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传承·创新:创新阳春白雪,造就雅俗共赏

2024-06-28庞加栋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泉州敦煌文物

庞加栋

【热点速递】

过大年、唱大戏是新春佳节的优秀传统。《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2月21日报道:大年初一,上海京剧院就在天蟾逸夫舞台陪观众过年;《老黄请医》丑角挑梁,诙谐幽默的表演逗得观众喜笑颜开。有观众表示:“春节在天蟾看京剧已经是我们家的仪式感。”

在北京,精品演出荟萃春节假期。北京艺术院团带来话剧《正红旗下》《我可怜的马拉特》,戏曲《锁麟囊》《牡丹亭》等。特别可喜的是,2023年小型演出场所表现亮眼,举办超1000场演出,占北京演出总场次的80%以上。演艺新空间举办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涵盖戏曲、话剧、音乐剧、音乐会等艺术门类。“会馆有戏”打造古韵新声,正乙祠戏楼、颜料会馆、北京湖广会馆分别上演吉祥昆曲《天官赐福》、沉浸式曲艺剧《南城记忆——“老门神”》和评书专场,展现会馆文化活力新场景,受到各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春节不仅是阖家团圆、欢乐祥和的节日,更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重要载体。

【本质阐释】

文化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财富,需要传承。中华文化经典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经典包含着先人的智慧,必须传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承传统文化经典,必须采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式。如此,文化经典才能更好地深入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理解时,要化概念为具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文物、绘画、书法、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民族匠心(茶艺、京剧、刺绣、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中华文化经典是需要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不要让文化经典因为久远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唯有传承,才能彰显民族骄傲;唯有发扬,才能延续民族自信。守护文化经典,就是守护文脉,守护民族的根和魂。优秀的历史文化经典是一种基因,是一种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文化自信在当下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和力量。

【素材精粹】

1 让传统和现代在融合中迸发新魅力

在福建省石狮市玉湖社区,一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古厝被改造成纪念馆,被列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华侨文化展示馆和家风家训课堂;2023年初,一张游客头戴“簪花围”的照片惊艳全网,让泉州蟳埔渔村簪花传统火爆“出圈”,吸引许多游客前往泉州游世遗、戴簪花、品美食;故宫角楼咖啡店吸引更多年轻人一起欣赏、讨论和分享故宫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做传统文化的二次传播者……

种种迹象表明,优秀传统文化正日益受到民众的青睐。欣赏并传承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是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们年轻一辈的责任。以世界级“非遗”泉州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首次亮相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融入梨园戏手姿和泉州花灯艺术,深受海内外观众好评。

近年来,让一座座见证历史、浸润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使之成为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活化发展的生动样本,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譬如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在此方面的工作不遗余力:从表决通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决议》,到施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再到出台实施《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与此同时,万众瞩目的春晚适应新的传播手段,推行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积极推动“非遗”瑰宝“走出来”,从传统曲艺到创意选秀,从陕派说唱到鼓乐交响,“非遗”等传统文化展现国潮“新风尚”,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适用话题:①文化融合;②让文化经典富有生命力;③文化经典传承;④“非遗”

2 让“丝路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福建泉州,依海而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传承,八方来音。泉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港口,千百年来,中国茶叶、瓷器、绸缎等从泉州走向世界;千百年来,泉州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同国家、民族的商人云集此处。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媲美敦煌“丝绸之路”。泉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我国“丝路文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者。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先民远航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熠熠生辉;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海外热播,手游《白夜极光》全球上线,以更加时尚的方式将泉州呈现在外国朋友与年轻受众面前;以“融贯东西的典范”为主题的敦煌文化主题展于2023年9月6日开展,展览分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三个篇章,通过洞窟复原模型、彩塑制作、经卷绢画复制、汉简仿制、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展现敦煌文化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全方位展示“丝路文化”交流成果,充分展示敦煌文化的特质,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580多名中外嘉宾集思广益、深入交流,秉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交流理念,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深入阐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主要特征及实现途径,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真知灼见。

今天的泉州、敦煌已然再续丝路情缘,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交流合作,让“丝路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泉州、敦煌旅游考察、交流访问,开展多层次、有深度的对话交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这就意味着“丝路文化”已再次破茧成蝶、惊艳世界。

适用话题:①文化交流;②文化自信;③互利共赢;④文化传承

3 以红色资源滋养“大思政课”

革命文物是我国文物资源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厚实依据,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的价值,以多样的形式使民众传承革命先烈遗志,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新时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刘公岛开学第一课”这些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的公布,一批革命文物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的优秀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既要保持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又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教育教学的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文化传承的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这些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记录者、承载者,无声讲述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讲好英烈的故事,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这也是对忠诚、爱国、爱家等中华文化的继承。

文化传承,以史育人,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依托革命文物资源优化教育教学内容,通过以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得教学小课堂与人生大课堂结合起来,这是用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手段。推而广之,能明白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教育内容的特点,将两者有效兼容,使之适应学科课程特点的编排,将文化知识与文化经典融合在一起,将教学效果高效化,这依然是教育工作者、文化传承者达成的共识。观文物、学历史、明文化、悟精神、促成长。这种教育方式能起到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保障,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文化经典代代相传。

适用话题:①传承红色经典;②继承先烈遗志;③传承与创新;④精神传承

【佳句采撷】

1.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周易》

2.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

——《格言联璧》

3.我们要记着,做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

——李四光

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5.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李政道

6.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品性的影响。文化的作用在于裨益人生,它的目标不是美,而是善。 ——[英]毛姆

7.文明就是传达。需要表达、传达之事一旦失去,文明即寿终正寝。

——[日]村上春树

猜你喜欢

泉州敦煌文物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泉州
文物的栖息之地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文物的逝去
亮丽的敦煌
文物超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