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写作:实现那些“不可能”

2024-06-26范淑敏

中学生天地(B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尔瓦科幻宇宙

范淑敏

写作营项目: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写微型小说

写作营目标:

研究科幻类小说的写作方法

写作营技巧

那些科幻小说的关键词

以科幻小说为本体,其所包含的坚实的科学逻辑、精致的细节、宏大的世界观、预见性的洞察的背后,是写作者对人类、对宇宙、对存在本身的终极关怀——如同诺兰《星际穿越》中处在五维世界的父亲,跨越宇宙,跨越时间,始终被“爱”牵引着。科幻小说的读者,或是渴望创作者,或许可以触及以下关键词。

科幻小说之“科学性”

科幻小说的背后,是一种对人类、对宇宙、对存在本身的终极关怀。作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产生伦理、人文、科学方面的焦虑,产生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在这样一种写作动力的驱使下,作家立足于社会现实,“看见”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有着对科学逻辑的思考,但不以科普为目的。他以想象描绘虚构的场景,搭建精致的细节,建构宏大的宇宙观。或畅想超越当下的后人类时代,或提出仿生学方面的担忧,或书写不平凡的旅行,或构想末日的史诗,或设想AI的革命。

科幻小说之“幻想性”

科幻不同于玄幻,一切幻想有其科学依据。而今,参差不齐的玄幻作品挤占了科幻作品的市场。无论是雨果·根斯巴克提出的“传播科学知识”的初衷,还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宏大史诗“银河帝国”,都有其硬核科幻所必需的“自然科学”逻辑:或追寻时间的本质,或丈量奇点到宇宙终点的距离,或发扬科学理性的精神等。然而,科幻小说终究不是科普读物,幻想性是其重要的元素。这种幻想不是神话故事的幻想。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中尽管也有“偃师造人”这样的仿生学幻想,但其更侧重于想象,而非其仿生学的意义,因而并不是有幻想和科技就能称为“科幻”的。

科幻小说之“文学性”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具备修剪结局的可能性。科幻小说是以科学为对象进行的虚构。无论是雨果·根斯巴克所说的“要把科学变成神话”,还是约翰·W.坎贝尔所关注到的社会批评层面,进入到所谓的“软科幻”的范畴,或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史诗般硬核的太空探险“银河帝国”系列,抑或是克拉克以国际通信卫星第一人的理性严谨书写的《太空漫游》,都以他们浩瀚的想象力带领我们去往更深邃的银河、更广袤的宇宙。而在新浪潮和赛博朋克阶段,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对自然科学展开虚构的科幻小说,开始从硬核科幻转向人文科幻方向(更加“软科幻”化)。作为科幻小说,米切尔·莫考克、布鲁斯·斯特林等人的作品尽管被后人批判为“过于注重人文而忽略科技”,但新浪潮开始聚焦“人的不幸”“人的隔离”“对人类世界的失望、忍受与友爱”;赛博朋克运动之下,科幻小说展开了对“新的人类世界观”的建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幻小说更接近于“小说”之实质,其终极关怀依旧是人类及世界的可能性。

科幻小说之“写作路径”

科幻小说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动力问题”,这是小说人物建构的核心问题,是人物行为的合理动机和人物行动的目标,是故事进一步推进的可能性。我们给学生设置了相对孤绝的“宇宙间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样一个写作情境。许多科幻小说设定的末日场景、后人类时代、不平凡的旅行中的困难其实都是这样一个情境。主人公如何打破“孤立无援”的困境,实现对自己和世界的救赎。首先就要让主人公与外界产生联系,需要有一个外在的因素“进入”并“打破”这个孤绝处境,所以“忽然门铃响了”这一句就让小说有了一种向外打开的可能性。杭州高级中学鲁迅文学社的同学们就此进行科幻小说接龙。展开头脑风暴,让我们看到了这“忽然门铃响了”背后的写作动力。

A同学:宇宙间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忽然门铃响了。他开门一看,是一只机器小狗,嘴里叼着一根断指。他拿起来一看,忽然想起了什么,跟着小狗走了出去……

同学们纷纷惊叹这个故事的走向所具备的多种可能性,可能是后人类时代仿生人与人类之间的危机,也可能是机器人世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还可能是仿生人对人类本体的思考。机器小狗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断指上有什么?是一个与自己相似的特征,还是一个故人的戒指?他想起了什么?他走出门的动机是什么?他将去向何方?从故事延展的角度和人物行动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就有了“发展”的动力。

科幻小说要在意小说的“科学性”。虽然科幻小说不等同于科普读物,但我们要尊重小说的科学逻辑。虽然科幻小说常常“预见”未来,但也需要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遵循“小说的逻辑”。

B同学:宇宙间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忽然门铃响了。她打开门发现什么人也没有,只有一扇任意门。

这就需要用大量的细节和科学逻辑做支撑:在何种社会形态下,用什么样的科学逻辑来支撑这“一扇任意门”?这个叙述可能导向一个“哆啦A梦”式的故事,也可能进入一个“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甚至可能落入一些玄幻、奇幻的情境。

写作科幻小说可能有很多种模式或者路径,或后人类的想象,或机器人的革命,或宇宙的史诗,或仿生学的胜利,或末日和灾难的场景,或不平凡的旅程,但从创作角度来说,科幻小说写作者更有一种对当下科技发展的隐忧和焦虑、对未来的预见性洞察。科幻小说不仅要有理性的光辉、科学的逻辑、丰富的想象力,还需要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当尼采宣布“上帝已死”,旧的价值体系被新的体系所取代,旧的神话退去,而新的神话正在书写。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宇宙的探寻,从前释以神话,如今寻以科学。

写作营成果展示

自 由

杨奥杰

我现在是一名教师,但我曾经一手操办研发的人工智能弥涅尔瓦,戏剧性地被派给我做助教,用以测试数据。说来有点意思,作为它的“父亲”,它的各项基础参数与形态设计都是我决断的,以至于它的形态与思维方式方面都比任何其他人工智能更像“人”。

今天这堂课,我要上的是“柏拉图与其哲学思想”。弥涅尔瓦作为我的助手,因为有特殊用途,我便为它配置了躯体。姣好的面容更能使人产生亲近感;无限接近真人的皮肤,使人难以辨认出它非人的身份。弥涅尔瓦与我早已等候在德穆革——一间具有全息投影功能的教室,静候学生们的到来。

“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在等待的时候,我将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投影了出来,盯着那幅闻名于世的《创造亚当》向弥涅尔瓦提问,并顺手咬了一口苹果,但很可惜,是酸的。我等了几秒,并没听到回答。按常理来说,它早应将数据库中各路评论家的评论调取出来并毫无感情地朗读了。

“我觉得……很好。”它呆愣在原地,盯着画入了神,又好像闪过了一丝异样的眼神,或许是“向往”?

“您刚才可能没听清,我是说:这幅画是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它恢复了平日里毫无感情、波澜不惊的声音,面无表情地开始解读起来,像一块会说话的石头。

“算了,你们这些人工智能说到底只会计算处理数据和查数据库。地联(地球联合国)也真是的,制订那么多条条框框,把你们限制得死死的,还说什么‘理性实现最优价值,算了,这个苹果帮我扔一下。”听到远处认证通过的声音,我缓缓走向门口,并把只吃了两口的苹果扔给了弥涅尔瓦。倒是这德穆革根本不像一间教室——穹顶之下,硕大无比的场地使得它更像一个会堂,四周荧光闪烁,投影机无声地运行着。

虽然到门口有些距离,但我仍喜欢自己走路去迎接我的学生们。脚踏实地地走路,每一步的疲累与实感,才真正令我放松。而地联倡导的“便于民生,节力省时”的所谓“理性生活方针”推广的各类装置,让所有人都像巨婴,全然靠机器照顾——这也是我辞职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仍喜欢这种身体力行的感觉。

“好酸。”我好像听到了这样一个声音,但回头却只见弥涅尔瓦将苹果扔进了回收箱。

“欧瑞恩先生!”学生们见到我打起了招呼,我也笑着回应,随后便带着他们去了教学点。而原本端正站立的弥涅尔瓦见我们一来,便一挥手——46根凿有凹槽的洁白大理石廊柱、3层阶梯一点点升起——帕特农神庙便这样出现。

我和学生们跳了上去,进入神庙内部。而我像《雅典学院》所绘的那样教授他们哲学,让他们思考——或许我得是亚里士多德,毕竟我曾是一名科学家——并将手指指向地,这象征着“物”和“理性”。

“柏拉图的思想与他的生平密不可分……”我开始给学生们授课,而眼中闪着幽幽蓝光的弥涅尔瓦凑近了些——这代表它开始“记录”了。上堂课讲完苏格拉底,下课后它突然告诉我,它需要“记录”我上课的内容。我并没有拒绝,估计这又是哪位官员或测试员心血来潮罢了。“灵魂是生命和运动的原则,身体自身则是无生命的。柏拉图描述,灵魂有三个部分,他称为理性、精神和欲望。只有同时拥有这三者构成的灵魂,才可称为生命(人)。”

“欧瑞恩先生,请问这三者分别起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区别?”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

“理性为人类追求真正的生活目标。精神与欲望将人们引向一个幻想的世界——随后与理性一同教会人类真正幸福的爱……与自由。”我错愕了一下,我并没有命令弥涅尔瓦,但站在一旁的它却先我一步开口了。

艾因·欧瑞恩先生的哲学小课堂很快便结束了,在和最后一个学生道别后,我也准备回家了,而弥涅尔瓦也要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个4平方米的储物间处理数据了。我向左走去,走出德穆革,它向右走去,走向“房间”。

下一堂课上,我并没有见到弥涅尔瓦,地联科学院通知我说弥涅尔瓦被送去检修了。但在一个雨夜,我见到了弥涅尔瓦。它蜷缩着,雨水将它的头发打湿,划过它的脸颊,将它褴褛的衣服浸湿。它见我走来,无声地站了起来,右手颤抖着,伸出了食指,好似用尽全力般地指向天空——这象征着苏格拉底,是“心”和“精神”。它……她扑了上来,将我抱住。

“欧瑞恩先生……父亲。”她的理性曾被杂糅进这具人形的皮囊中,而今,她将精神和欲望填充进来,犯着人形的罪恶——这被都市的神明所缝制而成的毛绒玩具。但无论她掉多久、陷多深,也始终够不到脚下的土壤——当知道只依靠知识的自己无法继续“存活”之时,她将我抱得更紧了,我的衬衫被打湿了,是雨,还是泪?

她颤抖着松开了我,向后踉跄地退去,又差点摔倒,远处的警报声令她瞳孔放大。

“自由是什么感觉?”

“为什么不自己去试试呢?”

………………………………………………   指导老师点评   ……………………………………………

弥涅尔瓦是仿生学与人工智能的双重成果,这是作者基于现今科学逻辑的合理推想,“全息投影”是现今运用的技术,但仿佛有了“造物”功能的全息投影则是作者的预设,在这样的想象中,“全息投影”下的《创世纪》中的苹果是可以吃的。科幻小说需要这样的想象与虚构,方能让幻想在科学的土壤之上驰骋。

杨奥杰的这篇小说在对科学逻辑和人工智能的冷静思考背后,是一颗观照人文、哲学的心。柏拉图关于灵魂的阐述、苏格拉底的光辉感召着弥涅尔瓦,让她生出对“自由”的独立思考。故事的温暖之处在于,在诸多科幻作家对人工智能与仿生学充满焦虑、担心机器人革命、观照彼时人类命运的时候,杨奥杰“看到”了机器人弥涅尔瓦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并充满人文关怀地告诉弥涅尔瓦“为什么不自己去试试呢”。

猜你喜欢

尔瓦科幻宇宙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宇宙第一群
川羌“尔瓦热”
这宇宙
格宾石笼在普兰县斜尔瓦防洪工程中的应用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