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花粉:显微阐幽,无翼而飞

2024-06-25古欣

药物与人 2024年5期
关键词:松花粉松花本草

古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管中药师,执业中药师。北京市第三批中药骨干人才。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再传弟子、著名中药专家李京生教授入室弟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与鉴定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2022年、2023年《药物与人》杂志优秀药学科普作者。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这里承担着艰巨的学术使命,众多研究在此开花结果;还充当着宣教的平台,各类人群在此传道授业解惑,集物种保护、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多重职能于一体。保护区的前身为松山林场,与传统印象中的博物馆截然不同,动植物在此摆脱了玻璃瓶与吸水纸的束缚,肆意挥洒着它们的活力,最直观地向民众展现生态的丰富多彩。其中,尤以连绵成片的天然油松林最为难得,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

作为“岁寒三友”之一,松与竹、梅并称,历来便是坚韧和高洁品格的象征。它们曾和恐龙共处于一个时代,见证了地球的沧海桑田,创造了亘古不灭的奇迹。从过去到现在,松树的花粉贯穿其中。作为生殖细胞,它们承担着传递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方面遗传信息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以及演化历史的宝贵资料。今天,我们将深入探寻松树遗传基因的载体—松花粉,一同破解松树强大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一、穷神知化,探生命之缘起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的规定,松花粉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油松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花粉。说到“花粉”,根据植物的传粉方式,我们通常将花粉分为“虫媒花粉”和“风媒花粉”两大类。顾名思义,前者需依赖蜜蜂等昆虫作为传粉的媒介,后者则利用自然界的风进行传播。松花粉就是风媒花粉的代表,每到春意盎然的4、5月份,花粉逐渐成熟并开始散发。它们翩若惊鸿,遇风而舞,能够被风吹到数千米的空中,飞跃山岭,横跨海洋,甚至漂泊到殊方异域,极大地增加了松树的繁殖机会。

1.资源分布

松科是裸子植物中最为丰富的科,共包含10属230余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我国拥有这一科的全部10个属以及其中的113种,是松科属种最多的国家。这些松树遍布全国各地,大多作为森林树种和用材树种,形成了广袤的森林景观。

根据《中国植物志》松属植物的分类检索表及相关文献资料,松花粉的主要来源包括油松、马尾松、云南松、赤松和黑松等品种。油松为我国特有树种,天然地分布于东北、华北以及其他地区,涵盖吉林、内蒙古、河南、甘肃、四川等省份;辽宁、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省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林种植。马尾松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地区,尤其是长江和珠江流域,多为天然林。云南松主要生长在云南、广西、西藏东部和贵州等地区海拔600~3100米地带,同时云南也是全国最大的松花粉生产基地,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赤松在东北三省有零星分布,山东胶东地区及江苏东北部云台山区同样以人工林为主。黑松原产于日本及朝鲜南部海岸地区,我国山东沿海地带和蒙山山区以及旅顺、大连、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有引种栽培。以上这些丰富的基原品种,为松花粉的采集、生产和利用提供了充盈的自然资源基础。

2.性状特征

松花粉来源于松树的雄花序,以油松为例,花芽通常在秋季的10月前后萌发,成簇聚生在当年新生的枝条基部,于翌年春季的2月中旬发育为卵形、淡绿或淡黄色的“球花”(图1)。雄球花的中央为一中轴,其上螺旋状排列着20~80枚小孢子叶(图2)。每枚小孢子叶上生有一对小孢子囊,即花粉囊。随着清明时节的临近,中轴迅速生长延长,小孢子叶相互分离,小孢子囊也随之裂开释放出淡黄色的松花粉(图3),这一过程共持续10天左右。

松花粉气微,味淡,手捻之有滑润感。借助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松花粉由均匀的球形小颗粒组成(图4)。这些颗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两端对称分布着近半球形的气囊结构—也被形象地称为“翅”—成熟的花粉可以依靠气囊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传播。然而,气囊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实际上,它还是一个精巧的“水分自控阀门”:在干燥环境中,气囊会向腹部弯曲;当环境的水分含量适宜时,气囊又会逐渐展开,使松花粉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这一动作既保护了萌发孔,也有助于防止花粉因脱水而失去活性。

3.采收加工

尽管松花粉的资源储量相当可观,但短暂的花期、易受潮发霉的特性,以及生长部位过高等问题,为其有效采集和利用带来了重重挑战。因此,我们采集松花粉的时候还是应该小心翼翼。在《新修本草》《本草图经》《宝庆本草折衷》《本草集要》等古籍善本中,均有“拂取”松花的记载:将布料铺于树下,用手或器具扣摇松枝抖落花粉,然后进行收集。清代著名医家刘奎所著《松峰说疫》一书中,更记有详细的采收时间和贮存方法:“于四月初,看松梢所抽黄穗如麦穗者,趁硬摘取……瓷器收储,伏天必晒,否则穿发。取黄穗不可早,早则嫩而少黄面;又不可迟,迟则花蕊飞而穗成空壳矣。看其穗硬而带黄色,大如稻粒则取之。”

现如今,基于对前人采集经验的借鉴和多年研究的成果,我们得知在雄球花中的小孢子叶开始彼此分离时采集花粉最为适宜(此时的花粉已经成熟且养分充足),并发明了带有长柄的松花穗采摘器来采摘高处和树冠外围的花穗。采集的新鲜松花需要及时晾晒(每隔2~4小时翻动1次,以防松花粉发热霉变),搓下花粉,过80~120目的标准筛除杂,再经干燥和灭菌处理,即可得到高品质的松花粉。得益于一系列精进的科学加工和储存保鲜技术,现在我们能够在常温下将松花粉中的水分快速降低到5%~6%,并在不破坏其活性成分的前提下,实现长达2~3年的保存期限。

二、钩玄提要,晓应用之推展

1.药用价值

松花粉入药使用由来已久,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验证,各种使用方式以及功效主治也被历代中医典籍所记载。比如,《新修本草》:“松花名松黄……酒服身轻,疗病云胜皮、叶及脂。”另如,松花粉“治产后壮热,头痛颊赤,口干唇焦,多烦躁渴,昏闷不爽”(《本草衍义》)、“发上焦热病”(《本草发挥》)、“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本草纲目》)、“疗久痢,解酒毒”(《本草汇言》)、“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咳血;外用治黄水疮渗出液多不结痂,外伤出血”(《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心肺热、头晕、吐衄血、皮肤风疮湿烂”(《中药材手册》)等。《中国药典》对其描述更为详细:“甘,温。归肝、脾经。收敛止血,燥湿敛疮。用于外伤出血,湿疹,黄水疮,皮肤糜烂,脓水淋漓。外用适量,撒敷患处。”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松花粉中含黄酮类、甾醇类、糖类、脂肪酸类、酶类、氨基酸类以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在抗氧化、抗疲劳、抗肿瘤、提高免疫力、调节血糖和血脂代谢、保肝、改善胃肠道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水痘、湿疹以及皮炎等皮肤问题也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无论是作为单一药物使用还是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松花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药理活性,这极大地扩展了其传统药用价值,也为其赢得了“天然营养宝库”“花粉之王”“氨基酸的浓缩体”的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松花粉的细胞壁对酸碱、高温、高压都具有极强的抵抗力—这虽然保护了其内部的活性成分,但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它们的释放以及后续的利用,为检测、提取和加工都增加了难度。破壁技术的发展,帮助我们有效地克服了这一困难。实验表明,破壁后的松花粉可溶性蛋白、还原糖、黄酮和维生素C的含量均有所上升,同时显示出更强的黏附性,而流动性和悬浮性相应降低。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物理特性,对破壁效果进行评估(图5、图6)。

2.食用

“效而优则食”,松花粉自古以来便与养生文化相伴始终。大文豪苏东坡就对松花粉情有独钟,曾在《松花歌》中留下“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的诗句。林洪在《山家清供·松黄饼》中亦有“以松黄饼供酒……春末,取松花黄和炼熟蜜匀,作如古龙涎饼状,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壮颜益志”的描绘。

及至现代,在我国的江浙一带,以松花粉、红豆沙、冰糖等为原材料制作的松花糕、松花团子更是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存在。而融合了松花香气的吉林传统美食—松花粉蒸肉,则是凭借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口口相传的味道,吸引着无数美食爱好者慕名而来。

“春风烂熳春云热,酿取松花一瓮香”,除服食以外,山居者们在春天还热衷于采集松花酿酒。其味清香甘美,现被广泛应用于宴会、婚庆和节日等重大场合;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欧洲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另据多项毒理学实验结果显示,松花粉的急性毒性分级属于实际无毒级,无遗传毒性,未见明显毒性作用。2004年,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正式将包括松花粉在内的8种花粉列入普通食品管理,为其作为食品的合法性及安全性提供了坚实保障。自此,松花粉片、松花钙奶粉、松花钙软胶囊、破壁松花粉等衍生营养产品日臻完善,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三、洞幽烛远,悟本草之大观

自然低语,松涛阵阵。我们在松林中畅享这场视觉盛宴,从松花里窥探生命的奥义。它是联结古今的桥梁,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着中医药人的智慧与坚守;它是万千生命的守护,在与疾患的博弈中,书写着草木回春的传奇;它象征着纯洁的精神,在时代的纷扰中,坚守着民族自信的源泉:这就是松花粉的故事,也是中医药的故事,更是自然的故事。

让我们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赓续接力,砥砺前行,将无形的馈赠转化为有形的福祉,为中医药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的保护,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松花粉松花本草
寿字松花砚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松花粉多糖对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研究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松花粉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新一代破壁
松花鸡下松花蛋
新一代破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