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化星火,传华夏诗光
2024-06-26冯杰华
冯杰华
楚辞汉赋,江山磅礴,夏鼎周钟,金碧辉煌。泱泱华夏,流淌着锦绣瑰丽的诗文,凝聚代代才子的风流绝唱,更浸润着朝代更替兴盛或衰亡的感慨。时光荏苒,当作吾辈,应继承先贤的智慧,在祖国的大地上滋润出朵朵诗香的花,让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沉淀像玉一样愈琢愈亮,像茶一样愈品愈香,像酒一样愈酿愈醇。
如今,在语文教科书中,古诗之篇目占全书近三成。人云,古诗文晦涩,给中小学生背诵算是囫囵吞枣。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如果不在学生时代加以诵读,等到步入社会后,我们真的还可以静下心来品读吗?恐怕内心的恬静早已被生活闹得晕头转向了吧?再者,若不在课内学习古诗文,那么我们将从何获取古诗的审美能力呢?
古诗文凝聚了我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意境深邃、内涵丰富,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古诗文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知识,通过阅读古诗词,孩子们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古代的科技并非落后,通过阅读一些古代科技文献,如《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孩子们能够对比古代和现代的科技,并从中获得创新的灵感。古诗文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座灯塔,引领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因此,习得古人真传,当从孩提时期抓起。
少年当读诗,不仅可以明志,更是埋下一颗为人处世的种子。鉴习中国古诗文,是心灵的净化、学识的增长,更能领会古人处世的态度。前有屈原报国无门以死明志、后有岳飞精忠报国,谱写热血人生。这些是奠基在中华文脉中的爱国力量。另有唐宋大家挥斥方遒,把笔与诗篇化成冲锋陷阵的铁骑。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展现放荡不羁,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对国运的担忧,辛弃疾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写正月十五的欢庆。字字珠玑,时隔千年,仍散发着当年事迹的时韵。因此,少年学诗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少年当悟诗,不仅要读懂,更要下定决心去践行先贤的哲理精华。首先要品读诗意之美,正好比“同在潇湘吾独返,相思频寄海天霞”中把思念寄托在粉绛的霞光云雾中;又似“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中对景色极简地点缀,渲染了雾白竹绿、筠雾茫茫的诗画美;还有那“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告诉世人时间无常,珍惜当下的光阴;更有“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富于音韵节奏美。这些古人的纯粹意象,于当今社会就是宝贵的精神食粮,能让少年不在短视频和游戏中丧失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少年学诗,当全社会努力。日新月异的科技无时无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可以承载更多古文化学习资源,教育部也应该联合地区及各学校积极组织有关古诗文的宣传演讲活动。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小学生,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集社会的力量,让中小学生真正从读诗、悟诗到践诗,逐步感受华夏文明的魅力,让中国传统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华夏古老的文化焕发生机。
一篇、两篇诗集,照亮整个错落山海;三篇、四篇青春,点燃袅袅人间烟火,一篇一篇,亿篇亿篇,汇成诗的银河。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坚信明天诗花开满梯田,中华永远年轻,诗篇代代共颂!
(指导老师:彭 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