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教育的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
2024-06-27梅嫄陈烨张晨曦黄嘉毅顾晋嘉杨卫军
梅嫄 陈烨 张晨曦 黄嘉毅 顾晋嘉 杨卫军
摘要:该文旨在研究“互联网+青少年教育”模式下,以南京金箔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相关研究。通过对南京金箔的历史背景、问题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梳理,探讨以南京金箔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南京金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现实中非遗传承与教育存在的挑战和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如缺乏专业教育机构和创新传承模式等。因此,该文收集了相关数据和资料,对青少年参与南京金箔非遗文化传承的情况进行调查,就青少年教育中非遗文化的融入和传承进行分析。
关键词:南京金箔;青少年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国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a)-0075-06
Research on the Live Transmiss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Internet + Youth Education"
—Taking Nanjing Gold Foil as an Example
MEI Yuan, CHEN Ye, ZHANG Chenxi, HUANG Jiayi, GU Jinjia, YANG Weijun
(School of Humanities,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9,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the live transmission abou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ed by Nanjing Gold Foil, under the mode of "Internet + Youth Education". By comb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current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anjing Gold Foil,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ed by Nanjing Gold Foil in youth education. Nanjing gold foil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unique aesthetic value, which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improving teenagers' aesthetic taste, creativity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However,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heritance and education in reality also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such a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nnovative inheritance models. Therefore, this thesis collects relevant data and materials, to investigate the participation of young people in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anjing Gold Foil, and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youth education.
Key words: Nanjing gold foil; Youth educ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ve transmission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南京金箔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所蕴含的独特民族审美及丰富的美育资源,对于新时代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感悟“非遗”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模式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南京金箔至今仍流光溢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如何更好地将互联网与青少年传承相结合,提高其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南京金箔及所有非遗文化需要思考与实现的。
1 南京金箔概述
南京金箔是手工技艺非遗的一种,能直观地代表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随着文明的演进,世界上很多地域的金箔锻制技艺都已失传,然而这一技艺在我国得到完好保存,南京金箔最具代表性[2]。南京金箔内涵博大精深、工艺复杂考究,极具艺术代表性,是南京具有文化性与艺术美感双重性质的典型代表。
2008年,我国制定了金箔的轻工行业标准,金箔产业逐渐走向规范化[3]。但随着传统技艺的延续,其发展却遭到了极大的挑战,金箔锻制技艺的保护不应只是套用其他非遗的现有方案,而需要抓住其工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目前,金箔技艺已经是非遗“记忆工程”重点项目,这项技艺也有了几千分钟的视频资料和上万字的文字史料。结合现代科技将金箔制造过程以高清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用打印技术复原了制造工具。除传统二维记录方式外,记录工作还加入了VR这种三维记录方式,使记忆保存更加形象、立体。同时,老一辈非遗传承人也是记录的重点,用现代科技永远保存匠人的经验。传统的金箔制作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徒制度培训,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业化生产模式,使得年轻一代不太愿意投入这一领域。因此,南京金箔等非遗元素的传承面临失传的风险。传统技艺逐渐走向工业化趋势,缺少熟练工人的实际操作,而非遗工序又缺少传播,若将技艺过程进行拆分,以数字化的形式上传到互联网上则不仅有助于技艺的保存和传播,还有教育意义,使一部分对技艺本身不甚了解但有兴趣的人可以参与进来,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推广至各层次的校园中,唤醒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对古代工艺的尊重以及文化自豪感。
2 非遗文化传承的现存问题
总的来看,南京金箔能够较好地反映当代非遗文化相关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可以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非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方向。本团队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人物访谈等方式对南京金箔的现状予以研究。
2.1 传承人培养难度高,老龄化严重,人才短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4]。抓住了“人”,就是抓住了传承的关键所在。传承人培养难度高、老龄化严重、人才青黄不接是南京金箔生存困境中最突出的问题。
笔者在与南京金线金箔总厂的讲师交流中得知,如今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传承人王必生已70多岁高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葛义根也已近60岁,其他传承人多处于中年阶段。由此可见,传承人已出现老龄化现象。不仅是传承人,现在坚持在生产线上的工人们年龄也普遍较大。调查组在参观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时,厂内几乎没有年轻人的身影,若老人退出同时又没有年轻人加入,金箔生产与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青年人作为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极大地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能够延续生命与活力。南京金箔出现传承人后继无人的现象原因如下。
一是部分人对南京金箔文化缺乏认知,南京金箔的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宣扬。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抽取部分高校进行调研并选取学校各院系学生为问卷发放对象,共发放9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填写83份。分析数据与结果表明:未经学校学习前,学生对南京金箔了解较少,在“您对南京金箔的了解程度如何”一项调查中,仅有37.35%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的了解,26.51%的学生对南京金箔完全不了解。可见,一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之前,对于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接近于空白。
二是,习得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积累,部分年轻人望而止步。如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中的关键步骤“打了戏”,掌握这项技能需要徒弟在师父手下学习三年才能出师,如此长的培养周期、高标准的要求,导致难以招募与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
2.2 品牌推广程度低,宣传力不足,互联网平台利用率低
虽然南京金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由于种种原因,公众对于南京金箔的认知度相对较低,甚至存在一些认知错误。
针对南京金箔的地位与价值,社会受访者中仅有30位知晓南京是中国最大的金箔生产中心、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晓的人数仅占调查总人数的36.14%。作为南京本地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完全不了解南京金箔的地位与价值。从受访者的整体感受来看,他们对南京非遗金箔的了解程度有待加强。
追根溯源,导致公众对金箔认知贫乏、认知错误的原因在于南京金箔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相对较小,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和装饰材料日益更新,传统金箔产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5]。同为南京非遗,“云锦”“绒花”“秦淮花灯”较好地利用了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其公众认知度相对较高,可见南京金箔的品牌意识较为薄弱、网络平台利用率不高。
由此可见,南京金箔正面临着内外窘困的处境,但是我们能看到南京金箔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可能性与未来。
3 非遗教育的现实思考
非遗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和弘扬传统技艺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金箔为例,我们可以窥见非遗教育在当今社会的现状,并考察其中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相关部门、南京金箔传承者们都在努力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一些文化机构和工艺团体也积极参与非遗教育,提供相关培训和资源支持,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
3.1 非遗教育的现状
3.1.1 青少年“非遗”传承意识较强
学生群体对于保护与传承南京金箔有主动性与积极性,呈现出良好态势。例如:针对“您认为保护和传承南京金箔的出发点是什么”一项,有66名学生认为是出于文化自信以及对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视,占受调查总人数的79.52%;有56名学生认为是出于实现其市场与经济价值的目的,占受调查总人数的67.47%;28名学生表示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占受调查总人数的33.73%。针对“您认为南京金箔的非遗传承在本地区面临哪些主要的问题与挑战”一项,仅对南京金箔有部分了解的受访者提问。其中,77.78%的受访者认为是缺乏公众认知和关注;66.67%的受访者选择“缺乏传承人或传承人年龄过大”;55.56%的受访者表示是传承环境和条件不足;50.00%的受访者认为是缺乏政策引导和经济条件的限制;38.89%的受访者选择“传承方式缺乏有效性或先进性”。
由此可见,南京金箔在本地的传承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难题,学生群体能够自主地意识到非遗传承道阻且长。因此,我们应重视青少年对于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加强非遗教育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推广。通过开设非遗课程、组织非遗实践活动、鼓励青少年参与非遗项目等,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非遗传承意识和实践能力。
3.1.2 青少年参与积极性高
随着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青少年对非遗教育的参与热情也日益高涨。学生群体正处于认知需求阶段,对文化有一定的探索心与兴趣。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6.00%的受访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南京金箔活动,仅有4.00%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与,另有10.00%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针对“如果预计举办一次有关南京金箔的主题讲座,您对以下哪些内容较为感兴趣”一项,大部分学生进行了多选,65.06%的学生对南京金箔的制作工艺感兴趣,61.45%的学生选择了“金箔的历史起源与发展”,55.42%的学生对南京金箔的技艺传承与发展前景感兴趣。由此可见,虽然学生对南京金箔了解程度不高,但对于相关活动并没有很大的抵触心理,而是怀有好奇与兴趣。
3.1.3 多元教育方式的发展
非遗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出现了多元化教育方式。例如,非遗技艺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学生传授技艺;学校组织非遗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学生通过参与非遗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非遗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技术支持。数字化技术为非遗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博物馆等途径,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项目和技艺。
学生对于南京金箔传播的接收形式较多,其中数字化传播方式更受欢迎。大多受访学生表示网络宣传方式(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B站等)更容易接受,占受访总人数的77.11%,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也是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有52名学生选择了此项,占受访总人数的62.65%。
由此可见,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传统的参观展览、线下体验等方式外,还应该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或技术助力非遗传承。
3.2 非遗教育的问题
3.2.1 非遗教育资源的匮乏
南京金箔作为一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其制作技艺和文化背景需要系统、全面地传授。然而,在目前的教育资源中很难找到南京金箔的专业课程,甚至连基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都相当匮乏,这使得有意了解这门工艺的学习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学习途径。
3.2.2 非遗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整合
大多数学校更注重传统的学科,非遗技艺在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导致非遗教育呈碎片化,学生难以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传统技艺的精髓,也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
具体表现为师资队伍的稀缺与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南京金箔的制作技艺需要经验丰富的传承人进行传授。长期以来受到市场需求和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冲击,导致传承人才的短缺。缺乏丰富经验的传承人,会直接影响到非遗教育的质量和深度,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南京金箔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传统工艺,对其学习离不开实地操作和反复练习。在现今教育体制下,很难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缺乏实践环节,会导致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巩固,从而影响非遗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4 非遗文化活态化传承的思考与建议
青年和学生是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具有开放的思想、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能够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4.1 学校层面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其中特别提到对“非遗”教育、宣传和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6]。学校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传承、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具有系统化、规范化、集体化的优势。
4.1.1 完善课程设计
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创设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施以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探索,开发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积累了课程育人经验,但还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7]。
以南京为例,目前“南京白局”已被正式纳为校本课程,并收获了广泛认可与好评。南京本地中小学可以引入南京金箔相关的教育课程。通过将南京金箔传统工艺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更容易接触到这一非遗项目。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是学习非遗相关知识的良好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节约相关成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生动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
一是,线上资源搜索。通过互联网搜索非遗相关资料与视频,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传承人及技艺等内容,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展示图片,让学生对非遗有直观认识。
二是,虚拟实践体验。利用各项非遗文化虚拟现实技术或在线模拟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下体验非遗技艺,比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非遗舞蹈等,以此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三是,在线专家讲座。邀请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在线讲座或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直接向专业人士提问,并深入了解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与代表的文化意义。
四是,互动学习平台。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或者社交媒体建立学生学习小组,互相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非遗相关话题,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非遗作品及相关创新创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1.2 丰富教学方式(课外活动)
学校可以建立与南京金箔相关的学生社团或俱乐部。这些社团可以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研究和传承这项非遗。此外,学生社团还可以参与相关社区活动,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南京金箔的研究项目;支持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者和研究者;深入研究南京金箔的历史、工艺和文化价值,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
学校还可以组织非遗体验活动。学校与南京金箔实体企业等达成校企合作,举办金箔的工艺制作示范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亲身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非遗传承。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在暑期实践中,成立了非遗文化宣讲传承实践团,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们以家乡非遗文化为基点,了解相关非遗文化,并拍摄成相关宣讲视频,在自己学习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向其他同学宣传了非遗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需要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渠道,以便让青年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以及更具吸引力的教育项目,可以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促使青少年更积极地融入文化传承中。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文化传承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力量。
4.1.3 优化师资力量
有计划地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培养一批集科研、教学、技能为一体的专业教师队伍。邀请民间艺人、相关专家、教授参与“非遗”课程师资队伍培养,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充分挖掘校外文化资源,通过政府文化系统聘请专家和“非遗”大师担任顾问和兼职外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专业建设等工作[8-10]。例如:南京金箔集团形成了“传承非遗文化,培养文化自信”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该活动目前已进入南京市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等学校。
4.2 学生层面
从青少年层面来看,重要的是为其培养观众,使青少年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兴趣并具有一定了解。学生首先从家庭环境、所在地区等方面了解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通过网络、线下参观等方式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例如:南京高校学生前往金箔文化交流展示馆,对南京金箔进行了解,充分发挥文化的辐射作用,推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只有自身意识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才能自发地去传承。通过学习和实践非遗技艺,青少年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华,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做出贡献。此外,青少年是传播和普及非遗文化的重要使者。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更广泛地传播非遗知识和文化,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参与非遗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2.1 融入非遗元素
青少年作为国家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后备力量与新兴力量,需要思考如何将已有的非遗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融合。
南京高校大学生可以将自身专业特色与南京金箔非遗技艺相结合,诸如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广泛阅读金箔相关文献典籍;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则可以从佛像、庙宇贴金中了解中国美学,深入学习非遗文化所传承的民族内涵;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则可以根据院校特色系统性地学习非遗文化的手工技艺,比如南京莫愁中等专业院校开设的古籍修复专业。同时,青少年还可以通过线上问卷、线下采访相结合的方式自觉主动地了解南京金箔的发展现状与现存问题。
青少年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如抖音、B站、相关公众号等平台,图文并茂地学习。高校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人类学、文化遗产与管理、民俗学等课程,广泛学习相关知识,探究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以具体非遗项目为切入点,不一定拘泥于某一项具体的非遗文化。
4.2.2 参与非遗活动
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与帮助下,积极参与学校或相关非遗单位举办的非遗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深层次探索非遗文化,学习传统技能,自主创办非遗文化社团或俱乐部,并定期举办活动,向更多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性循环。或以学生的身份向社团和相关部门提议,举办以非遗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并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工作,成为非遗文化保护组织的志愿者。
但绝大部分学生不是经济独立的个体,在学习、了解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需要征得家长的同意。一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充足的时间、物质、精力成本,只能粗略地了解,很难学深学精。另一方面,学生在征求家长、学校同意和支持的同时,也是一种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以此提高不同年龄段、文化水平人群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5 结束语
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南京金箔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挑战与困难,但也能看见科学技术、社会各界尤其是“互联网+”和青少年群体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和巨大潜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非遗教育的推广与实施,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参考文献
[1] 刘洪玉,解丹坤.非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1(22):96-99.
[2] 李兵.面向南京金箔文化的创意设计方向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 (22):116-119.
[3] 丁婷.南京金箔传统锻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4] 马晨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10):87-91.
[5] 何晓宁.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城市品牌:以南京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性研究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2(7):106-111.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2016版)[Z].2006:10,1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EB/OL].(2023-05-09)[2024-01-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3 05/t20230526_1061442.html.
[8] 张颂.“非遗”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传承现状及路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4(4):92-95.
[9]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19):30-33.
[10]张颂.“非遗”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传承现状及路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4(4):92-95.
作者简介:梅嫄(2002,5-),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本科,研究方向:非遗文化。
通信作者:杨卫军(1976,3-),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通信邮箱:ywj@j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