。是典型的王维诗风。“凉生修竹摇清影,雨过新荷映碧空”,这在画家的眼里,就是两幅清新素雅的中国画。尾联在写景基础上,还向人们发出了呼唤,表面上写的是田原翻麦浪、鹃声到云峰两种美景,实则是用拟人手法,用鹃声向乡民发出创业、致富、图强的呼声。
二、颍河两岸抒美韵
诗人生活在颍水与淮河交汇的颍上县。那儿田园锦绣,人杰地灵,是阜阳风光最美的地方。不管一个地方的风景多么美好,总需要人们去发现和推介,犹如千里马需要伯乐相中一样,不然的话,就像佳人虽靓却养在深闺人不识。诗人谢玲就像相马的伯乐,以女性独特的细腻,诗人审视的目光和情怀,去挖掘捕捉颍河两岸的美韵,并把它记录下来,推荐出去。她无疑是忠贞的颍河儿女,是称职的颍河形象代言人。
我们先鉴赏她的七绝《农家》:
拂面凉风小径斜,荷塘垂钓是农家。
长竿直抵烟波里,半钓鱼儿半赏花。
这首小绝,诗中有画,画里有诗,描绘的是颍上农村的绝美景况,可同千古名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比美。全诗描述的是作者走在乡间的小道上,迎面而来的是凉爽的和风,看到的是在塘边垂钓的庄稼汉子。汉子是把长竿扔进水里、浪里、烟波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合句奇峰突起,指出了钓鱼汉子的用心。原来钓鱼非在鱼身上,而是在享受垂钓过程,享受休闲时光。更进一步的是,一句“半观花”又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原来农人在垂钓过程中,还在用心体念周围的美景。这是农人在观察,也是诗人在观察,是诗人通过农人的眼睛去发现美、挖掘美、歌唱美,并用诗词的语音,将这种美介绍给广大的读者,传播给千千万万热爱美的人们。
我们再观赏诗人的七律《村望》:
麦浪翻金草色青,横塘沉碧涨新萍。
杨花影乱黏人舞,布谷声悠悦耳听。
摇曳樱桃生烂漫,参差菡萏立娉婷。
村童无赖追黄鸟,望里庄台似画屏。
这首七律名村望,顾名思义是作者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村容村貌。时令应是春夏之交。她到底看到了哪些景色呢?一共看到七种朴素自然的乡村胜景。这七种美景又有机地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的乡村画屏。
首联“麦浪翻金草色新,横塘沉碧涨新萍”。麦浪翻金,丰收在望,横塘沉碧,新萍吐蕊。颔联记述的是杨花飞絮,催人起舞,杜鹃鸣唱,催人农桑。颈联写的是樱桃摇曳,菡萏参差,玉立亭亭。尾联“村童无赖追黄鸟,望里庄台似画屏”。这两句竟引起了我的儿时记忆,我也曾追过鸟儿。那是不可能追上的。只能证明乡村生活的乐趣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一句是对全诗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诗人看到的是一个村,更是一幅画,更是一首歌,更是中国农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三农”的希望和未来。
三、农家院里寄真情
谢玲这组田园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农民生活的,有耕作的,有垂钓的,有庭院情趣的。这些诗词在保持其清新风格、宣传美景之外,还对“三农”倾注了真挚的感情。写农人所悲所乐,关注农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读者在赏读之时,忍不住回忆起了乡梓,忍不住记住了乡愁。
诗人在七绝《回家过年》中写道:
一路归心似鼓催,晨昏何惧雪皑皑。
小车才进村东口,已见阿娘跑过来。
说真话,我读到这首小绝时,早已热泪盈眶,因我也有相同的经历。我相信有此经历的人们,都会为此景此诗动容。我把此绝与孟郊的《游子吟》进行了比较,虽然一首反映送别,一首反映迎归,事件不一样,但对人性、人情的歌颂,是一样的,都是反映母子(女)情深。如果从感情的宣泄上,从感人的程度上,谢诗是优于孟诗的。它的前两句“一路归心似鼓催,晨昏何惧雪皑皑”。反映的是游子的心情,为了早日归家,早点见到父母、亲人,晨昏赶路,不惧白雪纷飞,不惧路遥路滑,反映的是游子的归心似箭。转句“小车才进村东口”转得很好,最好的一字是“东”字,为什么不是南或西字,读者自行感悟。结尾奇妙无穷,妙在一个“跑”字上,阿娘为什么不是看过来或走过来,而是跑过来呢?因为只有一个“跑”字,才能把母亲急切见到儿女的心情彰显出来。我为什么要说孟诗不如谢诗,除上面所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谢诗表现了父母儿女之间的互相思念、双向奔赴,而孟诗中似乎没感觉到这一点。
我们再来看诗人的《鹧鸪天·农家》:
五月熏风遍海涯,无边风景在农家。层楼掩映芭蕉叶,小院氤氲栀子花。 插早稻,种秋瓜。烟波深处养鱼虾。闲时最爱邀朋至,老酒三杯饮作茶。
这首词就是农家四季舒适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一幅农家活动的优美画图。它饱含着对农家的歌颂,饱含着对农民的真情。这种感情在全词中自然流露,毫无做作之感,读来十分感人。
头两句“五月熏风遍海涯,无边风景在农家”就饱含着对家乡、对土地、对农民的无限深情。首先是将广袤无边的皖北平原比作汪洋大海,正是这块大海般的沃土,才让这儿的百姓们生生不息,才让农家院子有了无边的风景。这些风景有什么,三四句自然承接,“层楼掩映芭蕉叶,小院氤氲栀子花”。楼房掩映芭蕉叶,用本身就高大的芭蕉树来反衬楼房,手法奇特,还有农家小院透露出浓郁的栀子花香。面对此情此景,乡民们没有贪图享乐,没有停下劳作的双手。他们插早稻,种秋瓜,烟波深处养鱼虾。正是由于有了辛勒的劳作,才有了丰收的果实,才能够“闲时最爱邀朋至”,才能够“老酒三杯饮作茶”。这首词在很小的篇幅里,把感恩土地母亲、描述村庄农院风貌、肯定农户的劳动和成果、并大胆地歌颂在建设秀美乡村过程中、农村的明显变化和广大农民的幸福生活等等内容融合为一体,足见诗人的情感和匠心。
如果说此组诗词不足之处,我觉得好像内容过于单一,一目过去,都似曾相识。但瑕不掩瑜,丝毫不影响这组田园诗的整体水平。我衷心的希望,美女诗人的诗愈写愈好,不断地迈向诗和远方,我也会在远方为她祝福!
(作者周光辉,系东坡赤壁诗社副社长、麻城诗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