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从不 ” 的跨层词汇化

2024-06-28王欣怡

今古文创 2024年20期

【摘要】“从不”最初连用产生于先秦时期,在唐代以前,“从不”都处于跨层结构,唐代是“从不”词汇化的形成时期,经元代发展,一直到明清时期达到成熟期。在结构紧密和语义凝练的前提下,加之语用的经济原则,“从不”经过结构的重新分析,跨层词汇化成为独立的副词。

【关键词】从不;跨层词汇化;“从/否”类副词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0-012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0.039

《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未收录“从不”一词,遍查各类字词典,现代汉语对“从不”的释义只有寥寥几字:从不,从来不。这似乎意味着“从不”尚且不属于词。根据《简明现代汉语》对词的定义,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的语义明确、融合,能够独立充当句法成分。[1]“从不”表示从来没有,通常修饰动词性成分,在句中充当状语,能独立运用,按照定义可以将其归为词。冯春田认为:“从不、从没(没有)、从未”这类词具有“时间·否定”的混合意义,而“从”又不具有独立的词的资格,所以这类组合属于词的性质。[2]因此,本文认为“从不”是一个副词。

但“从不”最初在古汉语中是处于不同句法层次的两个词,二者在句法结构上完全没有关联。“从不”是何时处于同一句法层次的?在词汇化过程中,“从不”与“从来不”产生过什么关联吗?其词汇化的动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冯春田指出:上古时期出现的时间短语“从X以(已)来”经过短语词化而形成副词“从来”;当时间副词“从来”出现在“从来+否定副词+谓词”句式范围内“从来”省缩为“从”,并且跟否定副词组合成具有“时间·否定”意义的“从/否”类副词。[2]

对于时间副词“从来”短语词化的过程,前人已论述得非常详细[3][4];然而,对于包含“从不”在内的“从/否”类副词形成问题,文章只论述了自明代后期起“从来不”到“从不”的跨层词汇化过程,晚明之前与“从不”有关的语料未被提及。“从不”是何时处于同一句法层次的这一观点尚有争议,因此,本文尝试解决上述问题,为“从不”的词汇化研究进行一些补充。

一、“从不”的源结构

“从”和“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独立的词。《说文》对“从”有两个解释:第一,“从,相听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听者,聆也。引申为相许之偁。言部曰:许,听也。”其初始是动词,解释为听从。第二,“从,随行也。”解释为跟随,跟从。在《汉语大字典》中,“不”有两种解释:第一,“非,不是。”第二,“副词”。这两种解释中,“不”都表示否定。

“从不”最初连用是在先秦时期。本文选取的语料来自陕西师大的《汉字全文检索系统》,经检索,共发现先秦关于“从不”的语料7例:

(1)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吕氏春秋》)

(2)其患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吕氏春秋》)

(3)凡鸟之举也,去骇从不骇。(《吕氏春秋》)

(4)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於从不从之义。(《荀子》)

(5)公会吴伐齐。书“会”,从不与谋。与音预。(《春秋左传正义》)

(6)童子常在成人之后,故出入所从不同也。(《仪礼注疏》)

(7)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韩非子》)

这些例子中,“从不”的断句及句子的语法层次应划分如下:(1)听从/不尽力;(2)贤/从//不肖;(3)去骇/从//不骇;(4)从//不从/之义;(5)从/不与谋;(6)出入所从/不同也;(7)天下之从/不破。

例1“听从”与“不尽力”构成转折关系;例2为“贤+从+不肖”的主谓宾结构;例3“去骇+从不骇”是并列结构;“从+不骇”进一步划分为述宾结构;例4 “明于+从不从之义”是述宾结构,“从不从+之义”再划分为定中结构,“从+不从”最后划分为并列结构;例5“从不与谋”是“从而不与谋”的省略,“而”字前后构成转折关系;例6“出入所从+不同”构成主谓结构;例7“天下之从+不破”构成主谓结构。

可见先秦时期的“从不”虽然连用,但两个字语义上并没有任何关联,“从”作为动词,解释为“听从、顺从、跟从”。从秦到唐以前,还搜集到26例语料,“从不”始终不处在同一句法层次。兹列举一些常见句式:

(8)无功而求安,何从不见欺邪?(《史论·太平经》)

(9)及帝被逼幸石头,崧亦侍从不离帝侧。(《晋书》)

(10)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黄帝针灸甲乙经》)

(11)又此一者从不思议起,不思议者即无所起。(《佛语录·宝藏论》)

(12)或见王子须曼那华以作璎珞。载小弊车驾以水牛。从不正道南向驰走。(《佛经·北凉译经》)

上述语料中,“何从”是固定结构,解释为“怎么”;“侍从”作动词充当谓语,“从”与“不”在结构和语义上没有关联;所字结构“所从”充当名词性成分;最后两例出自佛经语料,“从”字在前一例表示时间义,在后一例指具体的空间方位。可见六朝时期口语的表述已经和文言出现不同,“从”出现了表时空义的语素化倾向,但此时“从不”在结构上仍然处于两个句法层次,不是一个词。

综上所述,“从”和“不”在唐代之前还是两个没有关联的词。

二、“从不”的成词与演变

(一)形成期

唐代起,“从不”在诗歌中出现了词汇化倾向。比较有代表性的《全唐诗》中一共发现8例语料:

A:

(1)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白居易《燕子楼三首》)

(2)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白居易《谪居》)

B:

(3)昔予从不调,经岁旅淮源。念尔长相失,何时返故园。(王泠然《淮南寄舍弟》)

C:

(4)遇境多怆辛,逢人益敦故。形质属天地,推迁从不住。(白居易《渐老》)

(5)无尘从不扫,有鸟莫令弹。若要添风月,应除数百竿。(韩愈《竹径》)

(6)宦途从不问,身事觉无差。(李频《书怀》)

(7)虏语嫌不学,胡音从不翻。(皎然《偶然五首》)

(8)曾携酒伴无端宿,自入朝行便别春。潦倒微之从不占,未知公议道何人。(元稹《再酬复言和前篇》)

可将这8例语料分为三类:A类“从不”尚未词汇化,B类“从不”处于词汇化过渡的中间地带,C类“从不”已经初具词汇化雏形。在句法结构上,五言诗遵守“二一二”的节拍,七言诗在此基础上加上两个音节,规律相同。本文从诗歌的节律和语义角度对“从不”的句法层次进行分析。

A组语料中,例1“自从”是一个固定结构,“不”与后面动词结合,二者不在一个句法层次。例2可以从对仗的角度进行结构分析:“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为何事”根据诗义解释为“为的是什么事”,相应的,与它对仗的“从不才”也应该是一个“1+2”结构,根据诗义可以解释为“只得顺从,安于做一个没有才能的人”,“从不”也不在一个句法层次。

B组语料出现了两种划分的可能性:从语义上看,“从前我从来没有接到过任职调遣”,这时“从不”可以视为融合的词;但从句法上看,“从不调”也可以与“旅淮源”对应,遵从“1+2”结构,解释为“顺从安排不调动”。这时,关于“从不”的分析出现了两可的局面,可以说“从不”处于词汇化的过渡阶段。

C组语料则是“从不”含义的进一步演化和发展。在这5例语料中,“从不”的意义是明确、融合的,表达的都是“从来不、从来没有”的意思。尽管从句法上来看,C组和B组一样遵循诗歌独特的节律,按照“二一二”的节拍进行诵读,但在语义上,“从不”已经不能再按照诗歌的节拍进行句法结构的划分了。

通过上述语料可以看到“从不”的演变过程,发展到唐代,“从不”已初具词的雏形,这也许和诗歌这一体裁有很大的相关性。五代和宋关于“从不”的语料只有零星几例,“从不”仍处于词汇化的形成期,与唐代差异不大,兹举一例:

(9)唯有师与弟子不转经。帝问师:“师也且从不转经,弟子为什摩不转经?”(《祖堂集》)

(二)发展成熟期

元代起,“从不”在口语中经常使用,但元代语料甚少,只检索到12例;一直到明清时期,“从不”大量出现在小说等作品中。检索到明代语料112例,清代语料324例,常见的有:

(10)却说玉姐上了百花楼,从不下梯。(《元代话本选集》)

(11)老娘从不说谎,当真哩!(《元代话本选集》)

(12)我朝以弓马取天下,从不晓得甚么叫作图安逸。(《侠女奇缘》)

(13)姑娘向来除了信一个天之外,从不信这些说鬼说神的事。(《侠女奇缘》)

(14)请自方便,我从不用酒的。(《醒世姻缘传》)

(15)从不会学那小家女子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儿女英雄传》)

在这些语料中,“从不”在语义和句法结构上与现代汉语的用法都基本一致。在语义上,“从不”表示“从来不,从来不曾”,表达的是时间·否定义;在句法上,“从不”修饰的是后面的动词性成分,即副词作状语修饰谓语,且修饰的动词性成分十分多元化。此外,可供支撑的语料数量充足,足以见“从不”的这一用法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到这里,我们可以认为“从不”已经完成了词汇化,变成了副词。

三、“从不”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

词汇化一般指的是短语、句法结构、跨层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5]。由上文分析,“从不”是经由非句法结构的跨层词汇化而来的,“从”和“不”原先是两个没有直接组合关系、而只是在句子线性序列上相邻的序列成分,经历漫长的变化,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词。

(一)“从不”词汇化的机制

冯春田(2005)已经很好地阐述了“从不”词汇化的机制:“从来不”的“来”省缩之后,“从不”成为一词,改变了原来的句法层次关系,由“从来+{否定词+谓词}”变为了“{从+否定词}+谓词”。即通过结构的重新分析,“从不”成为一个新的表示时间的副词。以语料(10)为例,“从不下梯”表达的意思是“从来不下楼梯”,句法层次按通常的分析是“从来/不下梯”,当“来”被省略之后,句子层次就变成了“从不/下梯”,改变分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词汇。

(二)“从不”词汇化的动因

1.空间义向时间义的转变

“从不”的词汇化与“来”字的省略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从来、从来不”的语言演变历程是十分必要的。关于“从来”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其词汇化历程如下[6]:“从来”的源结构是先秦时期的“从……来”以及“所从来”短语,此时“来”具有明显的位移义和动作性,表达的是具体的空间义;两汉时期,“所从来”长期和表达时间久远的词语组合,并在语言中高频率地使用,“来”由原来的空间义转指时间,意义虚化;随着汉语的双音节化和“所”字功能的弱化,“从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词;成词以后意义又进一步虚化,最终由表达时间概念的名词演化成时间副词。“从来”由空间向时间维度的转化是“从不”可能形成的前提条件。

2.结构的紧密和语义的凝练

上文在分析“从不”词汇化过程时,提到“从不”最初语义的融合可能与诗歌这一体裁有关:诗歌的创作要求语词的凝练和结构的紧密,尤其是近体诗对平仄、对仗、押韵等都有明确严格的要求,当字数受到限制时,语义虚化的“来”在这时就被省略了,留下“从”字语义上与后面的内容粘连,如“宦途从不问,身事觉无差。”如董秀芳所提到的: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得原来分立的单位变得相互依赖,相应的,原结构的较为清晰地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最终消失。[5]“从不”在由跨层结构凝固成词的过程中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了分界。

3.语用的经济原则

关于“从不”词汇化的语料在唐代之后更多出现在口语和小说中,这时“从不”并未受到诗歌字数限制和心理组块化的影响。检索发现,在语料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元代关于“从不”的语料有12例,“从来不”有27例;明代“从不”有112例,“从来不”有42例;清代“从不”有324例,“从来不”有110例。白话中“从不”的频次增加可能是出于语用的经济原则,为发音的省力,人们将已经虚化的构词语素“来”省略,只说“从不”也可表达说话者的意思。

四、余论:“从/否”类副词的词汇化

上文提到“从不”的词汇化经元代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成熟,成为独立的副词。大约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诸如“从不曾、从未、从无、从没”这样的“从+否定词”形式,称为“从/否”类副词。经观察发现,这些词的形成发展与“从不”有很强的一致性,兹列举一些典型语料在文章最后进行补充。

“从不曾”初见于元杂剧,仅寥寥4例,明代增长到109例,清代出现321例,如:

(1)你算了三十年的卦,从不曾算差了。(《全元曲》)

(2)我从不曾到此,一过桥去,便知端的。(《封神演义》)

“从未”初见于明代,有25条语料,发展到清代大幅增长至278例,如:

(3)这岭壁万仞,从未曾见人上去,你怎么从上面下来的?(《梼杌闲评》)

(4)小妹深闺娇女,从未出门,只因随父进香,误陷于贼人之手。(《警世通言》)

“从没”初见于元杂剧,仅有1例,明代有13例,清代增长到191例,“从没”也是“从没有”的省略形式,例如:

(5)俺为甚的无柴少米不纳民间价,为甚的穿衙入府不受官司骂。也则为公心皮道从没分毫诈。(《全元杂剧》)

(6)自出世以来,从没有受过这样苦。(《梼杌闲评》)

“从无”初见于全元南戏,仅发现1例,到明代出现36例,清代有126例,如:

(7)每每触忤卑人,屡加训责,他从无怨恨之心,奈绝无顺从之美。(《全元南戏》)

(8)那人说出姓名来,真个百家小说未见其名,廿一史中从无此事。(《三遂平妖传》)

通过对这类词的调查,可以发现“从+否定词”这一结构形式在历史上是平行出现的,且经历了相同的发展演变。随着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转变,“从/否”类副词始见于话本小说或戏曲这类口语题材中,虽只有零星几语,经明代继续发展,至清朝达到使用的成熟巅峰期。这一结构的来源始于“从”字由空间到时间义的转变,“从”与其他否定词搭配连用,进一步表达对于“时间·否定义”的强调,由此,“从”字成为一个构词性很强的语素,在紧密的结构中,经过重新分析,最终完成跨层词汇化。在上述语料中,可以发现“从不曾”“从未”的数量更多,“从无”“从没(有)”的数量相对少一些。这可能是因为“曾”在语义上指向过去,和“从”最初强调过去这一语义特征相同,二者在时间上相呼应;关于“从未”的语料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从未曾见”,与“曾”字的黏着可能强化了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相比而言,“从无”“从没(有)”更强调的是“从过去到现在”这一涵义。

参考文献:

[1]张斌.简明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115-116.

[2]冯春田.汉语“从/否”类副词的历史考察[J].语文研究,2005,(4).

[3]匡鹏飞.时间副词“从来”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10,(3).

[4]念颖.“从来”的词汇化及其演变机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5]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23.

[6]陈昌来,张长永.“从来”的词汇化历程及其指称化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作者简介:

王欣怡,女,上海嘉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