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地上起新绿
2024-06-30李林海王琦
李林海 王琦
从淇县西端的云梦山起,沿着起伏的山脉一路向北,直到庙口镇夺丰水库,一条总长20余千米,覆盖卧羊湾、青羊口、上曹、仙谈岗等13个村庄的10万亩生态屏障,犹如绿色长龙焕发出飘逸灵动的新姿。
淇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山区面积高达246平方千米,而且山区的大部分地区立地条件非常差,不仅山高坡陡,而且严重缺水、缺土,绿化造林难度大。为此,2022年,淇县吹响困难地造林的号角,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方式、完善技术等措施,向困难地造林发起冲锋。
高位推进 靠前指挥
淇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困难地造林工作,连续3年召开高规格冬春国土绿化会战动员大会,将困难地造林作为优先事项进行研究,主要领导亲自爬陡坡、穿荆棘,多次深入山区一线调研指导困难地造林工作,现场解决遇到的难点和问题。
在资金方面,淇县聚合多级资金,累计投入困难地造林资金近6亿元,其中,国储林项目资金用于困难地造林达5亿元,争取上级林业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进行专门奖补,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封山育林等资金问题。
在困难地造林实施过程中,淇县靠前指挥,做到工作在一线落实、办法在一线产生、困难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建立项目每周例会制度,当场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实行末位淘汰制,以目标量化每日任务,对推进不力、贻误工期的,取消施工资格,由进度快的队伍取代,确保造林工作顺利推进。
科学绿化 探索实践
由于太行山存在土薄石多、石漠化严重等不利因素,淇县将科学理念与“新质”方法有机结合,严格落实科学绿化方针,在造林过程中坚持适地适绿原则,山区造林采用侧柏、刺槐、五角枫等乡土树种,实行针阔混交模式栽植;坚持以水定绿原则,对水资源匮乏地区,实行低密度造林育林;坚持“造飞结合”原则对立地条件差、人迹难至的地方或造林后成效不足的薄弱地区实行飞播二次造林。3年来,淇县累计实施飞播补充造林3万余亩。
实践中,淇县还探索出多种符合实际的造林新方法,其中,客土回填法主要针对土壤较薄的地方,外运客土回填后再栽树;蘸营养浆法是栽树之前将树苗根部蘸满用生根粉、营养剂等和好的泥浆,这样更容易成活。此外,淇县还探索出无纺布预装土法、薄膜覆盖法等适合当地的造林方法。
针对山区困难地,淇县摸索出造林“10字方针”,即“栽深”,坑深须达到30厘米以上,埋深超过根部5厘米以上,栽后至少保留15厘米深土坑便于存水;“扶直”,树苗扶直后再培土,有利于苗木生长;“踩实”,越实越好,以用力提不起来为基本标准,土中无空气可促进苗木快速扎根;“护坑”,栽后于下坡处用土或石头设一个弧形坎,防止水土流失;“放石”,栽后围绕树苗根部放置3块石片,用于保墒、护墒。实践证明,采取“10字方针”栽种的苗木,开春即可生成新芽,夏季栽种苗木15天即能生成新芽,节水率提高80%,成活率提高2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攻坚克难 综合施策
淇县坚持“以成活论英雄”理念,从管护体质、机制、政策上源头把关,综合施策。根据山区绿化地势复杂、面积大、区域广等特性,淇县推行系统抽样法开展山区绿化验收工作,根据样地检查结果形成验收结论,克服山区绿化成果难以量化核实难题。
在资金拨付方面,淇县把拨款方法由原来“七三制”调整为“三七制”,栽完树苗后只拨付三成资金,倒逼施工队搞好管护,一改之前施工队“管护难”甚至“不管护”的问题。
树要成活,关键在水。针对山区造林项目区难以开展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淇县推行以补代建,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解决用水难
题:以施工小班为单位,按照统一标准自行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进行资金补助,大幅提高建设效率,短时间内便架设各类灌溉管道50余千米,修建蓄水池100余座,保证了苗木浇水需求,确保了苗木的成活率在95%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持续探索山区困难地造林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国土绿化质量和水平,坚决筑牢生态屏障。”淇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成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