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枇杷不是“琵琶”
2024-06-26金哲为
金哲为
某一年的初夏,沈周收到了友人遣家童送来的一盒“琵琶”——这并非作者的笔误,一同送来的书帖里赫然写着盒子里装的是琵琶。沈周带着疑惑打开盒子,一颗颗新鲜饱满的“黄金丸”映入眼帘。原来是替主人誊写书帖的家童写了错别字,闹了个不大不小的误会。沈周当即回书一帖,交由来者带回。
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不知古来司马泪于浔阳,明妃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今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秋雨之际也。因书帖银鹿有误字,即笔嘲句四言奉览,勿罪勿罪。
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通家友弟沈周顿首。谢良材契爱足下。
——《石田戏柬》(载于张丑《真迹日录》)
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感谢您送来琵琶,它虽发不出声响,尝起来却颇有滋味。现在我才明白原来白居易于浔阳江头泪湿青衫写下的《琵琶行》,王昭君远嫁匈奴所作的胡音《琵琶曲》,其实都不是用耳听的,而是要放进嘴里吃的零食。以后要觅得这种食物,还得于杨柳晓风、梧桐秋雨之际。若是琵琶真的会结果,满城的箫管想必也都能开花吧。”没有抑制住体内的幽默细胞,沈周连说“勿罪勿罪”,并在落款时“顿首”表达了对友兄的尊敬,感谢其对自己的厚爱。
在《卧游图册》的《枇杷》一帧中,不同于宋人先以细笔描绘主体轮廓再行点染的方式,沈周纯用淡墨,以没骨法画出枝叶和枇杷的造型,后以蘸有浓墨的笔头轻点出果实的尖儿,淡雅率意。他题诗称赞本地枇杷圆润饱满(弹质圆充饤)、味甜清凉(蜜津凉沁唇)。“黄金作服食”一句既是指其色泽亮丽,也暗指其有益健康如服金丹,最后发出“天亦寿吴人”的感慨。
初夏吃枇杷,是沈周年复一年的“必备功课”,以之入画,则是他对惦念自己的友人最得体的回馈。沈周爱枇杷,倒未必是真的有多爱吃它。除了蜜糖味道和药用功效,沈周更爱枇杷作为亲友之间表达情感和关怀的媒介,传递着日常的温情。
爱此晚翠物,结实一可玩。山禽不敢啄,畏此黄金弹。
——沈周《题枇杷图轴》
馈赠者与受赠者之间的情谊如晚翠的枇杷,枝叶经冬而不变色。也正是枇杷这种高洁的象征,才是禽鸟不敢啄食的原因,而非真的它们将那看成了猎人的弹丸。这是沈周藏在众多枇杷诗画中的真意。
(作者系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硕士,本文节选自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不必向长安:沈周的记忆抽帧术》,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