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学》课程课堂教学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24-06-28靳思昌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审计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对分课堂”是针对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学生缺课率高、上课玩手机、学习主动性差、不认真听课、课堂教学效果差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汲取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精华,符合学生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文章在阐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审计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契合点,提出了在《审计学》课程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路径,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审计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4)02-0072-(05)

DOI:10.19717/j.cnki.jjus.2024.02.013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给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获取途径。与此同时,高校课堂出现了诸如缺课率高、学生上课玩手机、不专心听课、“选择性”逃课、聊天走神等不良现象,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审计学》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难度高、师生互动少,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些现象,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将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交互学习,将二者隔堂进行,让学生在两个过程之间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个性化地内化吸收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师生角色协同转变,增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认为教师不应把知识强制传授给学生,学生不应被动接受所学知识,而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有意识的信息加工建构获得。学生受教育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目的性、建构性等特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拓展学生自我建构的边界,即先讲授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认知结构,让学生形成认知压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将个人建构拓展为小组建构,再通过全班交流,使小组建构演变为班级建构;最后,通过教师点评和总结,学生完善自己“建构-生成”的知识,完成章节内容的学习和建构任务[1],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增强思辨能力,获得知识和思想上的成长。在内化吸收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建构,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结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激活自己的已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具体包括个人建构和社会建构。教师从“教与学”转变为“导与学”的主动建构过程,将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突出师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2]。

(二)结构功能理论

结构功能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由基本的、不变的结构组成的,每一种结构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并与其他结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和行为的原因和动因,为治理社会问题提供支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分为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课堂讨论三个环节,通过整合创新,重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产生新的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其效应远大于各个环节效用之和[3],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发生结构性变革,达到整体优于个体的系统功能效应。

1.教学过程结构的改变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课堂讨论三个环节。其中,教师讲授环节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框架、基本概念、重点难点,让学生系统了解《审计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重点难点,保留了教师讲授知识的精髓,保证了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学生听取教师讲授,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个性化吸收环节确保每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学习,按照自己的节奏通过阅读教材及其他资料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课堂讨论环节是指学生带着课后的心得与问题回到课堂,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共同解难释疑,加大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便于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三个环节前后相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角色,实现有效衔接和融会贯通。同一内容经过一周内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的认知程度逐步加深,环环相扣,体现了很强的认知规律性,有效减缓知识的遗忘速度。

2.课堂时间结构的改变

“对分课堂”的“对分”包含时间对分和隔堂对分两层含义,其中时间对分是指一半的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进行交互式讨论。隔堂对分是指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时间安排在两次课堂上[4]。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是“满堂灌”,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教学流程,退教还学,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基本理解课程内容,确保有效参与课堂讨论,授课时间的减缩使学生会更加关注教师传递的核心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让出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掌控、主导,讨论上周课讲授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内化课堂所学知识,课堂讨论有备而来,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审计学》课堂学习效果。

3.教学内容结构的改变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时间减半而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引导,只需讲解基本概念、内容框架及重点难点,剩下的内容只做框架式的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布置一定的作业,由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完成,即精讲和留白。教师在课堂上的“留白”就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课后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课下的“补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教学相长。

4.学生成绩评价结构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而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即通过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效率,增加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结构功能的转变。可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平时,把学习精力分散到整个学期,学生在教师讲授后需要完成内化吸收,并以作业形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督促学生平时学习,不再是在期末为了通过考试而突击学习。

二、《审计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契合点

(一)《审计学》课程的学科性质

《审计学》是高等院校会计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旨在培养学生的审计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其特点是理论性较强、概念性内容较多、课程内容庞杂、语言抽象、覆盖面广、跨度大,知识点逻辑性强、不易讲生动,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在课堂讲授中,存在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低、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听不懂、记不牢”等问题。加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没有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难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使得该课程成为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一门课程。为了走出师生、生生互动少的困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审计学》教师应该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不给学生增加太多负担,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升高校审计学人才培养质量。

(二)《审计学》课程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契合点

1.实践性

《审计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没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无法保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兼顾知识的讲授和应用,契合《审计学》课程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特点,而知识内化吸收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知识提供保证[5]。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教师说过:“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材里的那点知识,应该是沧海一粟。”因此,必须让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了解行业所需、社会所需,做到“接地气”。而且相同的内容经过教师课堂讲授、课后内化吸收、分组讨论三个环节的学习,加上学生的实践,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练自己,从而不断增长才干。

2.主体性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把一半课堂时间分给了学生,将课堂自主权交还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锻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更好的效果。“对分课堂”给学生提供知识内化的机会,应用在《审计学》课程中尤为合适。老师直接将审计技巧告诉学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尽管以往老师上课也让学生课堂讨论,但多采用当堂讨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隔堂讨论,讨论的是上一次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走向主动学习,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讲授环节,教师只需把握基本框架和重难点;吸收环节,学生课下以自己的节奏内化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搜集讨论议题需要的其他相关知识,独立完成作业,形成自己的观点;讨论环节,教师不介入学生小组讨论,仅在最后做总结,这更凸显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3.主动性

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只需把握精要,讲透重点内容,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不仅大大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分课堂”增设了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审计学》课程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局面,解决了学生不愿意学的问题。学生课下通过练习习题随时随地“亲临”考试,复习考点,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自己想学、相信自己能学,走向主动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内外教学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提升学习积极性。

4.参与性

提出对分课堂的初衷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审计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领悟,及时对学生所学进行评价反馈,肯定学生的主动学习成果,让学生掌握和吸收审计知识,以有效解决《审计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课的现象。在讨论课上,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样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流,能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课后自主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5.研究性

“对分课堂”体现了自由、争鸣与思辨的理想状态,让学生对教材内容充分理解、吸收、质疑,然后合作讨论,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6]。《审计学》课程包含大量深奥、难懂及抽象的理论,这些理论如果没有教师的讲授,仅靠学生自学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教师先讲授,在学生已经掌握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效果会更好。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时,教师对比较深奥、难懂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布置难度适宜的作业帮助学生内化吸收,最后的课堂讨论起到交流思想、加深认识的作用[7],促进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从而将其引入“研究”的过程,实现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共同提高,避免三节课都不动脑子上课的现象。

三、在《审计学》课程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

“对分课堂”是以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体现了课堂教学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从重考核结果向重考核过程转变。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称讨论向对称性讨论转变

传统课堂的讨论,由于不同的学生对教师刚刚讲授的知识吸收程度不同,学生之间的讨论是不对称讨论。而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经过一周的内化吸收,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实现从知道到运用的转化,对上周课讲述的内容已经基本掌握,做到有备而来,这时的讨论是对称性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也就不会再觉得吃力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对称性讨论使生生、师生之间从缺乏互动向有效互动转变。而且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个体学习向团体学习转变

“人聚在一起是聚会,心聚在一起才是团队。”“对分课堂”把讨论放在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在讨论中互相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时矫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偏差,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学会解决学习中的疑难[8]。分组讨论让学生有机会观摩别人的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顺应了当今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通过讨论实现1+1大于2的协同效果。在对分模式中生生、师生互动会大幅提高,将教师讲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解决了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索学习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堂讲授、被动接受、反复记忆、统一考试等环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导致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对分课堂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助于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发现者”转变,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激发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沟通交流能力。教师逐渐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从“讲得精彩”向“引导学生学习”转变。

(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范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审计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所有内容,上课时一讲到底。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权责对分,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与权力,明确学生学习的责任与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审计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自我才能的充分发挥。在“对分课堂”上,教师重点拨而不穷尽,给学生留出探索空间,从而使《审计学》教学回归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双边互动、教学相长的本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大学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状态,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讨论的引导者、评价者转变,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向掌控者转变,这些改变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9],让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评价从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向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转变

长期以来,《审计学》课程以考试分数定高下,学生课堂不学习,临近期末考试才突击学习,考试成绩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本文提出改变传统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审计学》课程教学评价中,适当调整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以前学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采用“对分课堂”后,为了强化平时的学习,可以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弱化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反过来进行成绩评定,即学生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70%,平时成绩的评定参考学生考勤情况、读书笔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报告质量、课堂讨论的质量等。既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让学生有所侧重地学习,避免为应付考试而突击性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0]。不但将期末的复习压力分摊到平时,而且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允许低要求者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即可达到考核标准,也为高要求者提供展示优秀的空间,最大限度调动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考评体系更为全面和合理,强调《审计学》课程重视参与的特点,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有效避免了传统课堂中出现的考生考前临时抱佛脚、考过迅速遗忘的现象,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研究结论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增加了师生以及生生间的交流,能有效改变目前课堂上学生玩手机、打瞌睡等现状,凸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路,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减轻教师负担,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瑞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课堂模式下如何“落地”[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91-95.

[2]孔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改进[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76-78.

[3]徐大佑,黎开莉.管理协同与精细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5]何心舒.基于对分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银行柜面英语口语》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57-160.

[6]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730-734.

[7]李付安.“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在元素周期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化工时刊,2016(2):49-51.

[8]王奇君.数学课分层次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13):117.

[9]王芳.对分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55.

[10]张静.高校生理学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的可行性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9):149-150.

(责任编辑 胡安娜)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大思政背景下‘双院制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研究”(编号2022YB0248)

收稿日期:2023-10-22

作者简介:靳思昌(1976—),男,河南浚县人,博士,许昌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审计学。

猜你喜欢

审计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