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行动:向欺凌说“不”
2024-06-24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各地开展的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园欺凌”问题的一次有力回应。本期热点关注聚焦这个话题,看教育界如何行动,向欺凌说“不”。
热点关注
教育部:中小学要明确不同欺凌行为相应惩戒举措
为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各地开展的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通知明确,各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认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要制定细化校纪校规,明确不同欺凌行为的相应惩戒举措。要公布欺凌防治电话、邮箱和法治副校长、分管安全工作校领导电话,对来电反映情况落实首问负责制度。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学生欺凌防治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掌握预防欺凌的知识和做法。要在楼道、天台、储物间等隐蔽场所,做到视频监控全覆盖。
通知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向所有教职员工和家长定期开展学生欺凌防治专题培训,提升识别、应对能力以及干预处置水平。要加强对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及时做好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
通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引导。要在法律咨询、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技防建设等方面给予学校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教育在行动
成都:校园欺凌者中考最后投档
3月20日,成都市招考委、成都市教育局印发的《2024年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工作实施规定》,明确考生初中期间有校园欺凌等行为的不得推荐为指标到校生并在录取中最后投档。
据了解,成都的中考招生分为填报志愿录取、指标到校生两种方式,指标到校生占市直属学校、区属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50%。成都市综合素质评价分为正面、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包括——考生初中在校期间存在考试作弊、校园欺凌或未按要求完成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等,存在负面清单行为的考生不得推荐为指标到校生并在录取中最后投档。
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发生,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也影响了整个校园的和谐氛围。成都中考新规一经发出,迅速引发网友热议,有的网友表示“强烈支持”,也有网友提出担忧:“有用吗?如何认定校园欺凌?”
3月21日,据成都市教育局消息,校园欺凌行为的判定将以公安局最终调查结果为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并非首次施行此项规定,成都市2022年和2023年的中考政策均有提及。
据悉,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将以下五类行为归入“学生欺凌”:殴打、脚踢、掌掴等侵犯他人身体或者恐吓威胁他人;以辱骂、讥讽、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教育部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春建3月18日在“瞭望智库”发文称,具体到校园事件中有四个判定校园欺凌的重要指标:蓄意;重复且长期对待;明显权力优势;以被欺凌者的感受为准。“如果欺凌事件初期得不到及时干预,随着欺凌者权力优势、经验的积累,被欺凌者就会像猎物一样被一口咬住,很难脱身。”
家长和老师既可能毫无觉察,也可能手足无措,正是因为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和处理方式的不当,让孩子遇到欺凌时不敢大声说出来:一是认为被欺凌是可耻的;二是认为被欺凌者“玻璃心”;三是简单以打骂方式教育学生;四是老师或家长就是欺凌发起者。
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有家校社合力才能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综合自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央广网、“四川观察sctv”微信公众号、《南方都市报》、“瞭望智库”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