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挺进中原时的情报战

2024-06-24郝在今

党员文摘 2024年11期
关键词:刘邓渡河刘伯承

郝在今

1947年6月30日,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决定“戡平内乱”。这意味着国民党关死了国共谈判的大门。

这一天,毛泽东在哪里?他在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小山村,等待着前方回电。毛泽东曾在前一天致电前线将领:“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骤然改变重大战略方针,那万里之遥的部队,能否理解能否贯彻呢?

这一天,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万大军南渡黄河!这次重大作战行动意味着人民解放军就此开始了战略进攻,中共历史上第一次转入进攻!

军情紧急

“分路出击其远后方”,这一军事方针,就是要兵分几路,南渡黄河再向更远的南方,到国民党军的后方去作战。一言以蔽之——南下!南下凶险,不宜孤军深入,毛泽东设计了三路齐出。

刘伯承和邓小平率先执行。邓小平动员部队:我们晋冀鲁豫区好比一根扁担挑两头,我们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越有利。这就是战略全局观念。

刘邓大军南下作战,对全局有利,对自己的部队却不利。南下预定作战地域在黄河与淮河之间,“侧山侧水,兵家大忌”,弄不好就会全军覆没,可刘邓大军还是坚决南下。

大穿插,要求部队必须能打。刘伯承的口头禅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勇”再加上“智”,那就所向披靡。这支部队还有一个法宝——擅长搞军事情报工作。

刘伯承和邓小平都非常重视军事情报工作,而386旅旅长陈赓曾是中央特科的首任情报科长。刘伯承在辛亥革命时就参加川军作战,后又到苏联留学,翻译了苏军作战条令。他总结了打胜仗的“五行术”——弄清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五项。

情报部门还编制了《兵要地志》小册子下发部队;刘伯承重校苏军《合同战术》译本,于1947年“八一”节下发部队。全军都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部队到哪里就把调查研究开展到哪里,随时掌握驻地情况。军情紧急!中央军委从全国战局考虑,连续发电要求刘邓大军尽早南下。

1947年5月4日,中央军委要求刘邓大军6月1日前休整完毕南下。5月8日,电令刘邓大军6月10日前南渡黄河。6月20日,中央军委致电刘、邓:你们准备情况如何,可否按原计划出动,以便令山东野战军与你们配合。6月21日,刘、邓回电中央军委:准备于25日开始运动,月底渡河。

南下,必须尽早南下!可南下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黄河。

艰险的渡河作战,迫切要求军事情报提供保障。刘伯承发出渡河的战术指导:察明南岸敌军的河防体系,具体的工事构筑、兵力配置、前沿哨所及其纵深、预备队位置、巡查规律,其薄弱点何在,并估计在敌发现我渡河时将如何行动。

这份指导的要求非常细致:要了解敌岸是否便于登陆与作战。假如河身有向我岸鼓出的弧形段,最便于我沿此弧形段组织压制敌人的交叉火力,以掩护登陆。还要了解我岸有无沿堤高地或树林足以避免对岸和空中侦察,以便于隐蔽渡河。不仅调查两岸情况,还要了解河身,流速不大、河面不宽便于船只往返,河岸坚实便于靠岸登陆。

刘伯承详尽的渡河战术指导,使部队强渡有了底气。6月30日,刘邓大军顺利渡河。

敌前渡河的秘密战术

渡过黄河的刘邓大军,一下子插到国民党军的后方,犹如猛虎入羊群。攻克曹县、定陶,围歼羊山集敌军,鲁西南战役28天歼敌6万余人。

蒋介石手足无措,情急之下,又施毒计——扒黄河!

刘邓大军此刻恰恰位于黄河下游,身处险境。

但渡河后连战连捷的刘邓大军并未放松警惕,一直在侦察对手。

黄河沿岸的国民党守军是两兄弟,大哥刘汝明是第四绥靖区司令,弟弟刘汝珍是整编第68师师长。刘汝珍比较进步,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搞摩擦,他还掩护过新四军人员。

刘伯承通过各种关系和刘汝珍取得了联系,还得到一份重要情报:刘汝珍即将奉命炸毁黄河大堤!

此刻,部队的报话侦听也发现重要情报:国民党军判断刘邓大军将北渡黄河,正调动30多个旅追击,企图逼迫刘邓大军背水一战!

面对生死攸关的两份情报,刘、邓十分冷静。他们指示,要向刘汝珍讲明政策:如果拒扒黄河,坚决起义,可以保留番号;如果执行蒋介石的扒黄河命令,将来无论逃到天涯海角,都要抓回来交人民法办!遇到解放军不得阻击,不得残害解放区人民。如能起义或投诚,其动产可以不没收,但土地须交还农民。

刘伯承提醒刘汝珍注意宋瑞珂的教训。羊山集战斗中被俘虏的宋瑞珂不听劝说,坐失良机,后悔晚矣!

黄河悬在头顶,刘邓大军始终处于危险之中。不能迟疑,1947年8月7日晚,刘邓大军突然南进!

刘汝珍果然没有扒开黄河大堤,也没有认真阻挡,虚晃一枪就放行了。

刘邓大军进入黄泛区,几百公里道路泥泞难行。队伍不得不丢下辎重,全军上下徒步前行。8月18日南渡沙河,计划23日渡过汝河。渡汝河冒着敌机轰炸,刘邓大军奋勇冲击,杀出一条血路。事后得知,对岸国民党守军旅长廖运周是中共秘密党员,有意“放水”。

8月27日,刘邓大军来到淮河边。淮河是中国南北方地理重要分界线,水量充足,河面宽阔。部队只找到十几条小船,大部队过河不够用。

刘伯承手持竹竿探查流速,判定能否架设浮桥。正当部队忙于架桥时,他看见有个马夫牵着马徒涉过河了。他立即指示部队,沿着马过河的路线徒涉过河。

27日,刘邓大军安全渡河。28日,国民党军追兵赶到,也在此地徒涉。此刻淮河涨水,国民党军前锋部队被洪峰卷走!

从8月7日到27日,刘邓大军连续20天急行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路大军并肩南下

与此同时,陈谢兵团也奉命南下。

刘邓大军和陈谢兵团两路南下,在敌人心脏插了两把尖刀。不过。这种进攻尽管凶狠,风险也极大。

国民党调动大军围困大别山,贫困的山区很难供给大部队生存物资。于是,刘伯承率领1纵转到外线作战,邓小平继续在大别山据守。邓小平努力建设大别山根据地,军民联合防御,很快就发现这里的土改政策有问题。共产党曾四次从大别山撤走,群众遭受“还乡团”残酷报复。这次再进入,有些地方干部土改斗争过火,又引起群众疑虑。

1948年1月,邓小平向中央发出两份电报,反映大别山的问题。邓小平建议:鉴于大别山有两种区域,在巩固区可以进行土改,在游击区则不能急于平分土地。毛泽东回电:“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大穿插之后就是立足扎根,南下部队在大别山、淮北、桐柏山、江汉、豫西、陕南都建立了根据地。

洛阳战役,参战部队有晋冀鲁豫的陈谢兵团和华野的陈唐兵团。两个兵团来自两大野战军,陈赓资格老,陈士榘实力强,如何协调配合?陈赓主动提出,由陈士榘任攻城总指挥。全军合力,一举攻克洛阳。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会师中原。毛泽东的战略进攻计划完整实现。

中共中央立即调整部署,加强中原局,成立中原军区,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为了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军事情报工作也进行了第三次部署,专门成立了情报工委,情报工委集体研究工作,直接对军区党委和中央局负责。

(摘自《党史博览》)

猜你喜欢

刘邓渡河刘伯承
憨二叔“刘邓”
众猴渡河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善为『竹筏』巧『渡河』——谈过渡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四渡河大桥:划过天际的最美“彩虹”
贾人渡河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