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性对象性” 到“实践”

2024-06-28石传玉

今古文创 2024年24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费尔巴哈马克思

【摘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相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所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又被称为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以“感性对象性”原则为基础,认为自然和人都是感性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感性直观的缺陷,将实践的观点加入其哲学体系中,创造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上的统一,马克思将人类的活动上升成为对自然和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整体超越。

【关键词】费尔巴哈;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4-007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4.02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3GJYBB037)。

任何一个新思想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主要是在两位思想家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位是黑格尔,另一位则是费尔巴哈。学者们在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时候,更多研究的是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影响,往往将费尔巴哈的位置放在黑格尔之后,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也无法被忽视。早期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在深刻研究了黑格尔哲学之后缺陷入了物质利益难题的困境。在马克思苦恼于物质利益难题的时候,他发现了费尔巴哈哲学以“真实的哲学”为出发点,把“现实的感性”作为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又将“感性对象性”原则作为前提以此来研究对人的了解,他的哲学思想刚刚好对解决马克思思想的难题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之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理论主要是批判和发展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一、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下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的哈唯物主义论是费尔巴哈哲学最关键的部分,尽管它本身存在着种种缺陷,但不可否认费尔巴哈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变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将自然界放在最首要的位置,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固定的永恒的存在,人类只是在自然界的发展下形成的物种之一,并表示物质对意识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承认这一点,我们就认可费尔巴哈不同于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而是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与物的关系上,费尔巴哈认为人是首要的也是第一位的,物是以人的价值需要存在的物,把物是看作为属于人的物,先是客观存在的人,再是作为人的客观对象存在的物。正是由于这一观点的存在,费尔巴哈的理论原则被称为“感性对象性”原则,从人的主体出发考虑物,用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描述物,但又不同于传统的心外无物,这就是“感性对象性”原则。在这一原则中,费尔巴哈把“人”放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认为一切客体只有在人认知的范畴之内,才具备一定价值性。

在探讨自然观的问题方面,费尔巴哈哲学与黑格尔哲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把唯物主义作为其理论的基础,自然观是最能突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表现形式。在唯心主义者看来,意识是先于物质而存在的,费尔巴哈则是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他否认唯心主义先有意识的观点,把物质(自然界)看作万物的开端,是先有物质再有意识。在费尔巴哈的自然观中,他指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否定,他认为自然除了表面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之外,还认为自然也是感性的。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思想是通过感觉器官形成的,人正是因为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才获得了对外界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人的思想意识。”[1]12他认为,只有经过感性认识的实体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和之前抽象晦涩的古希腊哲学与古典哲学比起来,感性更能够将人类与自然界这种特殊的性质表现出来。[2]自然界孕育出来的人类拥有视觉听觉等一切感觉器官,人类的意识也是先通过感性认识形成发展的,人是感性的人,自然界也存在感性的特征。

在探讨人类的本质问题上,费尔巴哈把人也视为感性的存在物。在对人本质的解读上,费尔巴哈最开始对于宗教中关于不死信仰进行了否定,点出人类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臆想出来的,身体与灵魂本就是一体不可分割的,不死信仰是根本错误的,所谓灵魂不朽也根本无法实现。费尔巴哈认为,只有当人们的生活需求得到心理预期的标准时,如充足的食物、睡眠,愉快的心情等,人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地活着。其次,他将人与动物作对比,阐明了人类的本质,动物只有原始的本能,而人类则不同,人类有着更高级更复杂的系统。“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1]26人类属于高级动物,在自然界当中和其他动物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的区别在于人类具备了高度发达的感官意识。人类会通过自身的思维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思考,以此来以上自身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而其他低等动物缺乏思维能力,或者说思维的框架远远不如人类,它们只懂得运用最简单的思维模式,不懂得如何去变通,和改造周围的环境。费尔巴哈认为人类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并将这些特质总结为理性、爱和情感,这些特征在动物群体中是无法体现出来的。费尔巴哈指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1]30

在对自然界与人的本质的探究中,费尔巴哈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界转向了人,秉持“感性对象性”原则,把人作为哲学的主题,从人出发来讨论物,因此费尔巴哈将自然归结为感性的自然,是依托人存在的自然。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哲学,他的唯物主义是一种人本学的唯物主义。之所以称为人本学的唯物主义,是因为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虽然自然界是人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但人类依旧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当自然界提供了适合人类产生的条件时,人才会诞生出来。这种思想突破了当时宗教神学对人们的禁锢,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界转向了人。马克思正是在研究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其独特的“感性活动”论,也就是实践的观点,但马克思的最终目的是将活动转为“对象性的活动”,将感性的历史观转为人类活动的历史观。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标志着近代哲学的结束,并催生了以人为中心的新哲学的萌芽。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人的问题,这种方式超越了之前德国古典哲学家抽象晦涩的唯物主义,也超越了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这种人本哲学的本质是社会唯物主义,这种社会唯物主义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体系。费尔巴哈将人看作哲学的核心,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继承了费尔巴哈的观点,将人放在一切观点的首要地位,同时马克思也辩证地看待费尔巴哈的思想,批判其感性直观的哲学方法,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指出: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一切事物都只是从客体的形式去看待和理解,并没有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入进去,忽视了人的实践作用,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主体的方式去看待。这一表述同样也说明了费尔巴哈哲学最大的问题和缺陷就是感性直观,即对事物的理解绝大多数都是依靠人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忽视了人类实践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对于自然观方面费尔巴哈能认为自然属于客观存在的,不过在对其进行深入观察研究的时候,“费尔巴采用的方式是单纯的感性直观,这种感性直观只能够帮助人们获取对事物外在的相对客观的认识,但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认识。”[4]马克思赞同了人类是起源于自然的,人类是自然界众多存在之一,但是在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上,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没有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他只是浅层地看到了自然界对人的作用,忽视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动的反作用。人既是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人有意识,具有能动性,人类通过实际行动与自然进行互动,不仅能使得人类认识世界,同时也能改变着世界。自然界并非是静止不变的存在,而是借助人类的实践这个媒介力产生变化,同时又将自然界划分成两种形式,即“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这两种形式同时在实践的作用下,使得“自在自然”逐渐向“人化自然”转变。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5]总体而言,马克思的自然观把实践融入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在理论层面还存在一个缺点,那就是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费尔巴哈的理论依旧是抽象层面的理论。无论是任何理论,必须要经过实践来验证其合理性,唯有在社会实践当中通过验证之后,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如果无法在社会实践当中顺利实施,那么即使该理论诠释得再好,也毫无价值可言。马克思在《提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3]78费尔巴哈虽然将个人的观点作为基本点,但他所认为的个人只是基于自然的存在者,只能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费尔巴哈没有把社会实践考虑到研究领域中,并且在对实践活动进行解释的时候,只是将其视为个人利益驱动的生理活动或功利行为,混淆了实践的概念和理论。

三、马克思“实践”原则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就是在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6很显然,马克思所理解的关于人的本质,是属于人类在实践发展中所形成的,同时也突出了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与之相反,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则更倾向于抽象性,将其视为想象中的孤立个体的概念,将个体人类的哲学直观解释为对个体的理解和思考的结果。新唯物主义突出了实践在整个概念中的重要性,取代了以往历史唯心主义中常用的抽象概念,将人的物质感性活动置于中心地位,通过强调实践,人类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自身的真实情感和行动。马克思认为人有很多的属性,而社会性是人最主要的属性,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人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社会对人的影响,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认可人的社会性,他用孤立的思想去理解人,因此存在许多问题。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为人属于感性的、现实的。人与动物在获取生存所需要物资的时候,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人会懂得利用实践这个媒介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人类通过运用思维能力和技术手段,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干预,以此来构建有助于人类发展的优质环境。动物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它们的思维模式比较低等,只懂得利用现成的条件,不懂的去转变周围的一切环境。马克思表示,历史的演变与人类的劳动实践存在必然的关系,都是人类通过一次次劳动实践来促成的,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类的思维与技术都在不断地提升,同时这也属于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持续改变所形成的一个结果。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媒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对其实践观点的深刻精炼的著作,这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全面超越。从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马克思指出,感性存在与实践紧密相连。实践是人类改变自然界、创造现实世界的活动,并且充满了真实和实在性的意义。实际上,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人类的活动,并且真正理解实践的感性特征应该从主体的角度出发,人的感性活动不能单单被认为是客体的活动,因为实践是主体的,感性也是主体的,只有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具有巨大的价值性,它是验证理论是否可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唯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理论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理论要是脱离了实践,它就无法成立,无法通过实践验证的理论,必定是失败的。实践的好处在于,它能在整个过程当中发现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理论进行改进与完善,使其变得更加规范与实用,因此实践与理论具有紧密的联系,实践是理论可行性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把实践的概念加入到感性存在当中,使得费尔巴哈只存在于人精神中的感性变成了历史的感性,提出了“感性活动本体论”,创造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突破了以前所有哲学家对世界的理解,将人的实践活动加入到客体当中去,将其看作是客观对象的存在基础,这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本体论—实践论弥补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本体论的缺陷,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上的统一。”[6]

既然人的感性不是直观的而是实践的,人类的活动不止局限于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而是涵盖了改变自然环境和改造人类社会的实践行为。因此才说新唯物主义并未止步于“解释世界”,而是要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在实践的观点下,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和实践之间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对旧唯物主义深度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哲学框架。受新唯物主义思想的引导,人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且会利用改造世界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中,实践被视为出发点,将对世界的理论解释提升为改变世界的实际行动的问题,通过积极改变现实世界,驱动着人类朝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迈进,以实现实践哲学的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雷勇.费尔巴哈在何种意义上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的重新审视[J].世界哲学,2012,(0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刁隆信.论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与不彻底性[J].西南大学学报,2009,(09).

[5]潘峻岭.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6]刘玮玮,陈青紫.马克思人学思想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继承与超越——兼论马克思人学思想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1).

作者简介:

石传玉,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费尔巴哈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