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理念融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探索
2024-06-28张耀军
张耀军
摘要:“三教”改革理念是指对职业教育中的教材、教师和教法进行的系统性改革,它为职业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三教”改革理念融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对学生个体发展、行业与教育对接以及中职教育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阐述“三教”改革理念的内涵,分析“三教”改革理念融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理论基础,探讨“三教”改革理念融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参考,促进中职会计专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教”改革理念;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6-0073-04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通常扮演着课程教学的把控者角色,全面负责决定教学内容和形式。然而,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教”改革理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体验和主动表达,将思考教学、体验教学和表达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三教”改革理念融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育理念下学生被动学习、机械模仿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向接受知识,而是变成一个主动探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学习“三教”改革理念,深入探究其理论基础,并灵活地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三教”改革理念的内涵
“三教”改革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主要涉及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的变革[1]。这一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教师是“三教”改革的主体,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工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教材是“三教”改革的重要载体。“三教”改革倡导突破理论内容的限制,将科学理论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建构更加完善的教材体系。最后,教法,包括教学策略、模式和手段等,是实现教师和教材改革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三教”改革倡导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行动计划”强调,职业教育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供给结构,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并深入推进“三教”改革。在“三教”改革实施过程中“,行动计划”为改革的方向、动力和质量提供了全面的解答。它提出要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加强办学质量的监管,建立评价机制,并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特别是“行动计划”强调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即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以确保他们具备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能力。同时,“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建设,突破传统理论内容的限制,将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构建一个融合纸质教材和多媒体教材的一体化教材体系,从而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此外,“行动计划”坚持教法改革,倡导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创设真实、专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做中学”“边学边做”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二、“三教”改革理念融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认为学生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经验知识的过程[2]。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性的过程,而非被动的接受过程。这一理论对“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在教师改革方面,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该树立“以生为本”“产教融合”的育人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在教材改革方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而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因此,教师需要整理教材内外的理论知识、应用案例、演示视频等资源,以完善教材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求。同时,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完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后,在教法改革方面,建构主义理论主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做中学”、项目式学习等。这些方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方式来建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落实“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和技能体系。
2.“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的,该理论深刻揭示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对“三教”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3]。首先,在教师角色与能力提升方面,“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发展,围绕学生的核心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其次,在教材内容的重构与优化方面,“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指出,教材应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工具,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在“三教”改革中,教材的重新编排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应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点,结合实际情况,融入更多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内容。最后,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方面,“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即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来获取知识。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如采用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4]。
三、“三教”改革理念融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策略
1.教师培训:奠定“三教”改革工作基础
教师培训是“三教”改革理念融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首要策略,它为整个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是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对于“三教”改革的成功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提升教师的“双师”能力。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5]。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并进行定制化培训,有效提升教师的“双师”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其次,校企合作,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中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中职院校可以通过指派专业教师到相关岗位进行培训,使他们深入了解会计专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操作技巧,从而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升实践素养。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缩小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最后,校内教研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校内教研培训在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职院校要充分重视这一点,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校内教研培训。通过围绕会计专业领域的重要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如“通用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建账并登记会计账簿”等,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这种教研培训,不仅能够加深教师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2.教材建设:优化“三教”改革物质载体
教材作为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传递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重要任务[6]。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教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首先,以政策为导向,推进会计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加强原创性教材建设,打造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应以此政策为抓手,积极响应并推进会计专业教材体系的统筹建设。这包括对传统纸质教材的修订和完善,以及对信息化教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确保教材内容与职业课程优化需求相匹配。其次,开发新形态立体化教材,丰富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形态也应与时俱进。教师可基于配套教材、在线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平台等信息化资源开发新形态立体化教材。这类教材可将视频、音频、实践项目等多类教学资源纳入其中,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通过优化教材形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最后,创新教材形式,凸显职业教育特征。为了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并强化学生的职业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基于“1+X”证书制度和产教融合教学理念来开发新型教材,如“工作手册式”“说明书式”“活页式”等,这些形式能够将琐碎、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并增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同时,这些形式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职业素养。
3.教法更新:攻克“三教”改革发展难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7]。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仍以传统的面授教学为主,往往存在单方面“灌输”的缺陷,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三教”改革必须将教法创新作为突破口,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1)教法更新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意味着教学方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和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更精准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8]。此外,与时俱进要求教学方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紧密围绕行业需求和市场变化进行调整。通过与企业合作、参与行业研讨会等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2)教法更新要关注学生需求。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法更新必须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学习特点应该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参考。首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确保教学方法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以及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短板和盲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教法更新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更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确保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落到实处,真正提升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3)教法更新要加强实践教学。首先,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更为关键[9]。因此,在教法更新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其中利用专业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如“科目记”“ERP财务软件”等,这些软件能够模拟真实的企业经济环境,让学生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这些软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系列实际业务场景,如企业经济任务的认识、资金筹集、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等,要求学生在软件中完成这些任务。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还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每一次成功的操作都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每一次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都将成为他们宝贵的经验。其次,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会计工作的实际流程和操作要求,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当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熟练地处理各种经济业务,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将更加游刃有余。最后,实践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会计工作中,与同事、客户和供应商的沟通至关重要。通过实践教学中的团队合作和角色扮演,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四、结语
“三教”改革理念的融入,对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革新和教学细节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有效应用这一理念来改进中职会计教学,中职院校要重视教师培训、奠定“三教”改革工作基础,加强教材建设、优化“三教”改革物质载体,创新教学方法、攻克“三教”改革发展难点,以此全面提升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普.新时代中职会计专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 2022(35):81-84.
[2]潘玉艳.构建中职会计事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J].广西教育,2022(32):101-106.
[3]曹婷,孙鹏伟.“三教改革”推进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80-84.
[4]徐建群.1+X证书制度背景下会计专业的“三教”改革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21,30(04):68-72.
[5]马靖杰.业财融合背景下数字化管理会计课程改革研究[J].广西教育,2021(39):80-82.
[6]周银燕.现代中职会计教育新思路的探索[J].成才之路,2023(02): 73-76.
[7]徐梦娜.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6):122-124.
[8]孙明凯.基于角色扮演法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5):116-118.
[9]黄茹茹.跨界融合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22(12):70-72.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the Reform Concept of"Three Teachings" into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Majo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Zhang Yaojun
( Ziqiang Vocational School of Shaanxi Province, Baoji 721300, China)
Abstract: The "three teachings" reform concept refers to the systematic reform of textbooks, teacher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njects new vitality and ideas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talent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teachings" reform concept into th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accounting not on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ut also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ree teachings" reform concep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grating the "three teachings" reform concept into vocational accounting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the"three teachings"reform concept into vocational accounting teaching. The aim i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frontline teacher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accounting teaching.
Key words: "three teachings"reformconcept;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accountingmajor;teachingmode;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