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系统视角下台风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
2024-06-28薛晴王雪
薛晴 王雪
【摘要】以评价系统为理论框架,以“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为指导,采用生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台风新闻报道中评价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背后的生态取向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所选语料中介入资源多于级差资源,态度资源最少;整体呈生态有益性取向。旨在提高受众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丰富和拓展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评价系统;台风报道;生态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20-012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0.03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SJGY20210899);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数字教育背景下中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协会项目(22JS0202);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GP2022001)。
一、引言
生态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学科领域的一个主要研究范式[1]。生态话语分析是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基于一定的理论,对话语的生态性进行分析一种模式,目的是挖掘话语所蕴含的生态取向,改善人们的生态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话语分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小说、广告语篇、教学话语、政治话语、环境语篇、诗歌以及新闻语篇。虽有学者涉及气候语篇的研究,但鲜有人仅针对台风新闻语篇进行生态话语分析。
我国是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7月份以来,台风陆续登陆我国,台风强度偏强,路径复杂,致灾风险高。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的网络新闻生态话语,具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引导力,能够引导公众的生态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
鉴于此,本研究以评价系统为理论框架,以“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3]为指导,对台风报道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旨在探讨台风报道中态度资源、介入资源及级差资源的分布特征,揭示新闻语篇中隐含的生态取向和生态意义,以期为生态有益性的台风新闻报道提供借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生态哲学观
生态语言学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语言与环境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价值观,即生态哲学观[4]。生态哲学观这一概念最早是由Arne Naess在1973年提出,英国学者斯提比将这一概念引入生态话语分析[5]。本研究采用何伟和魏榕提出的“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对遵循该生态哲学观的观点表现出明确支持,对违背该生态哲学观的观点表现出明确反对,皆属于生态有益性话语;对遵循该生态哲学观的观点表现出明确反对,对违背该生态哲学观的观点表现出明确支持,属于生态破坏性话语;对于遵循和违背该生态哲学观的观点都持保留态度,则属于生态模糊性话语。
判断话语的生态取向,还需确定话语所属的生态系统类型,明确评价内容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最终判断其对哪种生态系统产生何种影响。生态取向标准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而不同:当评价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系统时,分为“人本位”和“自然本位”;当评价内容涉及社会生态系统时,分为“利本位”和“义本位”。
(二)评价理论
韩礼德提出了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6]。其中,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的功能,Martin的评价理论被认为是人际功能的新发展。评价功能包含态度、介入、级差三个子系统。态度系统是该理论的核心,关注说话人的情感;介入系统是指态度的来源;级差系统则指态度介入的程度[7]。态度系统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介入系统是指态度的来源,分为自言和借言。级差系统又分为聚焦和语势。
说话人通过评价性词汇表达对事物或事件的态度、情感、立场等,实际上也传达出了自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取向。因此,评价理论适用于生态话语分析。
三、评价资源的生态话语分析
(一)语料来源与分析
笔者在新华网以“台风”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范围为2023年7月1日到2023年9月1日,在检索结果中随机抽取了20篇,共计4923字,90个小句。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何伟、马子杰于2020年对原评价系统进行了完善后的评价系统,使用UAM Corpus Tool软件,对台风新闻语篇中态度、介入和级差资源及其所折射的生态取向进行人工识别与标注,统计出每种资源和生态取向出现的频次和所占比例。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1)台风报道中评价资源的分布呈现出哪些特征?
(2)台风报道通过评价资源的使用折射出怎样的生态取向?
(二)评价资源整体分布特征
所选语料中介入资源最多(43.01%),共80条;其次是级差资源(37.63%),共70条;最少的是态度资源(19.35%),共36条。以下将具体分析这三种评价资源在台风报道中的分布情况及其所折射的生态取向。
(三)态度资源及其折射的生态取向分析
态度是指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态度,包括情感、判断、鉴赏三个子系统。情感即从心理学出发[8],对评价对象的感情反应,包括满足/不满足、高兴/不高兴、渴望/不渴望、安全/不安全[9]。判断从伦理学出发,依据伦理道德或法律法规对评价对象做出道德评判,包括社会评判和社会鉴赏,其中社会评判可以分为态势性、能力性和可靠性,社会制约包括正当性和真诚性。鉴赏从美学出发,对某一现象或过程做出反应。包括反应、构成和价值。
如表1所示,态度资源共36条。情感资源6条,包括满足/不满足1条以及安全/不安全5条,主要表达了台风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危害,以及政府的救助行动为人们提供了安全保障。判断资源15条,包括社会评判14条,社会制约1条,主要体现了台风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救助行动的人道主义精神。鉴赏资源15条,包括反应6条、构成1条和价值8条,主要表达出对政府及救援组织的高度赞扬,赞扬其将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的高尚品格。
由表2可知,生态有益性占比最高,生态破坏性其次,由于语料中没有检测到生态模糊性,故不进行分析。语料中生态有益性态度资源占有绝对优势。以下将具体分析态度资源中的生态取向:
(1)据台灾害应变中心介绍,26日傍晚,花莲县秀林乡文兰村3人上山检查水源时受困,其中1名57岁女子不幸溺水遇难,2名男子27日凌晨由当地消防部门协助脱困。
(2)为应对台风“海葵”,截至4日15时,粤东地区23条客运航线停航;海事部门在粤东海域部署了海巡船艇8艘,南海救助局部署了专业救助船4艘。
例(1)涉及人与国家组织之间的关系,属于社会生态系统。“不幸”属于判断-社会评判-态势性,表达出对文中女子遇难一事的痛惜之情,对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发展,属于义本位。“遇难”这一事件不符合生态哲学观,说话人对违背生态哲学观的事件进行了消极判断,故属于生态有益性态度资源。
例(2)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社会生态系统。“专业”一词属于鉴赏资源中的价值范畴。从义本位出发,用“专业”一词对救助船的价值进行评价,肯定了救助船在救援过程中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安抚受灾群众。说话人对符合生态哲学观的事件进行了积极的鉴赏,属于生态有益性态度资源。
(四)介入资源及其折射的生态取向分析
介入指态度资源的介入方式。介入分为自言与借言两种方式[10],自言只涉及一个话语来源,体现发话人的主观性;借言涉及多个话语来源,体现话语客观性的同时也利于发话人推卸责任[11]。借言又分为压缩和扩展,压缩的借言方式在承认异于自己的观点的同时,明确坚持自己的观点,包括否认和宣称,其中否认包括否定和反驳,宣称包括同意、断言和赞同;扩展的借言方式在承认异于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保持中立立场,包括摘引和引发,其中摘引包括承认和设距,引发包括相对引发和绝对引发。
如表3所示,所选语料的介入资源皆为借言。前文已提过,新华网注重新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语料中的介入方式倾向于借言,由于没有检测到自言,故下文将不对自言介入方式进行分析。由表4可知,扩展-摘引-承认的介入方式最多;压缩-宣称-同意的介入方式位居其次;扩展-引发-相对引发的介入方式最少。大量的扩展-摘引-承认说明评价主体在承认他人观点的同时保持中立立场,符合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因其客观性和准确性是为保证人民能正确认识台风、表明政府为人民所做的努力等,故笔者认为所选语料的全部介入资源都可归属于生态有益性介入。
(3)汕头市教育局发出通知,受台风“海葵”(超强台风级)影响,全市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9月4日起停课。
(4)据气象部门预报,2日23时,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强台风级)中心位于汕头偏东方约71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
例(3)涉及国家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社会生态系统。属于扩展-摘引-承认,介入来源为汕头市教育局,介入标准为义本位,发布停课通知是出于对学生、教师等人员的人身安全考虑,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对符合生态哲学观的事件进行了积极介入,属于生态有益性入。
例(4)涉及人与国家组织之间的关系,属于社会生态系统。该句属于扩展-摘引-承认,介入来源为气象部门,介入标准为义本位。气象部门客观地表明台风的等级、路径及位置,有利于新闻受众掌握台风的真实信息。符合生态哲学观,属于生态有益性介入。
(五)级差资源及其折射的生态取向分析
级差系统是对态度介入程度的分级资源。可以用量来度量的称为语势,不能分级度量的称为聚焦。语势用来度量强度和数量,强度包括性质和过程;数量包括大小、多少和范围。根据与评价对象原型的相似程度,聚焦又分为明显和模糊。
如表4所示,语势-数量-范围占比最多;语势-数量-多少次之;其次是语势-强度-性质,语势-数量-大小,语势-强度-过程,聚焦-明显和聚焦-模糊。语势-数量多用来评价台风的等级大小、波及范围、造成的损失多少等;语势-性质用于评价台风的强度大小等。
如表5所示,生态有益性级差具有绝对优势;5条生态模糊性级差;18条生态破坏性级差。
(5)截至27日13时,台风已致1人遇难,全台累计停电5.5万户。
(6)通知指出,全市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以下称“学校”)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9月4日起停止暑期托管等一切校内活动,原计划3日下午、4日、5日返校的寄宿制学校推迟返校。
例(5)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归属自然生态系统。其中“5.5万”和“1”属于语势-数量-多少,从人本位出发,将台风(自然)与人对立起来,将灾害归结于自然原因,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对违背生态哲学观的级差资源持支持态度,属于生态破坏性级差。
例(6)中涉及国家组织与人的关系,属于社会生态系统。“全市”属于语势-数量-范围,“全市”这一大范围足以体现出教育局对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能够促进了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发展。从义本位出发,对有益话语做出积极级差,遵循生态哲学观,属于生态有益性级差。
四、结语
评价系统视角下对台风报道进行的生态话语分析表明:台风报道中介入资源和级差资源分布较多,情感资源较少;介入资源皆采用借言方式;级差资源侧重于使用语势级差;态度资源中判断资源占大多数,其次是鉴赏资源。生态有益性最多,其次是生态破坏性,生态模糊性最少。整体来看符合“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属于生态有益性语篇,对于此类语篇当持鼓励态度,有利于提高受众的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何伟.关于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外语,2018,15(04):1+11-17.
[2]曹进,杨明托.基于及物性系统的网络新闻生态话语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02):136-144.
[3]何伟,魏榕.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国际生态话语分析之生态哲学观建构[J].外语学刊,2018,(06):28-35.
[4]何伟,高然,刘佳欢.生态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5]Stibbe,A.Ecolinguistics:Language,Ecology,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15.
[6]M.A.K.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7]刘立华.评价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8]何伟,马子杰.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01):48-58.
[9]刘佳欢.中、美、俄、新、澳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新闻话语生态性比较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
[10]Martin,J.R.&White,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11]王振华,路洋.“介入系统”嬗变[J].外语学刊, 2010,(03):51-56.
作者简介:
薛晴,女,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
王雪,通讯作者,女,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