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与发展

2024-06-28周子擎

今古文创 2024年20期
关键词:市民社会黑格尔马克思

周子擎

【摘要】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强调了其作为自由领域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同时他也对市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省,尽管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因此需要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内容进行梳理,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其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理论中的逻辑神秘主义进行了批判和摒弃,并用一种全新的唯物主义视角来观察市民社会,从而达到了对市民社会的超越,提出了人类解放这样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关键词】黑格尔;市民社会;马克思;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0-006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0.022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研究》(项目编号:23AKS009)。

“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在西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西方近代思想启蒙家大多都是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层面来理解的。黑格尔对是最早将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相对来理解的思想家,并且赋予了市民社会独特的历史使命,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展示了黑格尔的社会结构体系。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并不是仅仅为了对这个理论或者黑格尔进行批判,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撬点打开了唯物史观的大门。

一、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首次将国家和市民社会当作独立因素来看待,其中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国家拥有着最高的权力,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并依附于这种权力而存在。在以往的理念中市民社会与原始社会、野蛮社会相对立是一种文明的标志,但黑格尔不把市民社会看作更高级的道德文明,而是看一种利益共同体,在市民社会中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和发展,是向国家过渡的一个阶段。在市民社会的主体人的看法上,黑格尔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把人看作经济的人,市民社会中人的交往首先都是经济交往,从人与人的利益关系满足各自的经济需要。

(一)市民社会的两个主要原则

1.市民社会的第一个原则:市民社会是由单个个体组成的,是作为“经济人”的联合,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的利益和自由。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以满足自己需要为基础,与他人进行利益交往组成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联系双方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从而获取自身的利益。而这样的一种以利益为核心组成的共同体,又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区别,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爱等因素为核心族个体之间相互帮助扶持组成的团体,而市民社会是以自身的欲望、利益为核心,出发点是从自身来考虑,不会思考其他的独立客体。市民社会就是这样一种个体独立意识的联合体,个体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身的利益而行动。为了约束个体的行为就需要用法律加以约束,这时道德和伦理对于人的约束力就会减少,所以在市民社会中道德和伦理的应用就显得缺乏。

2.市民社会的第二个原则:个体间的本质联系,因为市民重视个体的利益的表达,个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则会使用各种手段,以后至于损害其他人的利益。黑格尔也说过:“在市民社会中特殊性和普遍性虽然是分离的,但它们仍然是相互束缚和相互制约的。”虽然市民社会是以独立利益,但是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大程度的满足,个体之间会相互合作,不断联系发展,如果想要在别人那里得到利益就要给对方带去利益,这种利益关系是普遍联系的,从而到达彼此互利的目的。

(二)市民社会的三个环节

1.需要体系。市民社会中每个体以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为核心产生了利己主义,其中黑格尔将人的需要分成了精神需要、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三个方面。而这些需要之中最基础的是主观需要,即外在物和劳动,人通过外在物的获取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要想获取外在物就要进行劳动,通过劳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身的需求。人既要满足自身物质产品需要的同时,又要满足精神需要,总是在向更高一层发展。当需求无法通过个体的劳动来实现时,个体会与其他个体相互联系共同合作以达到目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也随着需求的发展而发展,不仅要满足个体自身,更要对其他个体的需求有所帮助,这种客观生活的普遍性对市民社会的范围进行了扩张,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产物。

2.司法环节。个体的利益互不相同,如何对个体的利益和获取利益的方式进行平衡,单使用道德和精神的判决是不足以支撑的,当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受到破坏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这时就需要司法维护和保障权益。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从出生地位、财富、权力等方面都大不相同,每个个体间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途径和方式也不相同,如果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来损害其他人的权益,那么社会就将陷入混乱。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人人平等的司法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作为维护秩序的一种制度,要为每个个体所认识和接受,必须具有客观性为民众所承认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黑格尔强调司法权要独立出来,不能为某个人或政府来控制,它仅仅是维护秩序的一种工具,而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3.警察和同业公会。司法机关是为了维护个体的权益而出现的,而警察也是为了这个目的,社会的范围不断扩大,单单是司法机关无法对每个个体的利益进行保障。当个体的权益收到侵犯时就需要一种进行执行的手段,这时警察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可以保证法律的强制性,对于违反的个体进行处罚从而来维持社会体系的平衡。而同业公会则是平衡个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的机构。在同业公会中会保障个体的权益,而相对的个体要对公众群里负责,也要反过来保护公会的共同利益,同时个体可以通过公会来参与国家的事务之中,从而达到发表意见的目的。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社会理论并不是全否定的,其中也有对它合理部分的肯定,对其不合理的、脱离现实的部分进行批判以此达到对黑格尔法哲学思辨的唯心主义的批判。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首先是从其哲学理论对于现实的颠倒的出发的。黑格尔把理念当成了现实的个体,把国家看作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前提和动力。而对于黑格尔的这种颠倒并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而要从为何颠倒、怎么颠倒来解释。马克思在这批判了黑格尔的逻辑神秘主义,黑格尔对于国家和家庭、市民社会关系的理解在表面上进行了区分,认识到了市民社会作为国家构成的一种要素,但是缺乏了从现实理解的部分。黑格尔又从绝对理念的角度出发,将家庭和市民社会组成国家的过程看作是一种理念从自身分离出来的结果,而不是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在这样的体系下就形成了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马克思就此站在唯物主义的观点上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对其进行了改正明确了自己的观点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二)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市民社会是对个体利益和需要满足的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为了将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话以往的家庭也就失去了意义,每个人的发展都不是为了自身的完善而是为了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失去了可能,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就是为了得到利益上的最大化,而物质利益就占据了主体,市民社会就变成了个体之间夺取利益的战场。黑格尔虽然发现了市民社会中利己的一面,但是他并没有发现这种利己现象产生原因和本质,只是将其从抽象的方面进行理解,没有对其中的经济原因进行分析,所谓的利己性就是对私人财富的占有。

(三)没有指出市民社会中劳动的异化。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理论第一次将经济学的理论引入到其中,提出了劳动和分工,但是黑格尔将劳动的概念进行了思辨的解释,将其当作了一种哲学理论,没有通过私有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劳动,只是将劳动的理解停留在了一种精神的层面。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与动物相区分的最大特点,而劳动是与人的需求息息相关的,市民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交流愈发频繁,人们的劳动开始产生分工,人和劳动之间开始产生了异化。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仅仅是从哲学和理论的角度进行的,马克思发现了其中经济学原理的缺失,对市民社会中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调查中,发现了劳动的异化并且提出了劳动异化的四重性。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中“人”的理解是以辩证唯心主义为视角,将人看作抽象的存在,没有认识到物质生活对人的重要意义,因此更加无法发现市民社会中人的劳动的异化。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建立在对其辩证唯心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并通过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解读和发展。

(一)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黑格尔对他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思想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从黑格尔的思想中跳出来,从而观察到黑格尔思想的不合理之处。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其市民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意外地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思想。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的分析进行解释的时候首先借鉴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解释,并且在此基础上用一种新的方法论去进行观察,开始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理解市民社会问题。马克思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反转了过来,将其恢复到原本的位置上,也就是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在对市民社会情况的观察中将目光转向了现实,有黑格尔所说的思想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造性地将市民社会看作了一切历史发展的基础。也正是在这样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社会的矛盾体系,发现了社会中政治的异化,从而又进一步地提出了解决这种异化的方法就是消灭异化的根源即经济异化。马克思以此思想建立了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引入了政治经济观,为他以后的思想形成打开了新的大门,从市民社会到生产资料私有制到政治异化、人的全面解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二)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超越。黑格尔市民社会的逻辑理论是以抽象的人为前提的,这种思想体现了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的观点也是脱离了实践的结果。在当时的德国思想界,思想家们的大多理论都脱离了实践,没有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观察人的生活状态没有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人,他们的理论都高悬在空中楼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两个方面考察了人的活动,与黑格尔抽象的人不同,马克思是以现实的人作为逻辑的起点。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包含着两个方面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就人的生存性是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前提,在市民社会中只有人都是以保障自己的自然属性作为前提来进行社会生活。而社会属性就是人的社会实践,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所有实践中最重要的实践。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市民社会中人的社会属性,发现了在市民社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向脱离,工人们受到一种异己力量的支配。在马克思研究人同商品的异化和劳动过程同劳动的异化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对具体的人的解释,将目光放到了现实的人并对现实的人的异化进行了分析,但是这时并没有完全脱离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把对人的劳动研究转向了对现实的物质生产之上,超越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论形成了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三)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超越,是从私人利益向共同利益的发展。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少部分人控制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在此基础上资本开始大量的积累形成一股力量。而市民社会中人会尽可能把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就会导致拥有资本的那部分人通过资本的力量开始在政治领域开始自己的控制,从而拥有真实的社会权力。通过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开始了对其他阶级的压迫,特别是对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没有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料只能将劳动当作商品出售给资产阶级,失去了自己的私人利益,他们的出现代表着最广泛的普遍利益。在私人利益的统治的下,资本主义的扩张会愈发严重一切以获取更多的利益为主,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将通过社会革命来争取自身的普遍利益,在这之后市民社会将会消亡,阶级和国家也将会消亡。这时社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共产主义社会。当每个人都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私人利益不再是每个人首选考虑的因素,共同利益成为了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摆脱了私人利益的因素,而是以共同利益为前提,社会将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发展。他认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过于抽象和理想化,未能深刻剖析市民社会的实质和现实问题。马克思强调了经济和阶级矛盾在市民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从根本上说明了其与旧理论的区别,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层面来理解,达到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来源、方法论的具体把握。马克思用政治经学的方法对被黑格尔赋予重要历史地位的政治国家的本质进行了阐释,其本质上不过是统治人们的工具,是一种虚幻的共同利益体系,只有打破了这个枷锁将市民社会进一步地发展,从私人利益和劳动异化中解放出来,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7.207.

[2]罗克全,张畅.“逻辑先在性”的消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21,(11):1-8.

[3]张飞,何正玲.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及最终走向[J].武夷学院学报,2022,41(04):13-18.

[4]郭先红.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两次批判及其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初创[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23(03):155-161.

[5]张双利.重思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J].学术月刊, 2020,52(9):15-27.

[6]李萍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逻辑起点、实质内容和价值旨归[J].理论导刊,2021,(6):101-107.

猜你喜欢

市民社会黑格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洛克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述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市民社会批判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从“政治解放”概念看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思想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