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 0~3 岁幼儿美术启蒙的游戏化探索

2024-06-26杨漪婕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涂鸦颜料经验

杨漪婕

0~3岁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初始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但生活经验不足且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其绘画活动阶段正处于“涂鸦期”,只为获取运动机能性的快乐。因此,针对该年龄段幼儿展开的美术教育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技能训练,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白纸涂鸦。作为美术启蒙者的教师更应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安全的、有趣的、日常且丰富的美术活动及材料,支持幼儿采用游戏化的方式积累表征经验和艺术创作。

一、美术与游戏的结合

席勒在康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也就是说,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而游戏其实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对0~3岁幼儿来说,游戏就是他们学习和探索的主要方式。

1.与材料游戏

对于0~3岁幼儿的美术活动而言,除了常见的基本绘画工具以外,幼儿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也可用于美术创作,如毛线、棉签、石头、羽毛、树叶等幼儿认识、好奇、愿意探索并与之互动的物品。

比如我园托班在进行自由颜料涂鸦活动时,一名幼儿将材料角的物品拿至美术区,用石头代替笔刷蘸颜料,使用滚动的方法将颜料“绘制”在纸上。由于石头的大小、凹凸纹理不同,从而产生了点状和线状两种不同的路径效果。在看到同伴的玩法后,另一名幼儿也加入其中。两名幼儿将石头滚来滚去,颜料随着石头的滚动慢慢减少,路径上的痕迹也出现了深浅不一的变化。发现颜色变淡了,幼儿就换另一种颜色去蘸取,换了颜色的石头滚过纸上颜料较厚的地方便产生了颜色的混合。就这样,纸上和幼儿的手上慢慢地出现了没有蘸取过的第三种颜色,于是他们对颜色的混合产生了好奇。在该游戏过程中,通过与“石头”这一他们感兴趣的物品的互动,幼儿合力创作出了一幅颇有写意之美的作品,对颜色的融合特性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也萌发了想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求知欲。

2.与经验游戏

0~3岁幼儿的教育为终身教育之基,因此该年龄段的美术教育也更重在启蒙,是一种不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审美活动,其任务是通过美术启蒙的方式让幼儿从已有经验和现实世界出发,获得初步的艺术思维方式、美感直觉和观察力。席勒认为,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从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何谓想象力?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将其分为三个层次:联想(由一物像想到另一物像);第一位想象(创造出具有生活原型的形象);第二位想象(创造出带有强烈个人印记、前所未有的形象)。简而言之,即根据感官所接触的东西,由感知者借助已有经验创造出生活中已有原型的物像,或依据感知者独特的理解与思考主动创造出带有个人经验印记的前所未有的形象。

在有了初步的颜色混合经验后,该托班开展了后续的延伸活动。孩子们先将几条纸胶带粘贴在白纸上,在上面挤上不同颜色的颜料,然后用各种工具进行涂抹,直至将纸张涂满。等晾干后将纸胶带撕下,纸上就出现了许多白色的路径,有的幼儿说:“哇,上面有了好多马路。”这可以理解为幼儿调用已有生活经验而产生了联想。后续活动中,这份作品被当作背景板继续留在美术区,有的幼儿拿着玩具小车在白色路径上“开车”,有的幼儿将花草树木或是小房子的贴纸粘贴到“马路”的两旁,还有的幼儿一边比画一边说“这是十字路口”“这是我家门口”等。这可以理解为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和联想上进行的第一位想象。而后再通过撕、贴等方式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作,幼儿开始说出“这是一条大鱼,它的身上有迷宫”“迷宫里面还有很多的小鱼,是它的宝宝”“宝宝走出迷宫就出生了”等一些凭空冒出的言语,此时便有了第二位想象。由此,幼儿的已有经验随着美术活动游戏形式的逐渐生发演变成了无限的想象,而这不被束缚的想象力便是今后艺术创造的前提。

二、美术创作的游戏化路径

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认为游戏与艺术均具有隐含的实用目的,提出了“内摹仿”为一切审美欣赏活动核心的观点,认为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伴随着模仿的心理运动过程,即外物在欣赏者内心再现,而游戏的功用在于使“内摹仿”这种本能活动得以宣泄、实现。

例如该托班在欣赏草间弥生的系列波点作品后,一开始并没有幼儿在日常美术创作中主动采用类似的模仿形式。然而,在自然角发现本身就具有“波点”花纹的植物、鱼类后,一名幼儿在后续的美术活动中开始大量用波点画、贴的方式进行创作。该幼儿表示自己的创作是基于自然角的植物和小鱼,也联想到了之前欣赏过的草间弥生系列波点作品,并认为草间弥生的作品也是由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波点而产生的创作灵感。

1.在实际生活中感知美

0~3岁幼儿年龄尚小,他们的经验大多只来自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选材也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感兴趣、有愉快体验的内容出发。

生活在江南地区的幼儿对下雨天早已习以为常,而下雨往往意味着没办法户外活动,不能玩大型玩具,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会弄湿鞋子、衣服……分析幼儿的绘画表达会发现,关于雨天的作品少之又少,他们更喜欢以艳阳高照的晴天为创作背景。针对这一情况,我班决定在雨天为幼儿提供充足的雨具,支持幼儿到户外寻找雨滴、观察雨天幼儿园的样子。活动时,有的幼儿发现雨水顺着滑滑梯滑下来,认为是“小雨滴在玩滑滑梯”;有的幼儿发现用力踩小水坑就会溅出水花,于是乐此不疲地尝试……一系列的雨天探秘活动,使得幼儿对这一常见但又不太喜欢的天气现象有了新的情感体验,在此后的创作活动中,幼儿更是借助自己的观察、发现与想象,创作了“我眼中的雷雨”这一主题绘画。

2.在游戏中创造美

观察并不仅仅是指视觉观察,味觉、触觉、听觉等皆是观察的有效途径,正是这样多途径、全方位的观察才能够更好地刺激幼儿表征能力的形成。有效的观察加上教师的引导,有利于幼儿将视野由局部转为整体,由单一转向多维,能够在整体画面中再凸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主要部分。就如同“我眼中的雷雨”这一主题绘画,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幼儿对雷雨季节的观察和感知是多方面的,最终呈现的作品也是各不相同、独具特点。可以说,观察是幼儿艺术创作与表达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具备了基础的观察能力后,手部的小肌肉控制能力是幼儿将想法以艺术化方式得以实现而必须锻炼的又一技能。但是,由于0~3岁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年龄段幼儿手部肌肉能力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控制能力尚为薄弱,因此急于实施技能技法的教学只会适得其反。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发展情况,采取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即前文所述“与材料游戏”——用手指捏住棉线蘸取颜料,再用蘸满颜料的棉线在纸上自由作画;给大小不一的球蘸上颜料,然后双手握住盒子的两端,使得沾满颜料且大小不一的球在盒中四处滚动;幼儿凭借自己的手部力量将颜料挤到调色盘中;以撕贴的形式进行艺术拼接创作……这些都是幼儿在与材料互动、游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着幼儿手部肌肉动作,为今后必要的技能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家庭教育对美术启蒙的补充

0~3岁的幼儿对家庭环境还颇为依赖,他们在自我探索和经验整合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成人的悉心指导和协助。因此,在家庭教养环境中展开的美术启蒙教育也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将在幼儿园学习的内容转化为个人独特的体验和认知,更是培养他们个性化、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庭艺术启蒙予以适当指导。在该托班的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保护幼儿的游戏意愿

当幼儿进入涂鸦期,便会不由自主地进行一系列“创作”,有些家庭会以这类行为会影响家庭卫生、墙面整洁为由禁止幼儿这样做。然而,这很容易破坏幼儿刚刚萌发的创作欲,限制其自由探索和发展的脚步。为此,该托班教师利用家长讲座、线上沟通等方式首先和家长明确,这是幼儿开始拥有自我表达、表现意识的开端,不必刻意纠正甚至责备,而应当好好保护、适当引导。

在家长理解并开始重视幼儿的涂鸦行为后,教师应及时解答家长在支持幼儿涂鸦创作过程中的困惑,并给予适当建议。如:建议家长在较低矮的墙面设立自由涂鸦角,引导幼儿在指定区域进行涂鸦,然后逐渐向在纸上涂鸦过渡;建议为幼儿提供安全、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其能充分发挥涂鸦的意愿和冲动;在幼儿进行涂鸦活动时重点关注他们的情绪和状态,而非以成人的眼光执着于评判作品质量,充分保护幼儿对于创作的热情和自信心。

2.丰富幼儿的艺术表征经验

丰富的经验积累是任何创作的基础,而0~3岁幼儿的生活范围相对较窄,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但缺乏相关的认知经验。由此,该托班教师会鼓励家长身体力行,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激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为艺术的创作与表达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在某种程度上,艺术是一种无功利、无目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精神上的“自由”则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因此,在对0~3岁幼儿进行美术启蒙时,教师应秉持开放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每一个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鼓励他们自由地想象、创作,积极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艺术的天空。

猜你喜欢

涂鸦颜料经验
打翻了颜料瓶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创意涂鸦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创意涂鸦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颜料抹在了脸上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涂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