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探究
2024-06-28陈鸿钦
陈鸿钦
摘要:“双减”背景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在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关注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而是将多个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各种知识。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从构建“1+X”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构建多元性作业链接,构建全程性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双减”背景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减”;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6-008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实践研究”(编号:FZ2022GH029)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正迎来新的转变。“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新课标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1]。目前,跨学科教学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在多元化的知识领域中提升语文的应用和理解能力,还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从而全面发展其核心素养。
一、构建“1+X”整合式教学模式,跨而有“核”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避免局限于课本内容,需对学习领域进行积极的拓展,重视跨学科整合,以此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其学习兴趣与效率的提高,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首先,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在“1+X”跨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中,“1”代表的是语文学科知识,这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文字和语言的学习,更是文化传承、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这一模式中,教师要确保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以语文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X”的多元整合。“X”代表与语文学科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如数学、科学、艺术等。这些学科的融入不是为了取代语文的核心地位,而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知识背景,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通过“X”的多元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选择和融入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以实现更高效、更全面的教学。最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1+X”跨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更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以及教材细致分析教学内容,精准客观分析学情,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语文教材中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交叉点,将语文与历史、信息技术、音乐等学科巧妙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倾听学生思维拔节的美妙声音,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首先,结合历史背景,奠定情感基调。在教学中,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这个问题涉及地道战的历史背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背景,教师可以结合历史知识,详细介绍冀中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地位。通过补充这些历史背景资料,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氛围,让他们能够共情文本思想,更深入地理解冀中人民进行地道战的必要性和智慧[2]。其次,借用信息技术,感知设计巧妙。在教学地道设计中的“陷坑”时,部分学生会对“陷”字产生疑惑。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陷”字的字形演变,引导学生观察其甲骨文形态,从中发现与“尖刀”和“地雷”相似的元素。通过图解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陷”字的含义,并进一步掌握其字形。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角度。最后,利用音乐欣赏,深化情感体验。在感悟冀中地道设计巧妙之后,教师可以播放《地道战》的主题曲。铿锵有力的旋律不仅能够深深地感染学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地道战的精神内涵,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跨而有“根”
1.依托语文教材,设置驱动性情境“任务单”
项目化学习是为了驱动任务而设计的,它指令性强,富有挑战性,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驱动性情境“任务单”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组件,它以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内容,设计出既符合课程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任务单”。首先,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在设置驱动性情境“任务单”时,教师要确保任务内容与语文教材紧密相连,即任务应当围绕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主题或文章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脱离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机会。其次,创设真实且具挑战性的情境。驱动性情境“任务单”应当创设一个真实且具挑战性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情境可以是历史事件的再现、现实问题的模拟或未来场景的设想,关键是要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问题的紧迫性和解决的必要性。通过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任务中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最后,明确任务目标与要求。在设置驱动性情境“任务单”时,教师必须明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包括学生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达到的标准、提交的成果形式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能够帮助学生聚焦学习重点,避免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同时,这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道战,深入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核心主题,教师可以整合语文教材内容,创设一个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加入“构造组”“战斗组”“防御组”或“通讯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深入探究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构造组:结合美术学科,通过精心绘制的地道构造图,生动展现地道的复杂结构;战斗组:运用数学学科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技能,呈现1937年中日国力与军力的悬殊对比,凸显冀中人民的英勇与智慧;防御组:以科学的视角阐述地道防御中的水攻原理,彰显地道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讯组:负责确保地道内通讯的畅通无阻,介绍如何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保持信息的有效传递。在驱动性情境“任务单”的指引下,各小组积极展开合作研究,充分挖掘和整合各学科知识。在“记者招待会”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冀中人民的身份,自豪地向记者展示地道战的精妙之处,并机智地回答各种问题。通过项目化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冀中的地道战》一课的内容,还能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2.依托研学旅行,设置灵动性深度“任务项”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社区场景及文化场馆,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研学旅行为此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和观察到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还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和检验所学的各科知识。首先,研学旅行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与应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项,如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研学旅行鼓励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和应用。其次,研学旅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研学旅行以其独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研学旅行可以提供更多元、更生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设置与研学主题相关的灵动性深度任务项,如探索性实验、创新性设计等,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四季变化的研学旅行任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四季之美,并深入探究四季变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个任务可以在一个学年内完成,每个季节安排一次研学旅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在春季,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公园或乡村,欣赏花开满园的美景,了解春季的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在夏季,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海滨或山区,感受夏日的阳光和海滩,观察夏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昆虫活动;在秋季,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果园或农田,让学生亲身体验丰收的喜悦,了解秋季的农作物成熟和收获过程;在冬季,可以安排学生前往滑雪场或参观冰雕展,感受冬季的寒冷和冰雪运动的乐趣。在每次研学旅行前,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特点为学生设计具体的观察任务和探究问题:春季的植物有哪些特点?它们是如何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的?夏季的昆虫有哪些种类?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讨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这样的研学旅行任务,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四季之美,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
三、构建多元性作业链接,跨而有“联”
1.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
在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中,构建多元性作业链接至关重要,这种链接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通过多元化的作业设计,实现跨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首先,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内容,巧妙地设计出富有跨学科性质的作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同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加深学生对文本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其次,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作业。这类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时,教师可以依托这个经典民间故事,布置一项跨学科实践作业———创意连环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民间故事进行创编,并用连环画的形式将故事中曲折离奇的情节呈现出来。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2.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设计
在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中,构建多元性作业链接要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和探索某一主题,同时也能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首先,明确单元主题,确保作业的针对性。教师要清晰地确定教学单元的主题,这是设计作业的基础。单元主题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广度,能够涵盖一系列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明确单元主题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作业,确保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深化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其次,跨学科融合,丰富作业内容。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作业时,教师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这意味着作业内容不仅应涵盖语文学科的知识点,还应适当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单元时,可以设计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文本中描述的自然环境特点的作业;在学习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单元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探究文本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典名著之旅”单元时,本单元的主题是“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明确单元主题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作业,如可以让学生选择一部古典名著进行深入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艺术等学科,设计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作业。如可以让学生探究所选名著的历史背景,可以让学生分析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有何异同,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名著中的情节或人物创作一幅画或设计一个手工艺品。这样的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还能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构建全程性评价体系,跨而有“果”
1.多维度的评价内容
跨学科学习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跨学科学习评价内容不应仅限于知识掌握情况,而应涵盖多个维度[5]。除了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个方面。这样的多维度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
2.多途径的评价方式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等评价方式外,还可以引入作品展示、实践操作、项目完成度等评价方式。这些多途径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成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多角色的评价主体
在评价过程中,应引入多方评价主体,以获得更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外部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而外部评价能为评价提供更为广泛的视角和反馈。多方评价主体的参与有助于形成更全面、准确的评价结果,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已成为学生面向未来发展必须采用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双减”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教师要积极树立“跨学科”教学理念,有机整合各个学科优势,跨而有“核”、跨而有“根”、跨而有“联”、跨而有“果”,以此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入语文课程,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之跨学科教学路径探析[J].现代教学, 2023(05):42-43.
[2]王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研究[J].语文建设, 2022(24):46-49.
[3]陈慧君.融和语文的价值、要素与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3(09):46-49.
[4]黄海燕.基于跨学科学习的语文习作教学路径刍论[J].成才之路, 2023(03):121-124.
[5]卢秀芳.融·跨·创: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三条路径[J].小学教学设计,2023(22):62-65.
Explo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e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Guided by Core Competenc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Chen Hongqin
(Fujian Province Fuqing City Binjiang Primary School, Fuqing 3503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ed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guided by core competencies i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aimed at helping students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system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literacy. I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ed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no longer only focus on imparting knowledge from a single subject, but also integrate the content of multiple subjects together, allowing students to learn and apply various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ross disciplinary integrated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from four aspects: constructing a "1+X"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construc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practices for "Chinese language+", constructing diverse homework links, and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e aim is to better meet the personalized needs of students and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ir Chinese language core competencies.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core competencie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integrated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