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园林,为何东西方设计如此不同?
2024-06-25雷切尔
艺术启蒙 2024年6期
雷切尔
从私家园林到大众公园
园林早期是供私人享受而建造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区域中,利用人工种植的植物创造出一个舒适、仿大自然环境的空间,这就是我们说的园林,英文的“garden”。
东方有我们熟悉的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西方比较出名的有佛罗伦萨的波波里花园、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过去,园林都是皇室和贵族的“私享地”。他们雇用园丁、花匠来打造这些园林。这些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一般民众无法进入。如今,这些私人园林已对公众开放。
草地的“角色”转变
前面提到的波波里花园里确实有一些草地,但它们只占花园的一小部分。当花园文化进入法国时,大面积的草地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建于十七世纪的沃子爵城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草地在那里成了主角。
园林文化进入英国后,我们如今日常看到的公园形态才开始出现。这时候,人工种植的植物不再仅仅服务于私人,而是更多地为公众提供可使用的公共空间。
这时的草地,已经不再像十七世纪法国园林那样强调装饰用途,在功能上变得更加多样。大家可以在上面走动、坐卧,这些人工种植的植物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身处大自然的体验。
东西方园林走向世界
中国有些城市的公园设计便是参考了英国的景观园林建造而成;而美国人则把中国苏州园林的一部分“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
1977年,美国派专家访问中国,表示希望能引进一套园林建筑放到大都会博物馆内。经过双方商讨,最终,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被复刻到大都会博物馆的底楼,叫作“明轩”。
这座明轩成为中国第一座“出口”到海外的中国园林。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欧美国家大量引进了中国的园林布景设计,使其成为当地一道特别的风景。中式园林在世界各地的影响日益增长,这也吸引了众多海外旅客选择前往苏州,感受最正宗的中式园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