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内吸杀虫剂对棉叶蝉的防治效果评价
2024-06-24任高峰祝腾辉杨帆文文郑焕张岳平
任高峰 祝腾辉 杨帆 文文 郑焕 张岳平
收稿日期:2023-11-02 第一作者简介:任高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棉花育种及栽培,632882020@qq.com。*通信作者:张岳平,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资源创新利用与绿色生产,yueping0816@126.com
基金项目: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棉花)技术体系项目(2022-2026)
Field efficacy of seven systemic insecticides against cotton leafhopper
Ren Gaofeng, Zhu Tenghui, Yang Fan, Wen Wen, Zheng Huan, Zhang Yueping*
摘要:近年来棉叶蝉在长江流域普遍发生,严重威胁棉花生产。为了给棉田棉叶蝉科学防治提供依据,2023年在棉花网室内开展了7种常见内吸杀虫剂防治棉叶蝉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质量分数,下同)呋虫胺可溶性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35 g·hm-2处理对棉叶蝉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佳,且施药后11 d的防治效果(校正防效)最佳,达98.9%。其次为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有效成分用量168.75 g·hm-2处理,施药后7 d的校正防效为83.8%。其余5种药剂处理施药后7 d对棉叶蝉的校正防效较差,表现为70%吡虫啉WG(94.5 g·hm-2)>20%氟啶虫酰胺·30%吡蚜酮WG(168.75 g·hm-2)>20%烯啶虫胺·60%吡蚜酮WG(180 g·hm-2)>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45 g·hm-2)>25%吡蚜酮可溶性粉剂(112.5 g·hm-2),分别为76.0%、73.3%、68.5%、65.8%和6.7%。综上,可将呋虫胺与其他防治棉叶蝉效果优良的杀虫剂轮换使用。
关键词:棉叶蝉;内吸杀虫剂;害虫防治;棉花;防治效果
棉叶蝉Empoasca biguttula靠锋利口器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叶片边缘发黄,后期边缘卷曲发红,近年来已成为长江流域棉田害虫优势种群之一[1-4]。2021年湖南省岳阳县部分棉田棉叶蝉暴发严重,造成全田叶片发红失绿,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匡政成等[1]、袁准等[4]、吴洁等[3]也曾报道棉叶蝉在湖南常德、长沙和江西九江普遍发生。棉叶蝉成虫和若虫多在叶背面活动且抗药性很强,大田生产及文献报道中发现许多触杀性和内吸性药剂防治效果不佳[2-3,5]。因此,为筛选出高效防控棉叶蝉的内吸杀虫剂,本研究采取网室内叶片正面喷雾后定点调查叶片的方法,开展了药剂防效试验,以期为棉田杀虫剂的选择及棉叶蝉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与试验材料
试验在岳阳县麻塘镇棉田进行,土壤为红底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试验材料为自有陆地棉育种材料8021,该品种茸毛较少,叶蝉种群自然发生时间早。2023年4月21日进行棉花穴播,密度为3万株·hm-2,行距90 cm。试验地棉花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统一进行大田管理但不进行虫害防治。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药剂处理A~G(表1),简称为噻虫嗪、吡虫啉、烯啶·吡蚜酮、吡蚜酮、呋虫胺、氯噻啉、氟啶·吡蚜酮处理,以喷施等量清水作对照(CK)。将8个网室作为1个重复,共3个重复,重复内随机区组排列,合计24个小区,小区面积4 m2。
1.3 试验方法
试验在8月进行,参试棉花材料在田间自然发生棉叶蝉种群,为害程度中等,大部分外围叶片叶缘黄化但未发红,不同虫龄若虫、成虫混合存在。施药前3 d建立80目(孔径0.18 mm)网室,长宽高各2 m,以减少棉叶蝉成虫迁飞影响,每网室留棉花4~8株。
根据各农药使用剂量采用二次稀释法,按比例兑水并混合均匀后,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仅对准棉株叶片正面均匀喷药,每处理喷药液约675 L·hm-2。用药时间为上午6:20-7:20。试验期间天气晴好,无大风及降雨天气,气温26~35 ℃。
1.4 调查与数据处理方法
每网室选择4株左右棉花,在中部及上部选择外围棉叶50片,其中部分叶片背面无若虫,并用记号笔在叶片正面标记数字。施药前1 d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 d、3 d、7 d、11 d调查被标记叶片正反面虫口数量,均在上午7:00-10:00进行,分别统计若虫及成虫数量。同时,观察药剂对棉花植株是否有药害。
计算虫口减退率(Rc)、校正防效(E),公式如下:Rc(%)=(N0-N1)/N0×100;E(%)=(Rc1-Rc0)/(100%-Rc0)×100。式中,N0为施药前活虫数,N1为施药后活虫数,Rc1为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Rc0为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棉花安全性及网室效果评价
本研究选择的药剂均为常用药剂。考虑到棉叶蝉抗药性较强,试验中使用的药液剂量略高于说明书指导范围,施药后1~11 d棉花正常生长,未发现明显药害。搭建网室后成虫正常附着在叶片生活,且对照的成虫数量由施药前的27头增长到施药后11 d的55头,说明田间网室条件下棉叶蝉能够正常生存,适用于校正防效测定。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棉叶蝉虫口数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呋虫胺处理对棉叶蝉具有很好的速杀性,施药后1 d的校正防效达88.3%,同时具备很好的持效性,施药后11 d的校正防效达98.9%。噻虫嗪处理具有较好的速杀性和持效性,施药后1 d和7 d的校正防效分别达78.0%和83.8%。吡虫啉、烯啶·吡蚜酮、氯噻啉和氟啶·吡蚜酮处理的防治效果较差,施药后3 d的校正防效仅为69.2%~80.4%,且持效性较差,大部分虫口数量在施药后出现恢复性增长。吡蚜酮处理几乎无效,仅在施药后1 d的校正防效达到42.0%,之后虫口快速增长,施药后7 d的校正防效仅为6.7%。对照虫口数量快速增加,施药后7 d的虫口数分别较施药前增加91.7%。施药后7~11 d的高温时段,棉花轻微缺水,叶片出现轻度萎蔫,因此干旱也可能是造成施药后11 d小区虫口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对7种内吸杀虫剂防治棉叶蝉的田间效果研究表明,呋虫胺处理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明显优于其他药剂,施药后11 d的校正防效高达98.9%,且可杀死全部成虫,是防治棉叶蝉效果优良的药剂,这一结果与龙楚云等[5]、刘刚[6]、刘冰蕾等[2]报道结果一致。王东明等[7]、韩国兴等[8]报道噻虫嗪对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和茶假眼小绿叶蝉E. pirisuga Matsumura具有较好的效防。本研究中噻虫嗪处理对棉叶蝉亦具有较好效果,但持效性偏差,施药后7 d的校正防效为83.8%,考虑到棉叶蝉种群增长快,应在其施药后间隔7 d左右轮换药剂再次防治。其余5种试验药剂处理对棉叶蝉的防效均不理想,特别是吡蚜酮处理在施药后7 d的虫口数量增加78.9%。笔者在3年前使用氯噻啉防治大田棉叶蝉效果很好,刘冰蕾等[2]也报道2021年40%氯噻啉WG施药后7 d的校正防效为81.69%;但本研究中其药后7 d的校正防效仅为65.8%,可能是由于当地棉叶蝉对氯噻啉的抗性快速上升。综上,通过增补其他效果优良的杀虫剂与呋虫胺轮换使用,有助于延缓棉叶蝉抗药性的产生。
与施药后1 d和7 d比,施药后3 d棉叶蝉的死亡率最高,且不同药剂处理的若虫死亡率与成虫死亡率差别不大(施药前成虫只占总虫口总数的16%)。因此,施药后3 d棉叶蝉若虫死亡率对药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施药后3 d叶片上棉叶蝉若虫死亡率为药效评价指标,无需网室且能够大量降低试验统计数据量和小区面积,可在大田条件下批量初筛有效杀虫剂。
参考文献:
[1] 匡政成,李玉军,李育强,等. 湖南省常德市棉田棉叶蝉危害与防治[J]. 中国棉花,2017,44(1):38,40.
[2] 刘冰蕾,郭莉莉,汪建武,等. 生物源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湘北棉区棉叶蝉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J]. 昆虫学报,2023,66(12):1-7.
[3] 吴洁,操宇琳,杨兆光,等. 江西棉田主要刺吸式害虫飞防效果评价[J].中国棉花,2019,46(10):14-16.
[4] 袁准,李毅,李育强,等. 湖南长沙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动态及优势种生态位[J]. 植物保护,2015,41(2):37-43,54.
[5] 龙楚云,李建明,黄至畅,等. 几种不同化学药剂对棉叶蝉的防治效果评价[J]. 华中昆虫研究,2020,16:327-332.
[6] 刘刚. 呋虫胺适于防治棉叶蝉[J]. 农药市场信息,2001(7):51.
[7] 王东明,张如标,潘勇,等. 21%噻虫嗪悬浮剂和30%吡蚜酮·仲丁威悬浮剂对叶蝉的防治效果[J]. 农业灾害研究,2014,4(12):19-20.
[8] 韩国兴,吴耀,潘晓智,等. 噻虫嗪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2015,56(7):1065-1066.
(责任编辑:杨子山 责任校对:秦凡)
●