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历史,彰显文化
2024-06-24王希明
“走进博物馆,读懂一座城”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话题,对写作者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文化底蕴的要求比较高。
这个话题首先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文化感,要想写好必须由博物馆到城市,由历史到文化。只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藏品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窥一斑而知全豹,要见证博物馆所在地的城市历史。而要做到真正“读懂”,又一定要进入文化层面进行解读。所以,藏品—历史—文化,呈现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是这个话题的基本要求。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不能把历史和文化变成抽象的空谈,而是要化抽象为具体,从对博物馆藏品的描述入手,唤起凝聚在这些文物上面的情感,再现过去岁月中的生活风情,让淹没在历史风烟当中的文化性的种种共同记忆,一下子出现在读者面前,让历史不再遥远,让文化从云端降落,走入人们的心田。总之,历史厚重但不能空洞,文化宏大但不能苍白,想让这些看上去抽象的字眼变得鲜活,就要靠写作者的生花妙笔。
博物馆陈列着的并不是一件件冷冰冰的藏品。我们需要发现历史的温度,就不能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去看去想去表达。好的作文总是洋溢着写作者的生命活力,这种活力表现为情感的投入,然后又会转变为文章的感染力。充满感情的描述,可能不是一个人经验的传达,而是一群人,甚至是整个民族心声的表露。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好的文章能够感染人,就是因为能传达这种温情与敬意。写这个话题的作文,就应该让读文章的人也产生共鸣,心中同样涌起对于本国历史与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引导人们由个体感悟走向群体情感,是这个作文题的深层价值所在。
以上几条其实不仅仅适用于这一个作文题。任何一篇优秀的作文,都是基于自己的体验,先从可感的现实起步,通过文字的表述,走入文化的层面,进而引发广泛的共鸣。
特约点评人
王希明,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