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绿色品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2024-06-28李汉龙
李汉龙
在2024年5月15日“全国低碳日”来临之际,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启动了第二批“绿色品牌”的评价工作。这是继2023年发布首批绿色品牌示范企业、绿色品牌示范产品之后,该协会为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树立绿色品牌典型示范,促进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所做的又一次努力。
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推动ESG标准化实践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方向,绿色贸易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全球贸易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也为绿色贸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近年来,欧美等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绿色贸易相关的准入壁垒,像欧盟的《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净零工业法案》和美国的《清洁竞争法案》等法规都是鼓励本地企业的生产,而对发展中国家或者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进入设置了各种障碍。这些在关税壁垒之外的非关税壁垒借助各种条件,给我们国家的企业和产品设置了新的障碍。”广东省贸促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邱招贤在大会上介绍。
邱招贤表示,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部印发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了坚持绿色引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原则和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重点任务,这说明绿色贸易非常重要。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的部署,强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为此,2023年2月,广东省贸促会在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广东省商务厅的共同推动下,专门成立了广东省绿色贸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绿色贸易标委会”)。
据悉,绿色贸易标委会由34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领域知名专家组成,是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的首个致力推动绿色贸易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化活动的技术组织。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中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呈上升趋势,相关企业蒙受较大经济损失和不公正待遇。绿色贸易标委会将围绕可持续贸易服务、绿色贸易、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研究出台广东省绿色贸易相关标准,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和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增强绿色贸易国际标准对标及互认探索,推动全省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助力广东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高绿色贸易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截至2023年12月底,绿色贸易标委会围绕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开展了标准研究,已经发布了绿色品牌建设规范、绿色低碳贸易企业建设规范等7个地标和12个团体标准,正在立项的有100多个团体标准。”邱招贤介绍说,这些标准不仅推动国家“双碳”目标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也为应对欧盟“碳关税”、推动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为应对ESG和碳关税相关国际政策,广东省贸促会发布了《企业ESG气候变化财务信息披露技术规范》《企业ESG社会责任投资评估技术规范》《ESG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技术规范》《ESG供应链信息披露规范》《ESG可持续金融披露规范》《企业碳关税信息披露指南》共6份团体标准。这些标准结合国际趋势、我国和广东省的实际情况,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绿色贸易规则,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广东碳市场领跑全国,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广东省不仅在碳交易政策制定上先行先试,更在碳普惠机制探索上取得显著成效。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交流合作处处长洪建武在大会上介绍:“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全球已有68项碳税和碳市场投入运行,覆盖了全球2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据洪建武介绍,我国参考国际经验并结合国情,确立了“以碳排放配额交易为主、自愿减排市场交易为辅”的碳交易结构,在碳交易市场中引入了碳排放配额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两种基础交易产品。生态环境部也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项工作,构建起支撑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制度体系,同时稳妥制定了配额分配实施方案。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覆盖超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亿吨,累计成交额244.1亿元。
关于全国碳市场纳入行业的情况,截至2023年12月底仅纳入了电力行业,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2023年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曾多次召开“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专项研究”相关工作会议,水泥、钢铁和电解铝可能将成为第二批纳入的行业。
洪建武表示,广东省在碳市场建设中不仅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还率先开展碳普惠机制探索,在省级层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法学、项目开发备案签发和交易体系,建立了广东省碳市场的有效补充机制。
据悉,碳普惠制是探索鼓励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普惠性工作机制的简称,是指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广东省省级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PHCER)是广东省在碳市场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它有效链接了消费端减排和生产端减排,成为引导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重要途径。截至2023年12月,广东省已累计签发213万吨PHCER,其中林业碳汇类减排量占比高达90%,分布式光伏类减排量占比7%,自行车骑行类减排量占比3%,充分凸显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效。
为了进一步推动碳市场的发展,广东省还印发了《广东省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3-2030年)》。该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碳定价体系持续完善,纳入碳交易的企业碳排放占全省能源碳排放的比例达到70%,减碳政策工具协同作用显现的目标。到2030年,碳市场定价将基本反映减碳成本,纳入碳交易的企业碳排放占全省能源碳排放的比例将达到75%,逐步形成“国际+国内”“强制+自愿”开放有序的碳市场体系。同时还提出有序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开展纺织、陶瓷、数据中心、交通、建筑等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并逐步纳入广东碳市场。
培育绿色品牌,
塑造广东绿色经济新优势
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向绿色低碳转型,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实施“碳关税”“碳认证”等措施,这给中国外贸第一省广东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如何推动绿色产品开发,培育绿色品牌标杆,塑造绿色经济优势,推进绿色贸易发展,是广东省提高经济绿色低碳化程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1年10月,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市场和绿色产品,推进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我们协会携手广东省企业品牌建设促进会、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品牌战略研究中心等14家单位共同成立了绿色品牌建设委员会。”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会长黄建平在大会上介绍,绿色品牌建设委员会旨在为坚持绿色发展的绿色工厂、绿色企业、清洁生产企业和节能环保先进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展示平台,促进企业树立绿色品牌理念,持之以恒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绿色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擦亮已有的绿色荣誉,讲好企业绿色品牌故事,让绿色品牌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品牌,从容应对“双碳”大考,顺利实现“双碳”目标。
绿色品牌建设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广东省绿色品牌建设迈上了新的里程碑。为了让开展绿色品牌评价认定有标准可依,绿色品牌建设委员会按照《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要求,于2022年初启动了《绿色品牌评价通则》团标标准编制工作。除了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广东省企业品牌建设促进会、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品牌战略研究中心3家主要起草单位外,还有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冶炼厂、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35家品牌企业参与编制。起草和参编单位借鉴国内外同类评价标准体系,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品牌领域和品牌专家的意见及建议后,多番修改完善标准,使其发布实施能满足绿色品牌建设及评价活动的需求。2023年3月《绿色品牌评价通则》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11月全省开展了首批“绿色品牌”评价工作。
标准先行、品牌引领。据黄建平介绍,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牵头制定了全国首套《绿色品牌》系列标准,开展了首批绿色品牌评价工作,经资格审查、材料核实、专家评审等环节评出了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等11家绿色品牌示范企业以及纽崔莱、立白、好爸爸3个绿色品牌示范产品。
上述企业作为所在行业的佼佼者,在绿色品牌创建方面的实践彰显了企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视和担当,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绿色发展的典范。比如全球大型印刷厂商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和智能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在产品迭代方面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升产品性能,同时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不断在绿色低碳发展中提升品牌价值,摘得“国家绿色工厂”称号。
“我们协会作为绿色清洁生产领域5A省级社会组织,从2012年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工作方针,做好政府、社会、企业的桥梁纽带和服务。”黄建平表示,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将继续推动绿色品牌建设工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绿色品牌建设理念和方法,培育打造更多符合“双碳”目标发展趋势的绿色企业、绿色品牌,为广东省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