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2024-06-28严海龙陈梓沐罗岚哲

中国商论 2024年12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严海龙 陈梓沐 罗岚哲

摘 要: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为了扭转地区发展滞后的局面,在基础建设投资的带动下,贵州省交通面貌得到持续改善,并在第三产业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受贵州省山地地形等自然条件制约,省内经济发展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旨在对当前贵州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泰尔指数对区域内差异程度进行评价,立足国家经济大循环,以贵州省各区域资源优势为依托提出发展思路,通过围绕粤黔深度合作,融入粤港澳经济发展实现地区经济交流和对外开放水平;立足区域创新,展开数字经济应用发展;打造区域城市群和都市圈,为助力实现地区经济改善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区域差异;泰尔系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贵州经济

本文索引:严海龙,陈梓沐,罗岚哲.<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12):-14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6(b)--04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东部经济率先发展的基础上,为了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国家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实施了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都市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各个省份也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如江苏的南北融合发展,广东省的区域产业共建,浙江省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等。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上,都很重视区域经济创新,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契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持续布局产业结构升级,以区域创新成果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都为贵州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文章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运用泰尔系数计算分析贵州省9个地市(州)之间的经济差异程度,结合贵州省区域优势,聚焦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实施产业发展提升,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更好发展。

1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1 基础建设与大数据产业

2010年以来,贵州省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位列全国第四,作为西南地区的山地省份,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地理地形的发展限制,为贵州省经济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的直接作用正在降低,贵州省基础设施投资自2019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亟须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最新数据,贵州省在投资结构上也出现较大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房地产投资2023年下降18.8%,水电能源投资增长51.6%,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59.3%,航空航天领域投资增长32.3%,贵州省整体产业投资结构日渐完善。

2016年,G20杭州峰会提出关于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后,贵州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成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但是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贵州省面临人才困境和应用困境,一方面,大数据需要大量的工科类人才,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不足,满足不了市场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贵州省大数据应用难,产业链发展不均衡,重数据管理和数据存储,在数据采集挖掘应用环节薄弱。

1.2 区域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是创新能力,本文参考易平涛等对区域创新的研究方法,从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四个角度进行评价。创新主体上贵州省高等院校数量75所,其中理工院校17所,科研机构数量879家,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单位数1740家;在创新投入上,贵州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2013年以来持续位居第一,2022年教育支出占贵州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9.74%,科学技术支出稳步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中基础研究领域快速增长,2022年达到18.35亿元,同比增长15.6%,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人员同比增长11.3%;创新产出上,贵州省2022年省部级以上成果登记数量1390人次,相较2019年1662人次出现了下滑,成果利润转化上相较上一年度下降93.6%;在创新环境上,贵州省建成了贵阳、安顺、遵义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贵州省区域创新投入比重上不断增加,但绝对数额相对较小,在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出上存在不足,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越发重要,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数据,贵州省2021年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18位,相较2020年上升2位,2022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20位,与上一年度相比下降2位,反映出中国各省级区域之间对于创新的竞争更加激烈。

1.3 省内区域经济差异

贵州省行政范围共有9个地市(州)行政区,在贵州省整体发展的同时,地方经济同样实现快速增长。

贵州省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呈现出贵阳、遵义双龙头,另外7个市州稳步发展的局面。2013—2022年,贵州省GDP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样反映了贵州省内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研究采用泰尔指数对贵州省内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根据贵州省统计数据,分别计算贵州省9个市州以及地市(州)内部的泰尔系数。

公示如下:

其中,T表示泰尔指数,Ti表示贵州省各市(州)内部泰尔指数,Twr表示市州内部区域差异,Tbr表示区域之间的差异,G表示区域GDP,i表示贵州省内各市州,j表示贵州省地市(州)内部各区县。

根据表1数据结果,贵州省整体泰尔指数从2013—2022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0.1644降至0.1253,反映出贵州省内部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但是,贵州省地市(州)的内部差异仍处于不均衡状态,从数据可以看出,遵义市区域内部的差异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2019—2021年,遵义白酒主产区仁怀市经济快速增长,遵义市内部差异程度迅速增加,进而导致贵州省整体泰尔系数出现增长,贵州遵义经济增长对酒的制造行业依赖严重,2021年遵义市酒的制造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9.19%,远超其他工业类别占比。

贵州省除贵阳和遵义两市的突出发展以外,其他地市(州)的发展水平相对较弱,2022年贵州省人均GDP为5.23万元,贵阳市人均GDP为7.98万元,遵义市人均GDP为6.67万元,其中遵义市仁怀市人均GDP达到26.07万元,而贵州省其他七个地市(州)人均GDP都低于贵州省平均人均GDP,毕节市2022年人均GDP为3.23万元,与贵州省其他地市(州)差异明显,贵州省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

2 贵州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分析

贵州省作为我国唯一没有平原地区的山地省份,如何实现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四个路径参考。

2.1 以区域创新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1.1 以财政投入带动企业主体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贵州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逐年增长,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经费占同年GDP比重为0.99%,与2018年的0.79%相比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对比四川省在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经费占同期GDP比重为2.26%,贵州省一方面需要加大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力度,贵州省2019—2022年的科学技术支出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为114.3亿元,2022年为88.86亿元。另一方面抓住大数据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巩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区域经济创新实力。

2.1.2 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作用

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力,建立开放合作式的创新体系,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缩短创新成果的应用等待时间,同时高校的研发和创新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政府牵头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科技成果向应用成果转换。

2.2 立足国家内部经济大循环,推进粤黔深度合作

2.2.1 以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贵州省相较广东省,资源和能源优势突出,制造业产业基门类齐全,拥有计算及通信电子设备制造、航空航天设备制造、金属制造、医药制造、通用设备、烟草等产业,贵州省有能力承接广东等地的产业转移,实现“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和“广东研发+贵州制造”发展局面,引进广东省优势制造技术和管理体制机制,将贵州省资源、劳动力优势同广东省先进技术、资金等进行有效衔接,促进贵州省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广东省作为中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之一,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路。2016年,广东省全面开始对口帮扶贵州,202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粤黔两省更加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的实施意见》将贵州经济发展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贵州省在开拓广东省广阔市场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学习市场管理,优化政商环境,促进贵州本土特色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提升产量,确保质量,以更好的品质通过市场检验,进而实现国际贸易,在“一带一路”的贸易体系中,推动贵州对外开放与合作,实现发展共赢。

2.2.2 发挥文化旅游特色优势,开展对外交流

贵州本土的产品丰富,具有明显的贵州省地理人文特色,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广东省人口密集,消费水平高,为贵州“黔货出山”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贵广高铁和贵广高速以及黔粤班列的开通,2022年贵阳国际陆港开港运行,打通了贵州省到沿海港口的通道,丰富了贵州省和广东省的社会经济交流。

贵州省民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多彩的旅游资源,打造自然和人文旅游双特色,培育具有民族特色县城和乡镇旅游,以其优势旅游资源,吸引广东乃至全国游客,如贵州榕江的“村超”赛事吸引了来自广东的大量游客以及参赛球队。

2.3 以数字经济发展为依托,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质量

2.3.1 引进加培养,实现数字人才供给

根据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消息,2023年贵州省数字经济领域占GDP比重42%。 2022年4月,贵州省印发了《贵州省“十四五”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旨在促进大数据信息产业的更好发展。针对大数据发展面临的人才缺口,一方面完善人才引进的途径和人才环境,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环境,更重要地是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完善培养体系,实现人才自给。实施“强工科”的人才培养战略,以贵州大学为大数据人才培养摇篮,做强贵州理工学院,重点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给与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补贴,鼓励企业数字化高层次人才与高等院校进行协作,实现企业人才进校园,加快贵州省大数据产业的产教融合发展和校企协同。

2.3.2 提升大数据应用层次

提升大数据应用层次,将大数据产业发展与贵州省工业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贵州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促进贵州省工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同时,将贵州大数据数字化产业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相结合,在制造领域提升科技投入占比,完善智能制造领域。目前,贵州省大数据产业主要集中在贵阳地区,大数据和数字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较为突出,结合贵州省区域产业实际情况,打造贵阳大数据产业研发与管理中心,地市(州)重点突出大数据产业应用发展,实现区域优势协同。同时发挥国有企业在实体经济与大数据融合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推广利用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平台,支持各类企业逐步实现与大数据的融合。

2.4 完善省内空间产业规划,打造城市群和都市圈

2.4.1 围绕资源建立工业产业集群

贵州省是中国主要资源大省之一,22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位居全国前三,贵州省也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煤炭主产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比如,贵州省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贵州西部地区的遵义、毕节、六盘水一线,资源开发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围绕资源优势建立工业产业集群,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贵州省毕节市是贵州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探索将人口劳动力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提升劳动人口的技能水平,利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契机,引进加工制造业,加强与成渝地区经济联系。

2.4.2 打造城市群和都市圈

贵州省目前九个地市州以贵阳市为中心呈四周环绕分布,重点打造黔中城市群、贵阳-安顺都市圈和遵义都市圈,以贵阳市和遵义市共同引领贵州省城市发展。城市群集成了区域人才、资源、经济、科研等优势,能够有效形成资源产业的协同发展,围绕贵阳和遵义两个都市圈,形成产业互补。贵州应将城市建设与大数据产业建设相结合,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完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和市区交通治理,突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周边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3 结语

贵州省经济发展在经历快速的增长后,从原本做大贵州经济转变为做优做强。虽然贵州省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显,但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将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将贵州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大循环主体之中,利用区位优势,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实现与滇中、北部湾、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提高自身基础能力,加强区域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统筹工业制造业发展,整合省内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吴亮,张兴敏,康文峰.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86-99.

杨静銮,刘卫东,刘志高.区域创新研究的理论演进与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24,43(2):361-373.

栗志慧,刘洁.数字化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4(S1):191-202.

应奎,黄小丽,丁金宏.贵州县域综合经济密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4,33(1):27-39.

魏后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抉择与政策重构[J].技术经济,2023,42(1):14-24.

王昱翔,王丰效.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韧性的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实证[J].科技与经济,2024(1):46-50.

马芳芳,祖钰博,文搏.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3,36(1):1-12.

何雄浪,陈贤青.区域创新绩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 1-16.

李晨.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J].广东社会科学,2024(2): 1-10.

肖金成,洪晗,申秀敏.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J].华东经济管理,2024(2): 1-11.

王志刚,李小梦,胡宁宁.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经济增长收敛视角的分析[J].城市问题,2024(1):75-83.

王晓蕾.贵州省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论,2024(4):42-45.

李文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4(S1):163-171.

孙久文,胡俊彦.科技创新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 理论、成效与政策方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45(2):22-34.

李志坚,张丽娟,叶茂桂,等.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新经济,2023(2):11-28.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基于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中国区域差异综合指数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