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上的课怎样上精彩

2024-06-24之江轩

党员文摘 2024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名师思政

之江轩

电影《红船》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李大钊受邀到南开大学讲课,台下有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所质疑:“将外国思想引入中国,符合我国实情吗?”

听到这,李大钊用自己脚上的布鞋与学生们脚上的皮鞋作比喻:“穿洋鞋,一样可以走自己的路。”

这堂思政课上的一番话,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

一棵树,根正了才能长得好,根要是歪了,长得再高,风一吹就容易倒。对铸魂育人来说,思政教育就是这个根。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特别记挂思政教育。《习近平在浙江》一书中提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率先垂范,从2003年到2007年连续5年为高校和党校师生作过5场报告或讲话。在此后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多个重要场合,他数次就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如今,全社会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但现在的思政课堂,老师“上不好”,学生“不想上”的现象依然存在。曾有老师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虽说得扎心,但很真实。

思政课要警惕七种不良现象

一场考试定绩点

思政课作为一门“在头脑当中搞建设”的课程,学习效果不一定体现在学期内,也不一定反映在试卷上,也许到了学生人生的某个十字路口,意义才会凸显。

一些高校对思政教育的评价维度还比较单一,只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许多学生认为思政课考试就是“背多分”“抄必得”,平时上课听得快睡着,有的还翘课,全靠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

加之思政课的应用效果没有那么立竿见影,让学生产生“刷分课”“考试课”的印象,也就不会把思政课当作真正有用的“学习课”。

上课管讲不管效

作为一门覆盖全校学生的公共课,思政课老师授课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是必然的。然而,有的老师却没有化压力为动力,信奉“佛系教学”,采取“任务导向”,只管按时打卡“赚工分”,完成工作量、达成KPI。至于学生是否听进去了、思考了、理解了,统统不甚上心。

只管课堂的“上半篇”,不管课后的“下半篇”,思政课的育人闭环缺了重要一段。当“单向输出”取代“双向互动”,思政课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更谈不上教学相长了。

一份教案用N年

课还是那门课,老师还是那个老师,但讲台下的学生每年都在变,校园外的世界也日新月异。青年学生正处在思想最活跃的年龄,高校学子又来自五湖四海,脑袋里的问题、心里的困惑五花八门。但有的老师用一份讲义、教案、课件“包打天下”,以“不变”应“万变”,上课无非是把PPT念一遍。如此上课,自然跟不上时代发展。

往深里说,就是一部分思政课老师只把三尺讲台当“饭碗”,缺乏立德树人的大情怀,不愿意下功夫、花精力,这样的课程缺乏针对性、吸引力,也就成为必然。

原地打转少积淀

很多思政课老师是从一座象牙塔走进另一座象牙塔,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师门”的“三门”教师。在走上教师岗位后,或是因为没机会,或是因为不愿意走出校园,很少到社会生活中调研,肩上的“露水”和脚下的“泥土”都太少了。对社会了解不深、对人民感情不够,课堂上缺少鲜活的故事,便只剩枯燥的理论,像个“复读机”。

还有的老师积淀不够、底气不足,在遇到学生的困惑时,选择“绕着走”“挑着答”,难以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

浅尝辄止缺深度

思政课是一门非常考验教师水平的课程,能不能讲出深度、讲得透彻,体现着其“功底”。

思政课已成为大中小学一体连贯的教学整体,学生从上小学起,就开始接触思想品德课、时事政治课等,如果到了大学课堂还只是照本宣科,学生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就像有的学生反映:“大学老师课堂上教的理论,在高中就已经学过,到了大学无非是再听一遍,考前看看课本背一背就行了。”

纸面扶持难沸腾

思政课的重要性早已无需赘言,但在实际执行层面,却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的学校对思政课的扶持政策停留在纸面上,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仍然存在教师配备不足、课时压缩严重等问题。在一些学校,思政课教师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等方面,名额少、比例低,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压力很大。

自身不正引歧途

最值得警觉的是,一些思政老师自身价值观有偏差,把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那一套观念带到课堂上,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比如,安徽省庐江中学所谓的“教学名师”曾在公开讲座上传播不当内容,引起舆论哗然。还有的思政老师自身品行不正,陷入师风师德沦丧、学术不端、科研造假的事件中,这样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

思政课怎么上才精彩

思政课是一个载体,里面装的内容很多,小到为人处世,大到方针政策。思政教学清单越长,代表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期许越大。

营造教学“好气候”,需要各方一起“添柴加料”

上好思政课需要拓展“课堂半径”,统筹学校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形成育人合力。要在社会大课堂中讲好思政课。例如,杭州市启用的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就是学生体验协商民主制度优势的好载体,这样的思政体验课不妨再多一些。

找到评估“金尺子”,制定科学的“度量衡”

评估讲台上的老师,不能只用工作量、课时数与老师的优良等次简单画等号,而要设计考量授课“真水平”的科学体系,让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社会评价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中更有分量。评估课桌前的学生,知识点的考核的确少不了,但决不能止于每学期的一张考卷。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乃至诚信友爱也不能缺失,都是思政课学习成效最直观的体现。

探索实践“最优解”,把“大道理”讲活讲透

在移动优先的时代,照本宣科讲授静态知识点,一定不会被年轻人喜欢。道理说了千百遍,不如实际做一遍,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有时候,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例如,“为百名烈士画像”活动,号召全国十余所高校的师生一起为英烈画像。活动前后延续了大半年,学生参与采访、沟通、绘画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上了一堂思政大课。这样的课,学生们有参与、学得进,更不容易忘。

扩大名师“朋友圈”,教学相长“同进步”

思政课教师多,但名师却远远不够。从星火到烈焰,就要让名师成为“圈主”,打造名师工作室,推出精品示范课,开展巡回讲评课等,以“传帮带”培养吸纳更多的老师进入“名师圈”。在思政课中,师生是同步成长的共同体,教学也是整体提升的协作体,共享鲜活的教学素材、实用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本领提升的“共同富裕”。

静心耐心“修内功”,当好学生的“知心人”

老师是决定思政课质量的关键点,须瞄准“当好社会学家”的目标,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去一线做“热观察冷思考”,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让思政课“接地气”。当然,这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社会的配合。思政课教师是要有“大情怀”的,要用真情来浇灌学生的心灵。

对思政课堂而言,出卷的是时代,答卷的是老师,评分的是学生;没有固定套路,没有现成答案。思政课如何讲到学生心坎里,思政老师如何成为“心灵捕手”,关键还是要有真情怀、真学识、真调研、真本事,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摘自《浙江日报》)

猜你喜欢

思政课名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名师简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