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陆运河与文学交互滋养的探讨:不可忽视的平陆运河文学创作与研究

2024-06-27莫海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3期
关键词:未来展望文化认同

摘要:平陆运河是中国古代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连接东西方的商贸往来,见证了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兴衰。在文学作品中,平陆运河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符号,被广泛地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为文学作品注入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和历史底蕴。通过对平陆运河与文学作品的交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揭示出河流与文学创作之间相互滋养的关系,以及这种滋养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和影响。因此,该文通过分析平陆运河与文学的交互联系,探讨河流在文学作品中的诗意体现,从而深入剖析这条河流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文章还展望了运河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并强调了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通过该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平陆运河;文学表达;文化认同;缺失和开辟;未来展望;运河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a)-0011-05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and Nourishment Between Pinglu Canal and Literature: An Undeniable Aspect of Pinglu Canal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Research

MO Haiyan

(Beihai Vocational College, Beihai Guangxi, 536000, China)

Abstract: The Pinglu Canal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ncient Chinese canals, carrying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It connects commerci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witnessing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ancient China. In literary works, the Pinglu Canal, as a unique geographical symbol, is widely used in poetry, novels, and prose, injecting rich vitality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into literary works. By delving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inglu Canal and literary works, we can reveal the mutually nouris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s and literary creation,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this nourishment on literary cre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inglu Canal and literature, explore the poetic expression of the river in literary works, and deeply analyze the inspiration of this river for literary creation. The article also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innovative paths of canal literature, and emphasizes its important role and contribution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in this article,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unique charm of canal culture, and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Key words: Pinglu Canal; Literary expression; Cultural identity; Lack and opening up; Future outlook; Canal culture

平陆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大运河的一段,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曲折蜿蜒的河道,连接着东西方的商贸往来,也见证了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兴衰。而在文学作品中,平陆运河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符号,被广泛地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为文学作品注入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和历史底蕴。通过对平陆运河与文学作品的交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揭示出河流与文学创作之间相互滋养的关系,以及这种滋养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和影响[1]。因此,本论文拟通过分析平陆运河与文学的交互联系,探讨运河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从而深入剖析平陆运河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1 平陆运河概述

平陆运河,位于中国南部,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运河。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当时的居民为了便捷地连接两个水系,开始了初步的运河挖掘工作。由古至今,随着运河的逐渐完善,航运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各地的商船纷纷通过运河,将各地的特产运往远方,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近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平陆运河曾面临过多次变迁和挑战。同时,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兴起,运河的航运地位也受到了挑战。为了恢复运河的航运功能,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整治和重建。通过清理河道、加固堤岸、改善水源等措施,运河的通航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运河不仅给沿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成了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2022年8月28日,平陆运河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期52个月,项目总投资727.2亿元,计划2026年底主体建成,航道等级为内河I级,可通航5 000吨级船舶。平陆运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航道,也是一段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遗产。通过挖掘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博物馆和纪念馆等措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平陆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平陆运河与文学的关系

2.1 平陆运河孕育了文学作品

运河本身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平陆运河作为一条历史悠久的西南航道,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变迁。在这条运河的沿线,不仅孕育了众多的自然风光,也滋养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因此,它自然成为文学家们捕捉生活细节、描绘风土人情的重要素材。平陆运河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无数作家和诗人在运河畔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他们通过描绘运河的美丽风光和人文景观,将运河的魅力展现给世人。同时,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深厚的底蕴,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

许多文学经典作品都与平陆运河息息相关。在古代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墨客们通过描绘运河的景色,表达对家乡、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而在近现代的小说和散文中,运河更是成了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如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平陆运河》中写道:“半夜时分运河边,静悄悄,月色冷。”广西本土作家石才夫、陆辉艳、庞白、房永明等作家也曾以诗、散文、报告文学记录平陆运河。而本土散文家何述强在《仿佛一道电光》中写道:“通航以后的平陆运河亮亮的,河水将仿佛是一道电光,照彻两岸的许多事物。”文学的力量,将会让平陆运河如同电闪雷鸣响彻云霄。

2.2 文学创作对平陆运河的推广与传播

在深入探讨平陆运河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影响时,我们不得不关注文学作品在塑造运河形象、传承运河文化及推广运河旅游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这种互动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对平陆运河的推广与传播上,还体现在运河对文学创作本身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从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通过生动描绘和细腻刻画,成功地将平陆运河的美丽形象传递给公众。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运河的自然风光,还展现了运河沿岸的人文景观,使得运河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这种形象塑造不仅提升了平陆运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激发了人们对运河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运河形象,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运河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运河的保护和发展中来。

其次,文学作品在传承运河文化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通过讲述平陆运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将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给世人。这些作品不仅弘扬了运河文化的核心价值,还促进了人们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通过文学作品所传承的运河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运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从而更加珍视并努力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学作品还对平陆运河的旅游推广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描绘运河的美丽风光和人文景观,文学作品吸引了大量游客,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种旅游推广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提升了平陆运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平陆运河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平陆运河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一方面,运河本身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学作品通过塑造运河形象、传承运河文化及推广运河旅游等方式,对平陆运河的推广与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互动影响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文学创作与平陆运河的融合发展,为运河的保护和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力量。

3 运河文学的古今发展

中国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夫差开凿邗沟算起,贯穿了2 500多年的历史,总长度超过3 200公里。它不仅是古代南北交通的黄金运输航线,而且是水上经济尤其是漕运的大动脉,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运河建设达到了巅峰,运河文化也开始形成。唐代的运河建设和文化交流尤为突出。唐玄宗时期,西安城南的“万年县”作为当时水路交通最繁忙的码头,被誉为“中国运河文化的发源地”。这里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人雅士,他们通过运河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唐代白居易的《隋堤柳-悯亡国也》一咏三叹,发人深省。

宋代的运河文化则更加注重商业性和实用性。北方的黄河及其支流发生了多年的水患,使得当时的大运河在宋朝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大运河不仅成为商业上的主要道路,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许多文学家通过描绘运河的景象和运河上的人们,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苏轼的《东栏梨花》、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等作品,都以运河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元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墨客沿着运河游历,创作了大量描绘运河风光的诗文。这些诗文不仅展示了运河的美丽和繁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明代文人归有光的《初发白河》和《壬戌纪行》,描绘了他在运河上的旅行和感受。清末龚自珍创作的《己亥杂诗》中有一首与运河相关:“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这首诗写于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他经过运河时,看到运河上拉粮船的民夫数量庞大,深感漕运给人民带来的沉重徭役负担。曹雪芹在经历世间沉浮、体验人间百味后,也是在通州不远处的张家湾开始创作《红楼梦》。

总的来说,中国运河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随着运河的兴衰而演变的过程。运河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也成了文学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所在[4-5]。通过运河文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变过程。

4 平陆运河的文学发展现状

近年来,平陆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启动的世纪工程,不仅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也是自京杭大运河以来中国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它的开辟,无疑在中国的交通、物流、经济乃至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6]。

目前,在平陆运河的文学描述中,人们往往注重其工程技术的伟大、经济效益的显著,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学缺失。这种缺失并非指运河本身缺乏文学价值,而是指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的快节奏,人们往往只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运河,而忽视了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历史见证者的价值[7]。

平陆运河的开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它不仅是一条沟通江河海洋的航道,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运河的两侧,是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元素,既是运河的文学基础,也是运河的文学源泉。在平陆运河的文学创作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文化元素,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运河背后的历史故事,去描绘那些与运河息息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运河的文学价值,才能真正领略到运河的魅力所在。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文学创作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思考。在描绘运河的美丽景色、展现运河的繁荣景象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那些因运河而受到影响的人们,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加生动、真实、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平陆运河的文学缺失并非不可弥补。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发掘运河的文化内涵,用心去描绘运河的历史变迁,用心去关注运河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学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平陆运河,让这条新世纪的大运河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8-9]。

5 平陆运河与文学交融的未来展望

平陆运河与文学交融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10]。它不仅要求文学家们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他们与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紧密合作,共同挖掘平陆运河的文化价值。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我们可以推动文学创作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为文学事业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平陆运河,作为一条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水道,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与前景值得深入探讨。随着运河的持续发展,文学创作将越来越注重地域特色,深入挖掘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11]。这种趋势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更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深度,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深入的审美体验。在平陆运河的影响下,文学体裁也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小说到散文,从诗歌到报告文学,各种文学形式都将在运河这一主题的引领下展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这种多样化的文学体裁不仅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文学体裁的不断拓展,文学创作的边界也将被进一步推广,使得文学创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更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文学创作的不断进步也将推动平陆运河的持续发展。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更多人关注运河、了解运河、爱护运河。这种关注和爱护将转化为对运河治理和保护的积极行动,推动运河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得到更好地保护和提升。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推广也将为运河旅游带来更多的游客和关注度,推动运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深入探索平陆运河与文学交融的未来前景时,我们应聚焦于创新路径与实践的融合。这一进程的核心在于推动文学家与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专家的紧密合作。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全面挖掘平陆运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能推动文学创作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创新[12]。我们期望,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文学家们能够创作出既富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为文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5.1 推广与传播是确保文学作品影响力扩大的关键环节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平陆运河与文学交融的作品广泛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更能加深公众对平陆运河及其文化内涵的认知,进一步推动文学与运河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推广与传播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社交媒体、在线文学平台等,将平陆运河与文学交融的作品快速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这些平台具有用户基数大、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扩大作品的影响力。我们还可以与主流媒体合作,举办文学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作品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

5.2 建立文学创作激励机制

为了激发文学家们投身于平陆运河与文学交融创作的热情,建立有效的文学创作激励机制至关重要。这包括设立专项奖励,为文学家们提供必要的创作资源和平台,以及营造一个有利于创作的外部环境。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为文学家们创造更加优越的创作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从而推动文学事业的持续繁荣。

在建立文学创作激励机制方面,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奖项,对在平陆运河与文学交融创作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文学家进行表彰。这不仅能够激发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文学人才投身于这一领域。我们还可以通过提供创作基金、建立文学创作基地等方式,为文学家们提供必要的创作资源和平台。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创作成本,提高创作效率,从而推动文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文学家们可以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和技巧来展现平陆运河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例如,通过描绘运河的地理景观、叙述历史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等方式,使读者感受到运河的独特魅力。同时,文学家们还可以借鉴传统文学资源和现代文学理念,以更加创新和独特的方式展现运河文化,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平陆运河与文学交融的工作。首先,可以加强对运河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整理出版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为文学家们提供更多可靠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其次,可以举办相关的文学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文学家们提供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促进运河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理解。此外,还可以鼓励文学家们深入实地考察和采风,亲身感受运河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为其创作提供更为丰富和真实的素材。

展望未来,平陆运河与文学交融的前景充满无限可能。随着跨学科合作模式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们相信文学家们将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和内涵的作品,为文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推广与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和拓展,平陆运河与文学交融的影响力将不断扩大,成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通过建立有效的文学创作激励机制,我们将能够吸引更多的文学人才投身于这一领域,推动文学事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6 结束语

平陆运河作为中国古代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平陆运河沿岸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运河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题材和背景,更对文学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滋养作用。从历史文学到现代文学,平陆运河都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着其独特的诗意之美,为文学创作注入了独特的灵感与情感。在运河文学中,民间故事与传说、风土人情、生活百态等元素与运河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语境。平陆运河与文学的交互滋养不仅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上,同时也反哺于运河本身,使其蕴含着更加丰富的人文和历史内涵。因此,平陆运河与文学之间的交互滋养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与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锋.神仙沟,一条诗意流淌的河流[J].中国作家:纪实版,2019(8):221-222.

[2] 朱子桐,耿鹏举.一条河流与一个国家的秘密[J].人民交通,2019(9):46-50.

[3] 樊奕萌.20世纪文学整体观与河流文学:评《“黄河”对话“长江”:地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河流书写》[J].名作欣赏,2021(35):85-87.

[4] 耶杰·茨仁措姆. 成为一条河流的源泉(组诗)[J].西藏文学,2021(1):58-60.

[5] 刘利勇.一条河的记忆[J].东方少年(快乐文学),2019(7):82-85.

[6] 王芳.人与河流的生态史话:读《流淌进一条河的文学行走》[J].绿叶,2020(5):74-77.

[7] 董娅莉,张宁.一个村庄和一条河流[J].文明,2005(3):146.

[8] 候凡娟.生命河流,温暖流淌[J].美文:青春写作,2019(1):71.

[9] 陵少.沿着一条河流北上(外一首)[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5):17.

[10]龚宏.以流域文化视角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评《“黄河”对话“长江”:地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河流书写》[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42(1):87-90.

[11]孙胜杰.迟子建小说中的“河流”意象解读[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4):106-108.

[12]鲁先圣.人生必须珍藏一种伟大的信念[J].做人与处世,2021(11):16-17.

作者简介:莫海燕(1982-),女,广西合浦人,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未来展望文化认同
关于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