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对策
2024-06-30苟向东
生本理念的渗透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很多方面,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在考核中,教师越来越注重考核的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上课效率,通过上课适当的提问、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融入课堂,再通过设计层次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高效学习物理知识的效果。下面以“圆周运动”的内容来探索生本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在编排“圆周运动”的内容时,首先,通过“游乐场摩天轮如何运动”“钟表指针尖端的运动轨迹”“电风扇叶片上某一点的运动轨迹”等案例来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圆周运动以及圆周运动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学习“圆周运动”的重点,也是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做铺垫。其次,教材通过设计一个个实验并说明实验过程,总结出“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性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周运动。另外,本章节后面的与“圆周运动”内容有关的例题和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会梳理“圆周运动”的定义、性质、特点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绘制思维导图,加深对“圆周运动”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思维导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圆周运动,掌握圆周运动的特点。
2.帮助学生认识圆周运动中的线速度v、角速度w、周期T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
3.让学生总结和掌握线速度、角速度与周期之间的关系,并学会解决相关类型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圆周运动的特点。
2.让学生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的概念,并能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计算。
3.使学生明白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圆周运动问题需要的物理变量,如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
2.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物理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换算。
五、教学过程
教师在讲授课程之前先播放自行车向前运动的视频,在自行车上标注A、B、C三个点,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A、B、C三点的运动。
师:在课前我让同学们预习了本章课程,那么通过观察视频中自行车运动的全过程,同学们能发现A、B、C三点在做什么运动吗?
生:如果以自行车为参照物的话,A、B、C三点都是在做圆周运动。
师:看来同学们都预习了这一章的内容,那下面老师开始讲解“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车轮的运动视频将学生代入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物理现象的发生就在我们身边,并引出新课。)
师:那么A、B、C三点的运动快慢程度该怎么分析呢?请大家回答一下是如何理解A、B、C三点的运动的。
生:A、B两点在一个轮子上,所以我觉得它们的速度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虽然B、C两点在一个链条上,但它们是分开转动的,所以我觉得它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师:我们在考虑A、B两点的速度时是用什么做比较的?
生:路程。
师:对的,我们是在路程上看待A、B两点的速度的。那分析B、C两点运动时是从什么方面考虑的?
生:我认为分析B、C两点的速度是从角度方面考虑的,因为B、C两点所在的轮子是通过一个链条连接的,在相等的时间内,两点运动的路程是一样的,但是两个轮子大小不一样,相同时间内,转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希望同学们可以向他学习,养成在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及时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榜样的作用。)
师:从上面的回答可以总结出,在分析圆周运动的问题时,需要结合路程和角度两方面来考虑。就像A、B两点的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相同,但其运动路程是不同的。
生:像数学中的扇形,角度相同,如果扇形大小不同,它们的弧长是不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到位。接下来,我将引入一个量叫“线速度”,同学们请看课本,线速度是用哪个符号来表示,它的定义是什么呢?
生:用符号v来表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某段时间内的弧长和该段时间的比值叫作线速度。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在教材上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物理知识。)
师:根据定义可以知道线速度的定义式为,线速度的单位为米每秒,符号是:m/s,那么同学们v=思考一下为什么不直接用我们之前学过的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是再引入一个新的物理变量线速度呢?它们两个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目前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师:接下来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可以交换彼此的想法,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发现自身没能思考到的方面。)
师:接下来老师举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
假设甲、乙两物体同时从A点出发,并且都沿顺时针做圆周运动,经过时间t后,甲物体到B点,乙物体到C点,且两物体都没有绕完一圈,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乙两物体谁的平均线速度大?谁的平均速度大?
生: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因为平均速度是用位移比上时间,甲的位移比乙的位移大,所以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生:乙的平均线速度比甲的平均线速度大,因为线速度是弧长比上时间,乙走过的弧长比甲走过的弧长要长,所以乙的平均线速度大于甲的平均线速度。
师: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都是速度,但是一个点在做曲线运动时就不能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其速度的快慢。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线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
生:矢量。
师:对的,线速度和速度一样都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接下来,我们共同分析一下B、C两点,这两点所在的轮子是通过一条链子连在一起的,所以一段时间内,B、C两点所走的弧长是相等的,那么我可以说B、C两点做的圆周运动是完全一样的吗?
生:不可以,虽然它们走过的弧长相等,但是它们转过的角度是不同的,因此B、C两点的圆周运动是不一样的。
师:上面讲的是“圆周运动”内容中基础的物理变量,同学们以后分析圆周运动时要综合弧长和角度两方面来考虑。
教师点拨:在学习“圆周运动”的物理变量时,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符号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针对物理变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公式的变化过程;针对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特点,将物理教材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六、作业设计
教师应综合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上课时的状态,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另外,为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教师需要从知识点的不同方面设计不同的基础题型。同时也要包含拓展提高类的题型,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设置进阶类的题型,用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题:可以设置有关圆周运动定义、性质的选择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例1:下面对一个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任意相等时间内该点走过的位移相等
B.任意相等时间内该点走过的路程相等
C.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
D.任意相等时间内物体半径扫过的弧度相等
拓展提高题:在练习完基础知识相关的题型后,可以设置一系列与各个物理变量换算相关类型的题。
例2:
如图4所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轮子通过一条皮带连接,大轮的直径是小轮直径的两倍,请分析两轮上A、B两点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的关系。vA:vB;ωA:ωB;TA:TB分别是多少?
进阶类题型:主要是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例3:地球上北纬30度和北纬60度上的两点,它们之间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值是多少?
七、教学反思
这一章节的知识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表现适当地增加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通过层次化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生本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式。另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不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生本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中学)
编辑:赵文静
作者简介:苟向东(1989—),男,汉族,甘肃庆阳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