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勿再错
2024-06-30王文昌
王文昌
京剧《法门寺》中有两个丑角:一个是贾桂,以奴才相著称,所谓“站惯的贾桂不敢坐”;另一个是刘公道,奸猾诡怪,擅长心术,工于算计,常贪心不足。剧中,公堂上衙役高喊:“将刘公道油锅炸了!”他一听,赶紧摆手道:“慢着,这油折合成钱给我,咱来个干锅烙吧。”只这一句,贪婪之相远胜严监生与葛朗台。
剧中的刘公道除了贪婪,更非光明磊落之人,最终一步步把自己弄成了杀人犯。
一日,刘公道在家中闲坐,忽听得外面“咕咚”一声,走出去一看,竟发现两颗人头。刘公道委实吃惊不小。按说他只要报官就是了。但他脑子活络,心中一动:“报官,说不定就会惹来讲不清的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他提起人头扔到井里。
岂料,刘公道的这个举动被雇工宋兴儿撞见了,这下真的说不清楚了。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设计把宋兴儿骗到井边,将其打落井中——这下他真成了杀人犯。
接下来怎么办?刘公道想先发制人,于是跑到公堂上状告宋兴儿“窃财潜逃”,贼喊捉贼地要求官府捉拿宋兴儿。
剧情几经周折,最终刘瑾复查此案,令真相大白于天下。刘公道等人被定罪斩首,其命运就此画上句号。
明明是个旁观者,至多算是目击证人,但刘公道自恃聪明,几番折腾,硬是把自己弄成了杀人犯。与其巧持于后,何若拙守于前。刘公道发现院中的两颗人头时,如果没有那么多利己的活络心思,后面也就不会一次又一次为前一个错误行为埋单。不报官是“一错”“小错”,为掩盖而杀害宋兴儿,则是“再错”“大错”。
聪明是好的,但要用到正确的地方,耍小聪明可能是要命的事情。聪明人永远应该以诚为本,不越界,不贪利,脚踏实地。有人认为这是笨拙的表现,其实这样的人生成本最小,收益最大。清白做人,方能长长久久;行稳,方能致远。任何时候都不要试图掩盖真相——太阳总会出来,光天化日,一目了然。
诚实做人,成本极小;试图掩盖真相,付出的成本可能一次比一次大——人格成本、家庭成本乃至公共利益成本,所谓欲盖弥彰,直至以命相抵。
联想到如今的一些贪腐官员,都是在利益面前丢掉了原则,在欲望面前丧失了人格。他们都是从“一错”开始,错上加错,拿了不该拿的钱,做了不该做的事,直至疯狂聚敛,恶贯满盈。他们虽百般掩饰,费尽心机,但最终既蚀了财,又“丢了人”,“一举两失”,甚至“多失”,直至一无所有,身陷囹圄,身败名裂。
“一错”往往可能“再错”,“小错”往往铸成“大错”。第一步迈出去,要停下来其实很难,一脚踏进泥中,以后便会不管不顾,如同剧中的刘公道。
《尚书》中有一句话极好:“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周易》中则有言:“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刘公道名字中的“公道”哪去了?是他自己丢掉了!公道的前提是清白,是正直,是守规矩,是坦荡无私,而刘公道自作聪明,作茧自缚,怨不得别人。
戏是假的,但要当真看。观赏《法门寺》,不做刘公道,方为不枉。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