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之总分式论证结构
2024-06-27周珍跃
周珍跃
话题导入
议论文是一种需要作者由表及里剖析事理,发表意见提出自己观点的文体。议论文一般按照引论、本论、结论这三大板块行文。根据这三大板块我们可以把议论文的结构方式分为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几种形式。其中总分式如果详细划分,可以划分为:总分总,总分,分总。
范本呈现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选自张向荣《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有删改)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此发言,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渺小的幸福,伟大的幸福”。
推开万里孤城的大门,不见春风吹度盛世大地。回望历史,先人的争辩与追求,似乎总是围绕着幸福。幸福到底是怎样的?幸福有没有大小之分?如果有大小之分,那么渺小的幸福和伟大的幸福又分别是什么样的?
幸福之小,几人、几物足矣。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认为人生的三乐是家人健康、做人正直、自己心中的仁义可以施发于外,若都达到,人生也便美满了;“我们于日用的东西之外,还要有些游戏与享乐,这样生活才能有趣。”周作人认为生活过得幸福,仅仅需要一些休闲便够了。幸福很小,潜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朵花、一顶帽子、一本书、一张床,或许就能找到它的存在,以至于人人都会忽视它。如果生活中处处充斥着渺小的幸福,那何尝不是大幸福的聚集。渺小也是伟大,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越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幸福,越要珍惜;越是平凡生活的点滴,越是来之不易,幸福在此时虽渺小却珍贵。
幸福之大,多少仁人志士渴望。
在面对仕途失意、被贬远方时,杜甫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自己生活艰难,仍在想着有一间屋子可以供天下志士居住,这是杜甫为天下人民之忧。对于杜甫来说,自己是不幸的,但是自己的不幸和天下人的幸福相比,是那么微不足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也将自己的幸福感融入国家、民族中,为黎民百姓而幸福,为民族安危而担忧。幸福之大,从个人到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都在积极追求。多少仁人志士穷其一生为了追求“天下人民永福”而殊死奋斗,近代史是鲜血写就的历史,更是仁人志士为后辈世世代代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历史。祖国如庭宇,万千人的庇护;青年如庭柱,是祖国的栋梁。只有庭柱坚固了,庭宇才能遮风挡雨。青年只有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志,谋求天下人的幸福,中国才能长久地屹立于东方。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选自袁建博《渺小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湖南长沙市长郡湘府中学)
众说纷纭
王钰淋:《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一文先以前人话语为引,点出“家国情怀”和“中国古典诗词”两个关键词,再从“边塞况味”和“忧国忧民”两方面论述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总分式的行文结构清晰明了。袁建博同学在《渺小的幸福,伟大的幸福》一文中,恰当地运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化中心论点为问句,既完成了总起的任务,也自然地引出了幸福之小、大的分论点,逻辑清晰,总分式整体结构紧凑有序。
周桓德:《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一文论述条理清晰,人物事例和诗词引用得当,使论证具有说服力。如引用王昌龄和王之焕诗句论证家国情怀中的“边塞况味”,而“忧国忧民”则是借辛弃疾、陆放翁和杜甫对国家的呕心沥血论证。《渺小的幸福,伟大的幸福》一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合理恰当地运用论据,让作文读来生动自然;论述过程中,引用大量诗句,使作文富有文学性。
技法点睛
“总分式”结构的特点是没有结论部分,这类结构模式在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后,列出若干分论点来阐述证明,在分述的部分进行小结,或者分开列举若干论据进行分析。运用“总分式”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中心论点的内涵与外延
“总分式”结构模式里,我们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中心论点的“内涵与外延”,这决定了我们在分述部分如何去解构中心观点,这样才不会出现逻辑问题。例如《渺小的幸福,伟大的幸福》一文中,作者首先挖掘了“幸福”的内涵,幸福可以有多种,不同种类的“幸福”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为后续行文作铺垫。
2.分论点里可以继续采用其他结构
“总分式”的“分”里也可以同时包含其他结构,例如“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两篇范文都是采用“并列式”行文。无论在分述里采用哪种结构行文,或者仅仅只是论据的补充,只要分述部分不互相勾连或出现逻辑错误,都可以让作文整体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3.分述部分不要出现逻辑错误
议论文写作过程其实是一次思维训练过程。议论文结构直观体现我们思维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分述”部分互相重叠,逻辑错误,则整篇作文也会思路混乱,也就使得读者无法从我们的文字中感知到我们的中心观点,而我们的论述也无法做到“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